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探語文教課中的生命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這是燥熱季節的下午的第一節課,例行的三分鐘演講后,我拿出去年冬天隨手扔在水池旁,而今卻已郁郁蔥蔥的青蒜。學生的眼睛一下亮了,有人說這是水仙,有人說這是綠,有人說這是生命……我講了青蒜的故事。這堂課是成功還是失敗?其實已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在那靈動的課堂中,學生得到了某種快樂,獲得某種了思考,在快樂中激勵自己,在思考中鞭笞自己。
新課程標準不是說,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嗎?這也許是個有益的嘗試。創設情境,就如同在自然環境下,通過建防護林種草植樹,營造農田小氣候,盡可能創造一個適合農作物健康成長的環境。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深思熟慮,激起他們思想的波瀾,促使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打開感情波瀾的門,點燃靈感的火花。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在學習中精神振奮,感情激奮。
激發感情,喚起思想上的共鳴
古人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以情感人是語文課的特點。心理學證明,學習興趣總是與情感密切聯系著。在教學上成功的教師,往往和他教學的強烈的感情色彩分不開,尤其是文學作品的教學,教師的強烈情緒感染,對教學效果的影響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位教師在作文課上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個題目:《假如我雕一個塑像》。他提出了四個問題:你打算雕一個什么像?
是怎樣的?放在什么地方?說明什么?一個學生說“:我雕一個大問號,放在十字路口,用它來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是發現真理、追求真理的出發點。”另一個學生說:“我雕一位老人,白發蒼蒼,態度慈祥,眼里散著智慧的光芒,智慧能給人類帶來幸福和光明,我把它放在平地上,和人們生活在一起。”……學生各言其志,議論紛紛。表面上看,師生似乎是在談作文,談塑像;實際上也是在教育學生在塑像時塑造自己,塑造自己的道德信念、道德感情和個性特征,此可謂是心理學在教學運用中激發感情的典型教例。
用感情激發感染學生,喚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引領學生融入特定的境界,自是更容易開啟學生的心扉。其實,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中,也有這樣的典范老師可供我們借鑒。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先生讀書到動情處“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雖然不是在指導學生讀書,但是他的充滿激情的表現給學生做了極好的示范,以至學生“疑心這是最好的文章”。
魏巍的小學老師蔡蕓芝是“溫柔和美麗的人”,“愛用歌唱的音調教我們讀詩”,使學生“直到現在”還記得她讀詩的音調,背誦她教的詩。韓麥爾先生在敵軍占領祖國的最后一堂法語課上,“感情激動,連聲音也發抖了”“哽住了”“說不下去了”,使平時淘氣的小弗朗士也終生難忘。一個動作,一個微笑,師生的心便走近了。
時間永是流逝,有人說“五年一道溝”,代溝的時限似乎越來越短了。但筆者認為只要教師積極探索學生的心理,課堂上善于察顏觀色,注意信息反饋;課下樂于交流溝通,了解思維動態。因其勢而利導之,啟在點子上,導到軌道上,相信心靈上再緊再難的“鎖”也一定能夠啟開,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必然會充滿活力。
作者:薛玉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蔣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