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涯生命教學的起始點闡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90后”大學生自殺的現象時有發生,關于高校大學生自殺傷人等暴力事件的報道屢見不鮮。如2011年1月1日,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一名大二學生墜樓身亡。華東理工大學宣傳部向媒體表示,死者的成績不好,各門課程及格的比不及格的少很多,有些甚至是零分。2011年1月5日,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一名大一男生從4樓跳下,醫護人員趕至現場施救時,已不治身亡。2011年5月8日,湖南長沙中南大學校園內一男子因感情問題持刀殺害該校外國語學院一名大二女生后自殺。2011年5月9日,西安市長安區一所高校大二女生李某在教室服用敵敵畏自殺……一項數據顯示:全國平均每天有560人自殺,每兩分鐘就有1人自殺身亡!中國社會調查所的一項調查結果是,2010年,僅教育部直屬高校就發生63起大學生自殺事件,僅在2011年的上半年,北京市共發生了14例大學生自殺身亡案件。有關數據表明,自殺已經取代了突發疾病和交通意外,成為大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90后”大學生成長背景分析
要結合生涯輔導視域研究“90后”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必須先對這一群體的自身特點進行深入剖析,藉此從根源上尋找“90后”大學生漠視生命的原因,為生命教育的研究提供理論與現實的依據。
1物質薄弱之痛
首先,對于家庭較富裕的“90后”大學生來說,大學以前都和父母一起生活,吃、穿、用都由父母直接提供,大多數都是錢花光了就伸手問父母要,而很少有父母去計算每個月到底給子女花費了多少錢。這些“90后”讀大學之后,多數是背井離鄉,父母按照周圍親戚、朋友的標準給子女特定的生活費,這些剛開始獨立生活的孩子們往往不能準確控制自己的月消費,往往是前半學期“吃香喝辣”,后半學期“捉襟見肘”。其次,對于家庭困難的“90后”大學生來說,有的是靠家里賣房子、賣家當供孩子讀書,但是貧困地區的微薄收入,相對高昂的大學學雜費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坐在課堂里,擔心的是下周的生活費、下學期的學費,這樣讀書誰都會感到絕望。同時,和很多有錢人家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常常會產生攀比、自卑的心理,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2精神殘缺之痛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絡的迅速普及,特別是手機、QQ、MSN、BBS、博客、微博等新媒介載體為年輕人表達個人訴求、展現個人風采提供了全新的便捷,也從根本上轉變“90后”大學生這一閑暇群體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第一,新媒體沖擊原始的交流方式。人際交流的淡漠化,互聯網上交流的隱蔽性,充分滿足了“90后”大學生個性化的心理表達方式。對互聯網的過度癡迷也在某種意義上讓“90后”大學生的注意力從現實轉向網絡,容易滋生排他心理。僅僅通過互聯網與外界聯系,不利于人格的健全發展。第二,多元文化沖擊傳統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中,“90后”大學生的接納方式更加主動,獲取信息的途徑多樣、內容豐富,他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在面對多種價值觀的沖擊時,原始教育逐漸失去了優先、壟斷地位,“90后”大學生面臨價值觀的迷失。
3社會孤立之痛
據統計,“90后”大學生自殺前多數會有孤立無助的感覺。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往往不愿與他人、與社會交流,而是選擇逃避。第一,排他心理使然。“90后”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出生于“四二一”家庭,他們在家是全家的中心,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長大,家里老人的寵愛讓他們更加恃寵而驕。在家里,他們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意愿,通常都能夠得到滿足,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而在學校和一群同樣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一起生活后,他們很難相互遷就,這一群體的自我意識較強,在遇到問題時比較容易產生挫折感。第二,理論不能有效地為實踐服務。“90后”大學生沉迷書本和網絡,很少動手參加社會實踐,他們在面臨工作選擇時,往往感到無所適從。當他們自信滿滿地準備在社會上大展拳腳時,卻發現以往的那些才能不能有效地為目標服務,讓他們感覺孤立無援。
生涯輔導與生命教育視域融合的路徑探索
目前,大學生生涯輔導的主要內容是基于物質層面開展生命感知教育、基于精神層面開展生命情感教育、基于社會層面開展生命信仰教育。面對“90后”大學生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深感作為大學生生涯輔導重要載體的生命教育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毋庸置疑,大學生生涯輔導是生命價值觀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老師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奠基人”,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負有主要責任。多年來,高校的專業教育模式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我們也該看到這種教育模式所產生的弊端。在“填鴨式教學”的傳統模式下,很容易培養出“才子”,但在評估這些學生時往往只看重學業而忽視心理健康。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訴求下,我們迫切地需要加強“90后”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以期達到和生涯輔導“雙聲疊韻”的均衡。
1著眼于“三生教育”構筑生命教育的“合力”
馬克思指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會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缺一不可。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相互融通、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人的完整生命,三者成為連接無機界與有機界、自然與社會、個體與環境、精神與物質、外在與內在的結點。云南省教育廳羅崇敏廳長曾提出“三生教育”的新理念。所謂的“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其中,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基礎,生存教育是聯系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橋梁,生活教育是目標。同時,生存得了、生活得好才能鞏固生命的延續。“三生”缺一不可,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當前大學生生涯輔導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生涯輔導需著眼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成人、成才,著力開啟學生心智,培養學生的愛心、感恩之心和責任感、正義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基于實踐層面構筑生命教育的“擋箭牌”
高校應當盡快改變目前生涯輔導教育重求職輔導輕生命教育的現狀。開設生命教育的相關課程,根據實際情況把生命價值觀教育課程納入為公共課或選修課,配備專職授課教師,為學生搭建交流溝通生命價值觀的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大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及留戀,讓大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重塑“90后”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觀。為大學生之間增進交往、接觸社會、鍛煉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同時增加“90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充分認識和體會到生存的不易,培養不屈不撓的毅力,珍惜眼前生活。
3從意識層面構建生命教育的內防線
有研究表明:當代“90后”大學生生命意識水平總體較高,大多數大學生能珍愛生命,重視生命責任,關注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實現。但發生在少數“90后”大學生身上漠視生命、傷害生命的種種現象也提醒我們:大學生的生命意識中也存在著一些偏差,高校生涯輔導應著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命意識。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督促“90后”大學生正視生命價值,充分感知到生命的脆弱與偉大是并存的。
大學生增強自我意識是超越冷漠、形成健康心態的根本保證。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活動和交流中,提高對學校、對他人、對自我的正確認知,正確評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培養樂觀心態。適當規劃自己的生活,為自己訂立中長期目標并付諸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忙而不亂,充實而不緊張。學會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緒,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些“90后”的孩子一旦產生消極的情緒可采取如自我宣泄、請人輔導、代償遷移等措施加以控制和排解。自我意識的重塑是生命教育的內防線,也是“人格重建”的重要內容。因此應加強意志鍛煉,培養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質有助于從根本上強化“90后”大學生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無法單純地依靠某一方面的資源得以實現。從長遠方面來說,生命教育還需要整合各方資源,構建一個科學、規范、協調、互動且適合“90后”大學生心理、生理特點的生命教育體系。學校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是生命教育成敗的關鍵力量。基于大學生生涯輔導的視域,學校應及時、客觀地研判“9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與成長需求,樹立科學的生命教育理念,不斷提高實施生命教育的能力,以期為“90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作者:韓愛俠張姝單位:徐州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