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語文的生命教學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熱衷功名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建功立業一直是古代士人評判生命價值是否實現的重要標準。意識到人生的短暫,詩人們更是極力想留下自己存在過的痕跡,以此來超越生死,實現生命價值。可殘酷的現實卻阻塞了他們的理想,導致人生價值無力證明。清代陳祚明曾論:“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因而他們在苦悶中毫無掩飾地表明對于功名的極度熱衷,發出了不同于漢儒隱鋒藏跡的異響。“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轗軻長苦辛。”人生短暫,自己為何要守貧賤?不如捷足先登,占據要位。看似露骨的言論,正是詩人們對生死清醒認識后,迫切希望實現人生價值的真實表白。
及時行樂
一些士人熱衷于追名逐利,另一些人選擇了及時行樂來對待如夢人生,超越死亡的威脅。如“晝短夜苦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滋”(《生年不滿百》)。正如王瑤先生所說:“因為他們失去了對長壽的希冀,所以對現刻的生命就更覺得熱戀和寶貴。放棄了祈求生命的長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但《古詩》中反映的及時行樂與頹廢沒落的情緒是不同的。它是對生命眷戀又無法挽留、想立功揚名而又不能的情況下的痛苦抉擇。及時行樂表面上看來似乎是耽于逸樂,其實恰恰相反,潛藏其下的乃是對人生極力的追求,是追求不成情況下掩飾內心苦悶的無奈之舉。
重情尋愛
在人生苦短,與功名不就的憂愁中,一些士人尋求現世愛情的圓滿,來慰藉孤寂的心靈,為悲涼的人生增添些許亮色。對美好愛情的追尋是《古詩》中思婦詩共同的主題。而思婦詩的作者多為男性,詩中思婦的相思之情,如“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明月何皎皎》),“愿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凜凜歲云暮》),這些實際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們愛情不得圓滿的苦悶流露。思婦對游子情貞志堅:有人把丈夫的書信一直藏在袖中,表明自己“一心抱區區”(《孟冬寒氣至》),有人看到將丈夫寄帶來的絲織品做成合歡被,在縫制中融入對丈夫的綿綿相思。“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客從遠方來》),思婦的情真意切實際反映的是游子對情感的熱切渴望,因為他們仕途無望,客寓他鄉,只能希翼從愛人那得到一點心靈上的慰藉,借甜蜜的愛情溫暖他們凄涼的心靈,從而找尋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起源于西方上世紀80年代,近年來在我國逐漸興起的生命教育,其理論認為人的生命觀不能自發地形成,即使可以自發形成,也是不系統和不完善的,因而需要后天的教育。而我國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對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一度缺乏認識,而隨著科學發展及其帶來的物質繁榮也使人們對生命內涵的理解出現了物質化、平面化、簡單化的傾向。這就容易使年輕人對生命缺乏深刻認識,極易產生精神追求的淡漠以及生命虛無感,從而引發不良的后果。大學階段是青年人生命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而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促進其形成正確生命觀的最重要途徑之一。“生命”是文學中永恒不變的母題,鑒閱經典正是以審美方式認識人類對終極價值的探求、對人生意義的領悟。因而,浸潤著生命意識的語文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最好方式之一。
如何利用大學語文教育進行生命教育與教師有著密切的關聯。教師必須具有生命教育的意識,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是單純地就作品而論作品,而是利用語文是情感性的學科特性,潤物無聲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以《古詩》為例,由上面分析可見《古詩》中包含著豐富多樣的生命觀。按一般教學要求,這部分將對《古詩》的思想內容作一般性介紹;但若教師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則會使其成為生命觀教育的極好素材。
如針對詩人們“惜生惡死”的生命態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對此觀點的看法,并由此讓學生闡述自己對生命的理解。教師還可將詩人們身處亂世的境遇、平凡卑微的出身、求仕遭遇的艱難等相關背景資料介紹給學生,借以肯定詩人們在逆境中熱愛生命的積極態度,激發學生珍愛生命的正面思考。借詩作中對死亡的看法,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論各自對死亡的認識。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一直避諱與死亡相關的話題。然而死亡是生命發展的必然歸宿,西方生命教育最初正是從死亡教育開始的。只有正視死亡,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生命因其不可逆性而尤顯珍貴。公開地談論死亡話題,正是正面引導學生正視死亡、珍愛生命的有效途徑。
生命既然寶貴,該如何度過有限的生命也是青年學生倍感迷惘的問題。《古詩》的詩人們在漢末亂世中作出了各自的選擇,因其時代原因這些生命觀多少存在著消極的成分,并且這些生命觀與現今社會一些年輕人的人生追求有著驚人的相似,即:過分功利的生命觀、放縱無羈的生命觀、沉溺情愛的生命觀,這難免讓青年學生感到困惑和迷失。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詩人們看似消沉的生命觀背后,是對功業不就的苦悶,是對生命短暫的感慨,消沉的反面實際是對理想信念和生命意義的不懈追尋。在此基礎上,再將《古詩》中生命觀與現今這幾種有代表性的生命觀作比較分析,讓學生討論發現——對待理想和生命截然不同的態度正是兩者之間本質的區別,借此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清除對于生命或已存在的錯誤認識,解答他們人生路途中的生命困惑,為他們建立正確的生命觀提供積極的導向和助力。
以上借《古詩》分析了語文教育與生命教育兩者的緊密關聯。但利用語文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絕不可能只止于一次課或一部作品,而是要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進行。因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對大學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具備專業知識和文學鑒賞功底的基礎上,還應掌握相應的生命教育理論,培養利用本專業學科特性而有目的地進行生命教育的意識,此外恰當的教學語言、靈活的教學方法、豐富的人生閱歷等都是教學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作者:吳娜單位:安徽省蚌埠醫學院公共課程部文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