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教育教師專業素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
(一)上海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基本情況本次問卷調查針對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性別、年齡、學歷、專業、職稱、崗位、工作年限、入職途徑、所屬單位等九個方面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其基本情況如下。對表1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見:上海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男女比例基本平衡。雖然女教師占比為60.1%,男教師僅占39.9%,男、女教師之比約為2∶3,但結合教師的職業特點和當前社會職業分化基礎上人們職業選擇的變化,以及與中小學教師隊伍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衡的情況相比,我們認為這一比例基本上還是合理的。上海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年齡基本呈正態分布,但明顯出現一些結構性的問題。例如,40-49歲的中年老師達602人,占比為48.8%;29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僅有73人,占比為5.9%;如以40歲作為分界線,則40歲以上教師總數達到70%以上。說明上海社區教育專職教師也面臨著老化的問題,必須注意補充新生力量。上海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學歷狀況基本符合現階段社區教育的要求,不過仍有提升的空間。本次問卷調查得出的數據顯示,68.9%的社區教育專職教師擁有本科學歷,比例相對較高;本科以下的教師有311位,占到了總人數的25.4%;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教師數量較少,僅占總人數的5.7%。上海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專業分布不盡合理。現有教師中教育學專業有625位,占比為51.7%;非教育學專業畢業的雖達到將近50%,但總體專業分布還比較單一。由于社區教育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專業分布的單一性可能導致社區教育教師在專業知識方面有所欠缺,專業分布的多元則可以較好地發揮教師的專業優勢,使其將專業知識應用到社區教育教學之中。而且,專業分布對社區教育教師職后培訓影響較大,要求設計并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特色培訓。上海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職稱分布不夠合理。據統計,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占比為67%,而高級職稱僅占12.9%。在訪談時我們發現,這種情況的產生除了社區教師自身專業素養之外,尚未設立針對社區教師特點的獨立職稱評審制度是主要原因。上海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工作職能必須兼顧管理與教學兩個方面。經分析調查數據發現,在社區教育教師中,專門從事教學工作的專職教師所占比例為33.8%,其余教師均需要同時承擔教學與管理兩方面的工作,甚至從事管理工作。對嘉定、徐匯兩區教師的訪談內容印證了這一點。基于此,社區教育教師專業素養的界定和職后培訓方案的設計,應當注意兼顧教學能力的提升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此外,上海市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入職途徑,74%來源于中小學或由上級部門、單位選派,畢業后應聘進入社區教育教師崗位的僅占16.9%。這一現象與前述社區教師年齡結構相互佐證,說明社區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中補充青年教師的迫切性。從工作時間和崗位分布方面看,從事社區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上達到59.3%,表明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社區工作經驗,但隨著工作年限的延伸,職業倦怠感也會相應地滋長;77.1%社區教育專職教師供職于社區教育的第一線———社區學校,在社區學院或教育行政部門供職的僅占約三分之一。
(二)上海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專業素養專業素養是社區教育教師立命之本,是履行其工作職責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上海市社區教育專職教師專業素養,主要從職業認知、專業知識與能力兩個維度展開。1.職業認知維度要做好本職工作,必須充分了解所從事的職業,在獲得合法職業身份的同時產生穩定的職業認同。對職業的了解與認同也是進行有效教學與管理的關鍵。對研究小組分別從職業態度、對社區教育的認識和職稱晉升三個方面,對上海市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職業認知狀況展開了調研。基于對表2數據的統計分析可知:關于職業態度,69.7%的社區教育專職教師認為社區教育是自己熱愛的職業。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市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職業認同程度較高,社區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職業吸引力。然而,把社區教育工作當做“謀生手段”的教師占19.2%,另有10%的教師表示自己“說不清”。一些教師在訪談中表示,社區教育工作只是一種經濟來源,是一份穩定的工作,有這樣一份工作就滿足了,沒怎么想過其他的追求。這說明將近30%的社區教育專職教師職業認同意識薄弱,相關教育培訓的開展十分必要。關于社區教育工作的認識,91.9%的教師都能考慮到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整個社區的發展,對社區教育的目標理解正確。這說明先前接受的基本業務培訓發揮了重要作用,培養了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服務意識,為社區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了基本前提。社區教育專職教師對待職稱晉升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專業發展意愿。71.7%的教師認為社區教育是一個具有較強專業性的職業,應配備專門的職稱晉升制度;65.7%的教師職稱晉升意愿強烈,體現出他們對專業發展前景的渴望。然而,他們也坦言,現有的職稱制度影響了他們完成職稱晉升的信心,職稱制度亟待完善。2.專業知識與能力維度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是完善社區教育工作的基礎保障。研究小組主要結合社區專職教師的具體工作展開調研,我們主要結合其具體工作情況對此進行了調查。由表3的數據分析可知:多數教師愿意學習所在社區的人文歷史知識,并且對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這有利于提高社區活動的針對性,營造符合社區特色的文化氛圍。但另一方面,僅有8.8%的教師完全掌握了從事社區教育工作所必備的專業知識(比如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多數教師都是淺嘗輒止,這顯然無法跟上社區教育的專業化步伐,系統、專門化的培訓勢在必行。研究小組對社區教育專職教師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進行了重點調查,結果表明:教學能力方面,多數教師認為自己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能夠順利開展教學活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師生交流方面,他們具備一定的溝通意愿和交流能力,通過課后與學員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訪談中還有一些教師談到與許多學員成為了好朋友,但也有11.4%的教師沒能得到接觸學員的機會。語言文字表達方面,91.6%的教師認為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較強,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師認為自己需要提升此項能力。閱讀方面,59.2%的教師有閱讀習慣,自主學習能力較強,但也有40.8%的教師尚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自我學習意識和能力有待提高。鑒于社區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和工作的復雜性,社區教育專職教師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對此,研究小組針對課程開發和社會調研能力展開了調查。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從未參與過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的教師占37.9%,開發過2門及以上課程的教師占29.8%。有效開展調研工作的教師僅占19.8%,能按時按需完成調研的教師占34.1%。以上數據表明,反映出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較弱,調研能力亟待提高,因而有針對性、有成效性的課程開發及科研培訓是十分必要的。
(三)上海市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培訓需求社區教育教師培訓需求是本次問卷調查的重點。圖1和圖2反映了社區教育專職教師對培訓內容方面的要求。在回答多選題“在教學與管理中面臨的最大困難”的問題時(見圖1),有710位教師認為是對“社區教育特點把握”的不足,600位教師認為是“學科知識不足”,501位教師認為他們在“教材處理”上遇到了困難;在回答“專業發展過程中,您認為自己需要提升的是”問題時(見圖2),有716位教師選擇了“社區教育教學技能”,其次是“有關學科知識”(640位教師選擇了該項)與“社區教育理論”(550位教師選擇了該項)。同時,對于排序題“培訓內容的選擇”,他們依次選擇的是“教師職業道德”、“社區教育理論”、“成人教育教學理論”等項目,認為在以往的培訓中這些內容對他們最有幫助。在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社區教育教師群體在理論水平上參差不齊,同時社區教育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他們希望培訓能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很好的操作性,側重于對社區教育相關知識和社區教育教學技能,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利于增強其實際工作能力。對于參加培訓的態度和要求方面,表4數據統計可見,48.6%的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經常參加相關培訓,39.5%的教師偶爾參加社區教育培訓,僅有10.9%的教師沒有參加過培訓;大部分社區教育教師對參加社區教育教師培訓的意愿“非常強烈”或“強烈”,占到了總數的64.7%,但參加培訓意愿“一般”和“不想提高”的教師也占到了總數的35.3%;對參加培訓的時間方面,大部分教師(58.3%)選擇了工作日,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雙休日和寒暑假,因此,選擇工作日作為培訓時間有其合理性;對于培訓結果認定,選擇“作為業績考核”和“與職稱評定掛鉤”的達到78.9%,說明他們對培訓及其結果十分重視。在回答多選題“參加過那種級別的培訓”中(見圖3),大部分教師參加的是學校和區級舉辦的培訓,但參加市級乃至國家級培訓的教師并不太多;對于培訓“希望的授課教師”(見圖4),大部分老師選擇的是“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和“優秀的社區教育一線工作者”,以及“社區教育研究者”;同時,在回答排序題“現有培訓存在的問題”時,大部分教師認為“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訓方法陳舊”、“培訓者水平不高”是最主要的三個問題;對于“參與培訓的方式”,“培訓單位集中培訓”被選為最喜歡的培訓形式,其次是“網絡自主培訓”和“遠程集中培訓”。這些,間接反映出社區教育專職教師對于針對性強、實踐意義突出、能切實幫助他們提高工作能力的培訓訴求。
二、結論與建議
如前所述,上海社區教育發展居于全國前列,上海社區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是全國的縮影。通過對上海社區教育專職教師調查數據的分析,結合相關文獻研究的情況,特對加強社區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以下結論和建議:
1.一支結構較為合理、相對穩定的社區教育專職教師隊伍正在逐步形成,但其專業素養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大力加強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背景下,上海已建成以社區學院和社區學校為主體的社區教育網絡,廣泛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區教育。全國的社區教育發展水平雖然參差不齊,但在許多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中心城市,伴隨著社區教育的發展,已形成具有一定數量的社區教育專職教師隊伍,其性別、年齡、學歷等結構逐步趨于合理,但在職稱、專業分布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而且,他們大部分是轉崗而來,雖然接受過一定的專業培訓,但在職業認知、專業知識與能力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必須通過系統的專業培訓,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以更好地履行社區教育的職責。
2.加強社區教育教師專業素養結構研究,研究制定社區教育教師的專業標準,為其專業發展提供藍圖及參照標準。社區教育教師專業素養,是其從事社區教育活動所必需的整體素質要求,是決定其教育能力、服務效果及自我發展水平的各種品質和能力的綜合。社區教育教師擁有特殊的職業角色和工作內容,這決定了他們的專業素養結構也應當具有特殊性,但相關研究遠遠滯后。2012年以來,教育部分別頒發了中學、小學、幼兒園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使之成為我國中小幼和中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依據。借鑒中小幼和中職教師專業標準的研制經驗,盡快研制并頒發《社區教育教師的專業標準》,確立科學的社區教育教師專業素養結構,為社區教育教師指明專業發展方向,為社區教育機構聘用、考核和培訓教師提供統一標準,對于構建高素質、專業化的社區教育教師隊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3.改進社區教育教師的專業培訓工作,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和管理的科學性,不斷提高培訓效能。培訓是提升社區教育專職教師專業能力、內化其專業知識的有效途徑。應當針對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培訓需求,解決當前培訓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促使培訓工作真正取得實效。可采取的主要舉措有:①培訓類型的多樣化。社區教育教師來源廣泛、專業結構復雜、學歷層次不一、任教經驗差別較大,直接導致其培訓需求的多元化和差異化。基于此,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培訓應區別對待,因材按需施教。可大致分為:初任教師培訓、轉崗教師培訓、通識知識培訓、學科基礎培訓、課程開發培訓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等,以滿足專業發展訴求不同的教師的培訓需求。②培訓內容的針對性。調研和訪談數據顯示,目前社區教育教師急需的培訓主要包括:對少部分職業認同度不高和具有職業倦怠感的教師進行職業認知培訓;加強社區教育教學技能知識和有關學科專業知識的培訓,包括但不限于社區教育理論、教育組織與管理、教育教學方法,教育信息技術和必要的學科知識等方面;突出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的培訓,社區教育教師普遍缺乏此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訓練,獨立或參與開發課程的教師數量有限;提高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培訓,科研能力是社區教育教師的必備素質,成為研究型教師是其專業發展的必然途徑,應對其進行基本的科研訓練。③培訓方式強化實踐取向。應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以案例教學、小組討論、團隊學習、工作坊等方法為主,切忌灌輸式的單向傳授;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實現研討、觀摩、輔導、交流、實踐等形式的有機結合;注重操作環節,加入實地調查、參觀訪問、師生互動、學員交流等形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④整合各類培訓資源。應科學的整合內外部培訓資源,特別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例如,依托各大高校進行培訓課程建設,確保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利用社區資源豐富培訓形式和內容,真正做到立足社區、服務社區。⑤設置有效評價機制。培訓評估應以質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為輔,并注重診斷性和過程性評估。將當堂表現、課外作業、實踐實訓等納入評估范圍,同時將培訓評價與工作績效相結合,作為職稱晉升的指標之一,統一培訓評價與激勵機制相,促進社區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
4.實現專業培訓的制度化、法治化,逐步形成社區教育教師培訓的長效機制。相較于基礎教育師資的培訓,社區教育教師培訓尚處于萌芽階段,具有一定的自發性,培訓體系尚未形成。一方面,相關培訓缺乏政策支持,造成目標不明、經費不足、人手不夠等情況。因此,相關職能部門應出臺支持與保障政策,加大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投入,特別是培訓時間和經費的落實另一方面,為了保證培訓工作取得實效,可將培訓納入社區教育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定環節,逐步形成科學的社區教育教師培訓制度,使培訓工作的實施有法可依。基于以上兩大措施,社區教育專職教師培訓將從盲目走向有序,逐漸步入有組織、有計劃的科學發展階段。
作者:惠中 陳巍 葉凡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 上海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