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班級德育活動中的兒童立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深入兒童心靈、得到他們主體性積極呼應的班級德育活動,基于“兒童立場”開展應該是不變的原則。尤其是針對兒童自己經歷和創造的成長故事和故事中表現出來的成長需要,是否能在班級德育活動中體現兒童立場,對兒童的道德認知和行為的發展影響深刻而深遠。而要保障班級德育活動中兒童立場始終在場,就需要班主任能夠用同理心來理解兒童,在給予兒童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具體的活動。
【關鍵詞】同理心;班級德育活動;兒童立場;道德發展
強調班級德育活動中的兒童立場,最根本的考量,是為了讓兒童道德發展體驗與童年價值創造體驗融為一體,使兒童的終身發展擁有陽光燦爛的底色。對于兒童來說,從他們自己經歷和創造的生活故事和成長現狀出發開展的班級德育活動,應該是與他們的心靈體驗貼得最近的活動,如果這一類活動能夠讓他們感受到積極的價值和意義,其他內容和形式的班級德育活動也會得到他們主體性的積極呼應。
先來分享一個低年級的故事
一年級某班,發生了“掐花”事件。接連幾天,班上好幾個學生養的鮮花都被人偷偷傷害了,有的是枝葉被掐斷了,有的是花瓣被摘掉了……學生接二連三地向班主任反映類似情況,班主任決定查個水落石出。班主任先讓管理員加強監督,又征求其他教師的意見,最后決定以這件事為契機開展了一次班級德育活動。顯然,針對這件事開展班級德育活動與以這件事為契機開展班級德育活動的教育訴求是不同的。就事論事開展班級德育活動,針對性強,卻對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以及道德行為的影響都是極其有限的;而以事件為契機開展班級德育活動可能會幫助兒童實現道德認知的內化和遷移,對兒童今后的道德行為會有持續性的積極影響。這個班主任沒有直接組織學生討論這件事,而是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閱讀了繪本《承認錯誤不丟人》,一起討論犯錯后的處理方式。班主任告訴學生們,每個人都會犯錯,就連老師也不例外,并詢問學生:“如果我做了錯事,認識到了錯誤,請你們原諒,你們會原諒嗎?”“會!”學生們回答得很真誠。然后,班主任用互動的方式組織開展“承認錯誤悄悄話活動”。小學生天真而純潔,此時又有了比較充分的安全感,紛紛將心中的秘密講給同伴或教師聽。有一個學生悄悄地問班主任:“我看見好朋友犯錯誤了,現在可以告訴老師嗎?”班主任告訴學生,如果是為了幫助好朋友,可以先勸好朋友自己勇敢承認錯誤,好朋友沒有勇氣,可以征得好朋友的同意,再來告訴老師……正是在這個活動中,掐花的學生浮出了水面。讓班主任感到意外的是,偷偷掐花的是平時在父母和教師眼中乖巧懂事且各方面表現都很出色的小軍。“乖巧懂事”的小軍為什么要偷偷掐同學的鮮花呢?經過耐心詢問,小軍說出了原委:自己的花沒養好,枯萎了,他對別人的花既羨慕又嫉妒,有一次經過一盆花時,伸手掐斷了一根花枝,沒被發現,于是就又掐了別的花……所以,小軍掐花并不是他的道德品質有問題,但如果班主任不進行及時引導,將來可能會給他的道德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個班主任沒有批評他,而是表揚了他敢于承認錯誤的勇氣,并給了小軍一包花種。小軍主動提出,花種發芽了,要分別送給被他掐了花的同學一株……當班主任將小軍的選擇告訴班上的學生時,同學們不僅原諒了他,還為他鼓掌。低年級的兒童,道德認知還在萌芽期,他們的道德行為往往缺乏理性的自我判斷,多是情感情緒驅動下的選擇。直接與兒童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認知和行為相關的班級德育活動,目的不是為了給兒童進行對和錯的簡單定性,而是幫助他們在安全的心理環境下學習如何選擇合適的或正確的做法。班主任要深入理解低年級兒童道德發展的實際,以同理心為基礎,組織設計契合他們心理特征和需要的班級德育活動,如借助繪本、利用游戲等,讓積極的道德體驗與情感體驗建立起密切聯系。
再來看一個高年級的案例
有一次我出差剛回到學校,幾個學生一看見我,馬上沖過來說:“老師,班上出大事了!”聽完他們的講述,我發現,果然是“大事”———不僅僅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成長中的大事,對教師和家長來說,也是值得關注的兒童成長中的大事。原來,班上一群學生“一本正經”地做了一次“歃血為盟”的事情。在我回來的前一天,班上一位男生過生日,中午邀請了班上的十多個同學到家里慶生,吃飽喝足后,有人提議,為了保證大家做一生一世的好朋友,應該“歃血為盟”。提議一出,沒有一個人猶豫,他們學著電視劇里江湖兒女的樣子,“歃血為盟”,發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聽完學生們的講述,我沒有急著趕往教室,而是假裝若無其事地告訴他們:“嗯,這的確不是一件小事,謝謝你們這么關心同學。你們現在先回教室去準備上課吧?!笔虑橐呀洶l生,沒有必要緊張兮兮地沖進教室給學生們來一通疾風驟雨般的批評或者語重心長的說教,我得冷靜地想一想這件事對于學生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如果要針對這件事開展一次班級德育活動,應該如何定位和組織。六年級的學生,對友誼的認識還十分感性,對電視劇和小說中描繪的“江湖”充滿了好奇、幻想和向往。這種心理狀態,對他們的成長既有積極的一面,讓他們重視友誼和承諾;同時又容易導致他們迷失方向,為了心中的“江湖”而做出有違道德和紀律的事情———集體無意識更容易促使心智未成熟的兒童地去嘗試各種“冒險”。
只有懂得兒童的想法,真正表現出同理心來,才能走進他們的心靈,引導和幫助他們健康積極的成長。如果針對這件事開展一次主題班會活動,直接討論“友誼”或“義氣”的話題,很可能那些參加“歃血為盟”的學生會擺出防御或排斥的心理姿態,從而讓班會效果大打折扣。經過深思熟慮后,我決定采用“迂回”策略,以聊天的方式介入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判斷。一般情況下,我走進教室看到的景象都是輕松自然的,學生的眼神里都會充滿了期待;如果是我出差回來,他們就更加興奮了。但是,這節課的氣氛從一開始就不對,教室里安靜得有些令人緊張。掃視一下教室,發現還有一部分學生低著頭,我馬上猜想到,他們都知道我已經聽說了昨天的故事。這進一步說明,在他們的自我認知里,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持懷疑態度,擔心會受到批評。這種情況下,身為教師,更要小心謹慎地對待。學生們期待的是聽聽老師的看法,而不是老師的批評。見此情景,我微笑著問大家:“怎么回事?不歡迎我回來嗎?那我接著出差去了!”“歡迎!別出差了!”很快,教室里的氣氛輕松了?!俺霾顜滋?,還真想你們這些家伙……”我一邊說一邊走向一位參加“歃血為盟”的男生,他正用右手遮擋著左手,我彎下身子湊近他說:“今天有些不對勁啊,你怎么沒去迎接我呢?這么快就忘了我了?”我假裝“無意中”看見了他左手食指上的創可貼,馬上表示了關切……就這樣,從關心他們割破的手指,聊到注意安全,愛護身體,再聊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然后聊到了同學情,聊到了友誼,讓每一個學生能結合自己的體驗充分思考和發表自己的看法……一節課下來,學生們通過多角度的反思,開始認識到,真正的友誼不需要“歃血為盟”,收獲友誼和信任,需要的是自己做一個有愛的、真誠的人。高年級的班級德育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會更加多樣化,對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發展比低中年級的要求也更高,但是,基于“兒童立場”開展班級德育活動的原則是不能變的。任何道德教育,都不可能通過喊口號或硬性要求來獲得受教育者的認同,更不會成為內心的道德信仰,如果不從兒童的實際體驗和需要出發開展班級德育活動,不能在活動中讓兒童感受到同理心,極有可能讓學生因為不恰當的教育實踐而成長為虛偽的人———心口不一致,言行不一致,喊著漂亮的道德口號,內心卻不積極認可,行動總是偏離軌道。班級德育活動,指向兒童多方面的道德認知和行為的發展,有的與兒童個體的日常行為密切相關,如愛勞動、講衛生、有愛心、講誠信等;有的落腳于兒童在集體活動中的角色體驗,如集體榮譽感、合作精神、包容、責任意識等;有的作用于兒童的社會身份建構與認同,如愛國精神、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奉獻精神等。無論活動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管活動的具體形式怎樣,只有能夠走進兒童心靈的活動,適合兒童認知能力的活動,兒童能夠以主體身份進行體驗和建構的活動,才是立足兒童立場的班級德育活動,才能夠幫助兒童實現道德認知和行為的積極發展,成長為向真向善向美的現代人。
作者:李竹平 單位:北京亦莊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