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院校生命教導的使命剖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在環境變化的壓力之下,大學生缺乏足夠對生命意義、生命價值認識和理解的能力,出現了諸多生命危機。從教育對象來看,傳統教育評價方法約束了學生創造性和想象力的發揮,加之缺乏突破和批判的能力以及駕馭環境和自身的能力,他們產生多種形式的社會心理適應不良和社會行為調節不良。從教育環境來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帶來了理念多元化、開放化,辦學模式市場化、產業化,但長期在應試壓力下采取的較為傳統保守的教育方法無法滿足高等教育的發展需求,也滋生了大學生在發展中的諸多問題。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無視自己的生命,走上絕路的事件不斷發生,引起教育學者們對我國高校生命教育的深刻反思。
2003年4月,湖北省“防治高校學生自殺專題會議”召開是全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關注高校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問題,生命教育的融入作為21世紀高校教育新的發展方向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在政策導向層面和學術研究領域的普遍共識。
“教化”:高校生命教育的認識和實踐誤區
近十年來,生命教育在許多高校,還是僅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自殺危機干預、突發事件應對等管理層面上,而沒有將生命教育從教育理念的認識層面上導入和滲透,生命教育的目的應該在所有的課程、學?;顒?、教學計劃中都有所體現,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始終,從而避免在實踐操作層面上表現出明顯的片面性和工具性。
1.關注個體自然生命多于精神生命,生命教育的維度呈現單一化傾向
大學生擺脫了父母附屬品的地位走向與同輩群體共同生活,自我意識猛然覺醒,不再停留在主觀臆斷的狀態,對于自我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大學生在審視他人的同時,也在換位思考,反觀內心,從全方位的視角來審視一個活生生的個體自我的存在。大學生的認識過程是一個明顯的分化、矛盾、同一、轉化、穩定的過程,將人的“肉體生命”、“精神生命”、“價值生命”和“智慧生命”四個維度不斷調整,不斷整合。大學生的對生命理解的困惑、懷疑大部分來自于對精神生命、價值生命和智慧生命的認識,而非單一的肉體層面。目前,大學的生命教育習慣于將著眼點放在個體自然生命維度,將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內容,將大學生的自然生命價值置于道德和社會責任的高度,在教化的同時讓大學生背負對父輩、對家庭、對社會的道德十字架,其結果是生命教育變成了另一種理念“灌輸”,其教育也就不再是鮮活而生動的,更談不上真正實現學校教育走向生命關懷。因此,對自然生命的保護只能是教育的基礎價值,教育的終極價值應當指向人在社會中獲得的精神生命,它包含著人對自身生存意義與社會價值的信仰。在這個意義上,生命教育可以被看作是價值教育的一部分,而與心理、安全、感恩教育相區別。
2.關注校園安全穩定多于生命價值,生命教育的展開呈現事后化傾向
高校招生的連年擴招,致使大學教育管理過于追求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育人職能也出現條塊分割,將大學生的生命危機事件歸屬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疇,于是校園穩定的要求便成為應對危機事件的首要議題。班主任、輔導員、學生工作干部在有限的政策和資源支持下,程序性地面對由此而來的一系列校外社會關注和校內事務處理。個體死亡事件所帶來的一系列應急后滯效應使得生命教育的內容被局限為事后的群體心理干預、教育反思、預警機制構建。生命教育表現為個體生命危急事件發生后的“亡羊補牢”,其事前教育、過程教育逐步淡化,生命教育的系統性、完整性、全程性尚不完善,教育效果也就收效甚微。
3.關注實踐操作層面多于涵育層面,生命教育的實施呈現工具化傾向
高校生命教育目前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高等教育行政部門尚無統一的要求和指令,各省市、各學校的生命教育開展情況差異較大,既無權威的教材,也無成熟的課程設計,更缺乏經過系統訓練和專業學科背景的師資隊伍,較之于西方國家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有很大差距。在實踐操作中,大學生命教育的范疇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重疊,主要是依托教學討論、班團活動、校園文體活動等載體,少有獨立課程,更少系統整合。大學生命教育的實施空間主要仍停留在課堂上,影視、繪畫、動畫、網絡、實踐基地等教育資源未能得到有效使用和科學整合。與此同時,大學生命教育目前仍以單項灌輸教育內容為主,教育形式呆板單調,大學生的求知和體驗欲望未被激活,理解和內化也就停留在認知的淺表層面,未能深入。生命教育的特性要求通過體驗式教學涵育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在潛移默化的教育活動過程中傳遞知識信息和情感意識,喚醒生命意識,開啟精神世界,挖掘生命潛能,追求價值超越,實現生命的整體發展,使學生成為生命活力充沛、理性人格健全和創造智慧豐富的生命個體。因此,“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必須跳出工具層面,而深入到生命的本體層面,致力于生命全面統整的發展”。
“喚起”:高校生命教育的責任和使命
生命教育的實施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多種教育力量的共同參與,它涉及環境設施、課程教學、教師素養、學校文化等多個方面。陶行知在《從燒煤爐談到教育》中曾這樣強調:“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不是放茅草火!不是滅茅草火!是要依著燒煤的過程點著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中國教育的使命,是要依著燒煤的過程點著中華民族之火焰,放出中華民族生命之光明?!?/p>
1.“喚起”全社會對生命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建設熱情
高校生命教育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也是高等教育21世紀的重要教育轉向。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本應是為人的,而“人”卻在教育中被放逐,大學生成為高校工廠流水線上的產品,受教育需求在教育產業化面前成為投資的興趣點和逐利的目標。要通過開展科學的高校生命教育喚醒全社會對大學生生存發展現狀的普遍關注,引導大學生追求生命的完善和生活的美好,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進而關注社會的文明進步,學會遵循社會客觀發展的規律和人的自身發展需要。整體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實施并不能與社會疏離,整個社會環境才是學生學習的大環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
2.“喚起”高校對生命教育實施路徑的科學探索
高校生命教育的目標就在于喚起大學生強烈的生命意識,將個體對生命意識的強烈感知作為教育實踐的出發點和歸宿,將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關系作為教育內容,進而獲得人類生命及其存在價值的整體性認識,最終實現大學生對于自我的意義感知與價值肯定,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選擇。高校生命教育需要有系統的課程體系和科學的課程設計,將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滲透在教材編寫、教學設計到教學方法的各個環節中,同時重視與生活事件的關聯。生命教育除了課程教學以外,主題活動是另一個重要的教育形式。活動主題的安排,應依據生命教育課程目標,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日常生活事件,采取單一主題深入教學或多個主題普遍化的方式來設計活動主題。
3.“喚起”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的學習自覺和行動實踐
“當下的中國,個體精神生命的脆弱導致了個體自然生命的脆弱,這是中國生命教育必須面對的社會事實?!鄙逃慕K極價值目標就是人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也是服務于大學生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生命教育要加強對周圍環境的關系認知,了解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現實條件,在實現理想人格的過程中學會相應地調整自己的遠景目標和近期規劃,切合實際地設計發展路徑和成長模式,在專業學習進步的同時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革新創造能力,學習生存技能和經驗,在自然生命成熟的基礎上發育“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將生命的成長過程演繹為一個不斷自我抗爭的過程,凝練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終身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將為社會進步和人民利益無私奉獻作為精神支柱,才會在成就偉大事業的同時實現健全人格的塑造,才會拋開小我超越現實存在的條件限制,激發出令人難以想象的生命創造力和生命潛能。大學生應該牢牢把握生命教育傳遞著的對生命意義的深邃思考,努力實現對生命價值的不懈追求、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對社會生命的理解與反思。把生命的追求建立在為所熱愛的事業不懈奮斗的基礎上,在進步中學會思考,在奮斗中掌握技巧,這樣,自己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才能出現跨越式的進步,生命的意義也能得到深刻闡釋,生命價值的實現也才能達到最大化。
作者:徐蕾單位:揚州大學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