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新農村建設的社區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網絡健全是開展社區教育的基礎
鄉鎮由黨政主要領導擔任組長或主任,鄉鎮工業、農業、文衛、政法、城建各部門和各群眾組織負責人為委員的鄉鎮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或社區教育工作管理委員會,根據職責分別負責當地開展社區教育活動。三級網絡:縣社區教育學院、四大社區教育分院、八個社區教育中心在縣、鄉(鎮)兩級黨委、政府的統籌領導下,以“學院(分院)出主意、鄉鎮出決定、社區出財力”的方式紛紛在街道、社區、行政村、大中型企業建立市民學校、村民學校和職工學校共200多所。村、企、居學校由各行政村、各企業、各社區的主要領導任校長,成立校務委員會。在鄉鎮社區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在社區分院或社區中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開展工作與活動。社區教育三級網絡的創建,基本形成了“政府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
2.活動開展是快樂社區教育的平臺
社區的教育是全員、全程、全面的教育,是“人人皆學”的教育,是滿足不同人群學習需求的教育。加強對社區居民群眾的學歷教育。縣社區教育學院和四個(武康、乾元、新市、鐘管)分院,憑借其師資的優勢,紛紛開展了學歷教育培訓,主要包括:雙證制高中學歷教育、業余大專、本科學歷教育、自學助考教育等。縣社區教育學院每年的在校業余學歷班學員均在2000人以上,其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訓教育”更是引人關注,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全縣166個行政村每個村至少擁有一名大學生。加強對居民群眾的職業技能教育。在各鄉鎮社區教育分院(中心)的努力下,村村建起村民學校,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教育,提高就業致富本領。2006年至今,全縣已有10多萬人次參加了各類培訓,許多農民通過技能培訓,獲得了職業資格證書,擁有了就業致富的本領,走向了就業崗位。加強對外來民工的技能培訓教育。一是在外來人口較為集中的區域建立外來民工子弟學校,對外來民工定期進行教育和培訓。二是對外來民工進行專業技能等級的免費培訓。2004年至今,已有5000多名外來民工參加了專業技能等級免費培訓,其中4000多名外來民工取得了勞動部門頒發的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就業培訓教育。“弱勢群體”涵蓋工礦企業轉崗、待崗、下崗、內退人員,也包括“老、弱、病、殘”。對于轉崗、待崗、下崗、內退人員,各社區教育分院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菜單,進行就業指導。只要有再就業愿望的都可自選培訓項目,進入職業學校或社區教育組織的培訓。通過培訓,絕大多數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增強了就業能力,提高了繼續教育的意識,為轉崗、待崗、下崗、內退人員再就業鋪設了道路。加強對社區黨員干部的創業創新教育。德清的社區教育自開展之初,就積極融入新農村“鄉風文明”的建設。新市鎮社區教育分院開展的黨員干部創業創新教育,成為了湖州市委組織部開展黨員干部創業創新教育的典型。社區的活動是社會文明和諧,家庭和睦美滿,全民強身健體,人人參與的教育活動。各鄉鎮社區教育分院(中心)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參與組織大型群眾性文體活動。一是積極組織開展“社區廣場文化”活動。二是積極組織全縣社區的各種活動,即每年開展一項全縣性的群眾性大型社區教育活動。三是指導各鄉鎮社區教育分院(中心)開展各種活動。如鐘管分院的門球比賽,發展到村村都有門球場,爭創“全國門球之鄉”;新安的中老年登山隊,每個星期都進行登山活動。四是幫助鄉鎮社區教育分院(中心)開展傳承民族文化活動。如新市分院參與古鎮開發,名人挖掘活動。新市鎮有南宋狀元吳潛,結合烹飪專業開發狀元酥餅;清代有宮廷畫師沈銓,開展“沈銓杯”書畫比賽等。
3.工作研究是提升社區教育的保證
社區教育屬于新生事物,因而必須加大社區教育的研究,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為此,縣社區教育開通了《德清縣社區教育網》和《德清縣終身學習在線》,出版了《德清縣社區教育簡報》和《德清縣社區教育報》,編輯了《德清縣社區教育畫冊》和《德清縣社區教育文集》、《德清縣社區教育文集第二卷》、《德清縣社區教育文集第三卷》以及《德清縣社區教育實驗項目選集》。
作者:徐國敏單位:浙江省德清縣社區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