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高校傳統服飾紋樣審美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校審美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情操和自我發展能力。本文通過分析當代大眾審美文化與高校傳統服飾紋樣的審美教育的特征和關系,圍繞在當代大眾審美文化背景下高校如何實施中國傳統服飾紋樣審美教育展開論述。
關鍵詞:大眾審美;紋樣審美;傳統服飾;審美教育
一、當代大眾審美文化與高校傳統服飾紋樣審美教育的特征分析
中國當代大眾審美文化扎根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之中,又與現代文化相契合,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考工記》中記載了判斷事物好壞的四個方面,即: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為良。天有時指代時間性,對于中國傳統服飾紋樣來說,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服飾紋樣都有其出現的原因,符合當時的審美需求。地有氣指代空間性,穿著對象不同紋樣不同,比如化肥袋子的圖案紋樣設計,如果套用LV箱包的圖案就會產生理解偏差,這也是古時人們要在具體環境下觀察事物好壞的原因。《考工記》里說,材美工巧,然而不時不得地氣,也就得不到大眾認可。工有巧指設計構思的巧妙,同時間、空間和材料放在一起,就是評判事物美不美的標準。《考工記》成書于先秦時期,上述四個方面構成了傳統審美條件的基本原則。當代大眾審美不同于民間性或風俗性審美,它需要靠近大眾、貼近實際。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媒體文化迅速普及,大眾審美文化呈現出鮮明特征。一是網絡信息化特征,網絡、電影、電視等媒體迅速發展以及QQ、微信、微博等各種交流軟件的出現,使人們獲取新事物信息的途徑更加快捷,并且可以更自由地發揮語權及交流思想。二是閃退式特征,隨著網絡影視明星、時裝秀、國內外名人等走進大眾生活,當代大眾審美會隨著這些明星名人的消退發生轉變。三是更加關注人們自身的特征,消費觀念的變化使人們更關注自己的生活品質,不再像以往生活在整體人文環境之中,只有共性沒有個性,大眾審美也由統一才是美轉變為集個性與共性于一體。高校審美文化教育屬于美育范疇,高校傳統服飾紋樣審美教育同樣屬于美育范疇,并有著鮮明特征。杜衛指出,美育的特點為偏于感性、講究情感體驗、關注人文情懷、強調個性化。高校審美文化屬于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又與高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相交叉。傳統服飾紋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高校傳統服飾紋樣教育有三大特征。一是陶冶情操,提高審美修養,這是學生學習掌握傳統服飾紋樣的精髓所在,價值所在。它能夠豐富自身情感,提高審美品位。二是權衡物質與精神力量。物質與精神相互滲透,物質本身就是精神追求的產物。三是引導學生樹立完整的人格。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生需要掌握適應社會的新能力,這也要求學生要具備與時俱進的審美能力,例如每年的時裝周,如果不能從整體上去分析服裝設計,那么很難判斷一件作品的好與壞,格式塔心理學中曾指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對于服裝設計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二、當代大眾審美文化與高校傳統服飾紋樣審美教育之間的關系
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審美方式。中國傳統服飾紋樣所具有的價值和大眾審美品位有著重要的關系,無論現代服裝設計紋樣如何變化,始終離不開傳統紋樣的本質精髓。對當代大眾審美文化來說,它影響著高校的審美文化教育,同時高校審美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導大眾審美,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隨著當代大眾審美文化的崛起,人們的欲望追求更加明顯,特別是隨著盲目、虛偽、貪戀等人們的欲望追求回歸大眾審美,如果沒有高校審美教育引導,學生很難樹立正確的審美趨向。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服飾輕工業日益繁盛,消費者的需求更趨多樣化,人們在注重個性化的同時又出現了去個性化,這在穿衣打扮上均已表現出來。紋樣是服飾的重要裝飾元素,也是人們審美評判標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果缺失了理性思維和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價值觀,那么追求服飾個性化便會毫無價值。高校傳統服飾審美教育應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使學生更好地去鑒賞和理解一件服裝作品。現代服飾紋樣無論在制作手法還是寓意選擇上,始終都離不開傳統服飾紋樣的精髓。高校傳統服飾紋樣審美教育應將中國傳統服飾紋樣的內涵融入其中。在這個以消費為主導的時代,難免會產生一種越具價值的作品價格越高的觀念,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做到不因各種外在因素而影響自己審美價值判斷,使學生懂得用整體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要從傳統到現代,從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等來欣賞作品,比如在時裝秀上,如果用部分的觀點去評判就會看不懂或是感覺時裝秀毫無意義,而如果了解了時裝秀里面的種種元素,懂得每一種元素所具有的含義,那么便會理性地去分析作品了。高校傳統服飾紋樣審美教育抓住當代大眾服飾審美的趨勢與特點,找出從眾的原因及群體對個體產生影響的根本原因。高校傳統服飾紋樣審美教育是當代大眾審美文化趨向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根基,也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要擔負起傳承中國傳統服飾紋樣文化的歷史使命,只有這樣,當代大眾審美才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在當代大眾審美文化背景下高校如何實施中國傳統服飾紋樣審美教育
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當代大眾審美的影響,高校審美教育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可否認,當代大眾隨波逐流和消極悲觀的審美方式是不可取的。對于高校來說,最大的責任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品位和理性思維能力。在當代大眾審美背景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來實施高校傳統服飾紋樣的審美教育。第一,在當代大眾審美文化背景下,大眾的娛樂性和消遣性越來越突出,高校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培養學生的自我鑒賞等能力,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服飾紋樣的價值所在,不能被一些消極的大眾趨勢所影響,進而引導學生對傳統服飾紋樣的理解與傳承,確立系統的教育模式。第二,高校中國傳統服飾紋樣的審美教育課程應該更加具體化清晰化。比如什么是中國傳統服飾紋樣,其具有怎樣的價值,怎樣才算是有價值的服飾設計作品,直接把傳統服飾紋樣搬到現代服裝設計上是否就能做出好作品,尤其是在當代大眾審美背景下,高校學生更易受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非理性的消費觀、盲目追星等)。所以,中國傳統服飾紋樣審美課程必須結合學生的主觀需求與教學目的更好地融入當代大眾審美文化中去,給學生指引正確的價值審美觀念,提高學生主動審美而非盲目追隨大眾的能力。第三,高校中國傳統服飾審美教育課程應堅持中國傳統審美文化與當代審美文化相結合。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悠久的歷史沉淀,傳統的服飾紋樣與現代的服飾設計就是枝與葉的關系,傳統服飾紋樣是中國設計理念走向世界舞臺必不可少的元素,是最具有中國代表性的服飾元素。高校在中國傳統服飾審美教育課程中應更加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國優秀的文化審美融入當代大眾審美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發揮學生主體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克制偏執與非理性的狂熱趨向。第四,高校中國傳統服飾紋樣審美教育課程應結合服裝心理學來實施。通過讓學生了解個人的穿著動機和服裝美學的心理基礎,加強服裝行為中的自主性。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活動與動機不同,可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從服飾紋樣的選擇上來觀察一個人的心理行為。例如,一個人如果服飾圖案非常奪目耀眼,那么可以認為這個人是想從正面進入他人視線;如一個人的服飾紋樣非常內斂含蓄,這個人就會有一種暗示心理。
四、小結
高校是傳承整個社會文化的橋梁,服飾是一種社會文化的表象,傳統服飾紋樣是服飾文化中的一部分。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傳承與借鑒,傳承更離不開教育,高校兼具傳承、融合及創造等多種責任。在當代大眾審美文化背景下,構建好高校的審美文化體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高校不能在當代大眾審美趨勢中喪失育人宗旨,應建立一個系統化、理性化的審美文化體系,把高校傳統服飾紋樣審美教育定位,使之更符合高校學生審美教育接受心理,更好地引導大眾審美朝著健康的方面發展。應結合大眾審美本身所具有的可育性特征,把掌握當代大眾審美的特點和趨勢;理解大眾審美心理與審美意識,以此更好地將中國傳統服飾紋樣作用于大眾審美之中。
參考文獻:
[1]劉國聯.服裝心理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9).
[2]葉碧.大學審美文化教育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7).
[3]劉元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國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的交流融合[J].紡織服裝周刊,2016(3).
[4]黃厚石.大眾審美是可教育的嗎?——從現代設計的道德高地談起[J].裝飾,2015(1).
[5]張丹.當代大眾審美文化背景下高校審美文化教育[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1).
作者:王冠群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