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傳遞正能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近現代教育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尤其是在大學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已經由多門課程支撐成為大學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的基礎課程。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以徳遺后者昌,以禍遺后者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乎黨和國家的未來,所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得以發展,社會得以進步,文明得以推進的樞紐。高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但是在教授過程中仍然出現了一些矛盾與問題。
(一)高校大學生思想受到社會復雜性的影響
如今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的快速傳播使大學生與世界的距離近在咫尺,其思想也受到了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碰撞,校內生活與校外社會的對比,美好理想與現實情況的落差等,這一系列的交織讓大學生接受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競爭的思想同時也感受到了現實社會存在的身份不同、人人不平等,執法不公、辦法不嚴,競爭激烈、有后臺好辦事;大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在實際操作中卻“茶壺有餃子—有貨倒不出”,理論掌握再好卻也只是紙上談兵,有創新想法但缺少現實可行性。許多大學生因此產生了逆反心理,有的不愿意接觸社會,把自己關在理想的“象牙塔”;有的太抵制社會不公的現狀、心理不平衡,從而走極端報復社會,傷害自己也傷害了他人;有的因為自身條件好家底厚而變得高傲、自戀,認為高人一等、專橫跋扈,迷失自己;有的因為家庭情況不太好而自卑、冷漠,不愿意與人交往,自閉甚至患上憂郁癥。
(二)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崇的是教育者主體說,認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承擔者、組織者和實施者,過多地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教育者單方面的教,而非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整體性的互動,無形中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個性需求,這在教學方法上表現為“我講你聽”的單向灌輸模式。雖然很多大學課堂上教師都采用多媒體形式進行授課,課文的內容通過PPT、WORD、圖文并茂的方式表現出來,但是依然擺脫不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不能進行有效互動,無法有效的激發教育對象的興趣與熱情,使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形式化。而且大學課堂都是以大課的形式教授,時間一長,學生思想開始松懈、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渙散,“負能量”很容易滋生,達不到要求的教學目標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強,思想政治教育與當代大學生思想實際結合不密切,教學內容滯后,不能和現實社會緊密聯系造成太過理論化,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空洞。
(三)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存在多樣性
現今的大學時代是90后的時代,他們青春、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充滿活力,但是90后的時代同時也是獨生子女的時代者讓大多數獨生子女家長都加倍呵護和關心子女,這讓一些孩子有如溫室里的花朵經受不起外界的考驗:他們有很強的優越感,自私、自戀、玩世不恭成為了他們的標簽;過分的個人主義讓他們失去了集體主義思想;物欲與貪婪加速了拜金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滋生;投機取巧心理導致了懶惰、考試弄虛作假、學術抄襲、簡歷注水;心情浮躁造成無法安心學習,逃課、曠課、游戲人生?!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傳遞“正能量”迫在眉睫,傳遞“正能量”,抑制“負能量”能夠減少學生的消極狀態,抵制逆反心理,轉變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豐富課堂教學模式,使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在高校傳播才能夠追上社會潮流,積極推進社會主義事業,構建和諧社會。
二、激發“正能量”,多、快、好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著名作家、心理學家畢淑敏說過:“能量有正負,應用需智慧,葡萄糖和汽油是能量,炸藥和海嘯同樣也是能量,大腦和心靈需要源源不斷的‘正能量’濡養,否則人生將變得灰暗無序?!彼砸ぐl“正能量”,多、快、好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取得高水平質量。
(一)多:呈現課堂“正能量”,豐富教學內容與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線貫穿著以前、現在和未來,其基礎理論知識比較枯燥、乏味,所以支線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和改革。加強高校的思想教育,在內容上不能是大而空的東西,而應該實實在在從學生實際出發,如今大學生思想特征呈多元化發展,共性較少個性較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抓住共性的同時引導個性向積極層面發展,理解和感受他們的需求與渴望,訴諸理性與情感的結合,“曉知以理,動之以情”,真正達到理論和情感的統一,“正能量”與內心世界的融合,解決當代大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種疑惑與問題。同時,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使得學生的積極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思想無法得到全面擴張,所以在教學中應做到將傳統的單純灌輸向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的模式發展,單純的照本宣科已落后與時代,多媒體的運用必不可少,在授課過程中將相關的報紙、圖片、音頻、電影片段糅合在教學內容里,吸引學生眼球的同時可以汲取其中富含的“正能量”,從而真正意義上的發展自己的個性。此外,學生作為教育客體一直都是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的定位,而讓學生講課可以讓這種定位逆轉,變學生受課為學生授課,這種形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才、心理素質,也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所講內容的印象,這種模式耶漸漸成為大學校園里的一種“潮流”。
(二)快:發揮網絡“正能量”,拓展教育途徑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成為人們生活、學習、辦公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據新浪科技訊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在2013年7月17日第32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較2012年底增加2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較2012年底提升了2.0個百分點,學生群體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職業群體,占比為26.8%。其次為個體戶/自由職業者,占比為17.8%。企業公司中管理人員占整體網民的2.8%,一般職員占10.6%。根據學生群體是網民的主力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作為傳遞“正能量”的重要渠道。學校可以通過建立網絡互動平臺拓展教學空間。首先,網絡互動平臺可以是對課堂教學補充:大綱、課件、案例、趣味視頻等都可以放在平臺上供學生下載、觀看;其次,建立BBS討論區,為學生求助信息、訴求渴望等提供渠道,如飯卡遺失、學習資料分享、尋研友、改進建議等,這可以為學生提供了幫助他人的機會、讓尋求幫助的人學會感激,也可以滿足學生渴望平等交流的心理;最后,還可以分享一些黨建、團建等紅色網站的鏈接,國家大事以及對國家政策、路線、方針的解讀,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培養學生的政治情懷,提高大學生參政議政的能力,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在我國網民5.91億中,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3G的普及、無線網絡發展促進了智能手機隊伍的壯大,智能手機涵蓋了大部分電腦所擁有的功能,其方便攜帶、輕松上網的特點促使了這一現象的誕生。利用這一趨勢,我們可以通過創立手機網絡客戶端,讓學生加關注,如開通各個學院、組織的“微博”、“微信”,定時發送時事、熱點話題宣傳積極向上的精神,及時活動信息和相關動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院組織的公益活動,在參與的同時認知和收獲“正能量”。除了學校的客戶端,許多公益性的微信平臺、微博也可以鼓勵學生加關注,分享和轉發公益性的消息與新聞可以使“正能量”無形中被散播。例如“青春南京”是共青團南京市委員會官方平臺,在微博、微信上都有公共平臺,每天會更新“校園播報”、“‘讀’領風騷”、“綠色生活”等公益內容,并且通過“最美志愿者”、“最美身影”、“江蘇好青年”等等這些“小人物”的新聞,傳遞著“大時代”所倡導的“正能量”,撞擊著每一位關注者的靈魂與思想,鼓舞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心!當然網絡也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東西,謠言的散布、負面新聞的沖擊等等都能夠影響我們年輕的一代。我們必須加強網絡監管,堅決杜絕非法犯罪、暴力行徑,讓網絡凈化,傳遞網絡“正能量”,傳播網絡“好聲音”。
(三)好:傳遞社會“正能量”,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和社會接觸開始慢慢增多,但是社會具有復雜性的特點,社會不良風氣容易導致“負能量”的增長,從而使消極情緒滋生,不利于大學生健康發展,對于這種影響如何趨利避害很重要。學校可以多舉辦一些有益的活動來營造和諧的校園氣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這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大有裨益的。開展學術活動是大學校園里必不可少的內容,例如辯論賽、演講比賽、知識競答、學術講座等,結合當今社會話題、新聞,融合潮流元素,借鑒熱點電視節目,例如“贏在中國”、“中國夢想秀”、“一站到底”、“開心辭典”等,學生在參加這些比賽的時候可以積極轉動大腦,靈活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鍛煉自己的口才與能力,定位自己的價值,在娛樂的同時接受教育,拓展知識層面、優化知識結構。各種社團活動、舞蹈表演、唱歌比賽也成為各大高校的軸心節目,這給同學們展示自己,綻放青春的舞臺,也能在學習緊張之余能夠娛樂身心,陶冶情操。各個班級可以定期結合社會優秀典范和事例開展主題班會,積極傳遞社會“正能量”,學習“好精神”,例如:杭州把新賣紅薯老人忽然倒地,路人相救買光紅薯;汶川“斷腿舞者”參加上海馬拉松賽,跑完5公里;江蘇好青年白血病患者倪明森三次跳水救人等,通過社會實例教育大學生如何避開社會不良影響學習“好精神”,如何端正自身定位實現自我價值,如何積極、穩妥地向自己的夢想前進。此外,志愿團隊也越來越收到追捧,各大城市也都成立自己的志愿者平臺招募各界人士加入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這些“紅馬甲”穿梭在在愛心捐助、健康宣傳、站臺指揮等活動中;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的青年志愿者協會,迎新、各大校際活動、考場指路等都有這些志愿軍的身影。志愿活動不僅可以讓人們懂得奉獻、幫助他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可以收獲他人贊賞的喜悅,例如南京工業大學11級甘偉同學查出患有尿毒癥以后,長期的透析和藥物費用讓家庭步履維艱,學生會在了解這一情況后積極在網絡上發表倡議書為甘偉同學捐錢、捐物,許多學生自發做志愿者在學校各大食堂、教學樓前倡議愛心捐款,這些志愿者們不僅點燃了甘偉生存的道路,也讓自己真正認識到生命是如此渺小,必須在有限的生命里綻放無限的精彩。“堅持正能量,人生無所畏懼”,社會是美好的,我們必須規避一切不安定因素,積極營造和諧氛圍,積極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除了讓學生自發參加志愿服務外,學校也可以和社會相關部門合作建立實踐基地,這樣有利于合作共創特色課程、整合地方教育資源,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積極性,也可以讓學生提前體驗社會積累社會經驗,例如:學校和社區合作讓學生參加社區活動、走訪基層、進行社會調查等。多彩的大學生活可以豐富同學們的人生閱歷,在鍛煉自己的同時還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把大學生思想引入正軌的一劑良藥。
三、結語
可見“正能量”的傳遞有多種途徑,教育者與學校需有效利用資源讓“正能量”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在學生中傳播。我們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使“正能量”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結合,創新教育模式,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創造和諧校園氣氛,引導學生往積極向上的目標前進,正確認識自身缺點,擯棄惡俗文化,改掉不良習慣,正確認知自己從而養成良好行為作風,建立鴻鵠之志,實現自我價值,戒驕戒躁、自強不息,讓每一位大學生能夠在校園里接受良好教育成為寶貴人才,讓每一位大學生都會釋放、傳播“正能量”,為建設和諧社會、為推進政治文明,為國家繁榮富強,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奉獻自己的價值。(本文來自于《黑河學刊》雜志?!逗诤訉W刊》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吳倩妮王芳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政治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