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微博不但是一個低門檻的自媒體用戶平臺,而且其在使用中更是方便快捷,圖文并茂、短小精悍的表達方式,造就了大學生快餐式的生活節奏,形成了大學生碎片化的思維方式。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知識傳授,不注重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導致在微博互動時代大學生對傳統思想政治教學產生厭倦情緒,嚴重降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微博時代的到來,形成了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理念的系列沖擊。作為一種新的自媒體信息傳播工具,微博正成為網絡寵兒,憑借其開放平等的運行邏輯,給傳統意識形態教育帶來挑戰。同時,也為其提供了開創工作新局面的契機。因而,應根據微博的互動特性,建構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新模式,努力使其與時展相互適應,以實現教育的科學發展。當今大學生思想活躍、追求個性、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大學生喜歡表現自我、大膽質疑、思想自由、精神獨立、敢于嘗試、善于模仿。微博既是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興趣交流平臺,也是大學生了解和關注天下大事的學習平臺。其自由開放、群組交互、即時便捷的特性,“更能迎合年輕群體,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消費理念、生活方式、接收信息的習慣和渠道,也更加符合他們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同時,與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思維方式與交流溝通習慣相互匹配、契合。微博平臺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互動平臺。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投身網絡實踐,轉變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理念,關注學生的微博社區,即時地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
二、微博為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科學發展觀教育,開辟了新的領域、拓展出新的手段。
微博具有傳播對象廣、傳播內容原創化、傳播形式多樣化、傳播速度快等特點。面臨微博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教育者應從微博的定義、興起及內涵特征出發,探討和概括微博對大學生群體及其自我發展的強大作用。通過正確、深入及系統的分析,將理論與實證、宏觀與微觀研究結合,具體分析微博發揮教育作用的過程與環節,搭建與大學生思想互動交流的新平臺,進而認真研究、科學合理地加以應用,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同時,結合微博對大學生的價值影響,分析微博對當前思政教育的挑戰,綜合運用實證分析、史論結合方法,通過運用走訪、問卷調查、現場采訪、個別交談、上網及會議等方式,全面了解微博的各種優缺點,分析微博對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各種影響、利與弊以及具體應用方案與方法,從而搭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體系。當前,大學生在課堂內外既有大膽活潑、開朗樂觀的一面,又呈現出張揚、叛逆的個性特點。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大學生對于網絡技術諳熟于心,善于利用網絡進行人際交往和了解天下大事。微博憑借其交互性、開放性、即時性,充分調動了大學生的自我主體性,對大學生的生存觀、價值觀形成不可估量的影響。為此,科學發展觀教育要針對學生實際,以自主教育為主,價值引導為輔,搭建具有實效性的微博平臺,進行融自主教育、朋輩交流、價值引導于一體的交互學習。“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吸納科學發展的理念,彰顯發展的科學性內涵,以促進科學發展為目標,凸顯科學發展的精神”。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理解學生全面發展的內涵并落實到具體工作中,促進學生成人。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是隨著時展而出現的教育新園地,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科學發展理念,不但要注重大學生虛擬與現實的和諧,自我與世界、自我與他人的和諧共進,更要從自我內部身心的協調健康著手,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當然,教師自身也應加強學習,努力提升網絡信息技術素養,在教育中培養與微博教育平臺相適應的工作思維與工作方式,從而使教育更具實效性與針對性。
三、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其目標是人的成長和人的幸福,教育的內容是以智慧培育智慧,以心靈滋養心靈。
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按照人的成長規律進行,一切服務于人的成長,一切服從于人的發展,一切著眼于人的未來,使人成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全面發展的人。學生具有全人發展的潛能,是自己理念的構建者。要積極調動學生的自我積極性,從以人為本的高度去培養學生的人格獨立和思想自由,以符合網絡信息時代對教育科學發展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人生引導、指導、開導、勸導、督導者的角色。熱愛學生、充滿愛心,是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陶行知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高校學生工作者每天都應用靈魂感染靈魂、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思想教育思想,用情感影響情感。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具體的態度、言行體現對學生的包容與關注,以人為本,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實現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師要在基本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將全體大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使用對絕大多數大學生都適用的教學方法。微博的興起及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使用,表明微博時代科學發展觀教育的工作策略和范式亟須與時俱進地發生轉變。由于微博具有交互性、即時性等技術特征,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利用微博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互動理念,應由單向灌輸型轉變為雙向互動理念。這就意味著在工作策略上,教育者要以服務為根本,以發展為核心,遵循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尊重人,遵從規則。學生具有潛能,應注重和實現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具體而言,在工作范式上要實現五種轉換。即由重外在表現到重內生的轉換,學生是自我的構建者,德性生成的過程是自我認識與設計、自我選擇與調控的過程,要指引學生通過學習、踐行、反思而成長。由重束縛到重發展的轉換,前者告訴學生“不能做什么”,著眼于學生外在行為習慣的規定與限制,側重于行為規范的養成,發展則著眼于學生的內在需要,是一種價值觀念的體現。由重“記憶”向“體道”轉換,教育是頓悟的藝術,教育不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授與背誦,還包括對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和靈魂的啟迪;應注重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的結合,在課內外提供學生參與實踐的各種機會,擴大學生的視野與心胸,注重體驗式學習。由重灌輸向重引導的轉換,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不是灌輸純粹的生存技能,而是啟迪學生的心靈;高校授予學生的不僅是知識、職業技術,更多的是心靈的啟迪與發展,見識的遠大與深邃;學生工作要注重疏導的藝術,引導恰到好處,把教師的傳統權威轉變為平等交流與對話。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溝通理解,求同存異,進而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與進步。
四、微博具有傳播對象廣、傳播內容原創化、傳播形式多樣化、傳播速度快等特點,認真探索、正確有效的發揮其優勢,有助于克服傳統教育弊端,也有助于使思想政治教育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從而更具時代性。
微博是平等的開放性的信息平臺,傳統師生之間的現實隔閡被網絡所擊破,微博以平等的身份界定邏輯,促使平等對話式的新型師生關系迅速生成。自主思考、自我發展,自由地發表評論和觀點,這種全新的方式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要求,也將開創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新局面。高校學生工作人員要搭建微博平臺,投身實踐,探討和研究基于網絡微博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對于發揮微博自媒體的平臺優勢,深入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而在虛擬網絡世界中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五、微博不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掌握學生思想與心理動態。
更能轉變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角色對立,使兩者憑借微博的平等交互機制進行互動,促進學生以其自主性內化外在的價值規范,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各環節的吸引力,加強教育的效果,有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因而,要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微博社區所反映的種種問題,發動輔導員、班主任等一線教育人員和學生進行微博對話,發展微博達人。同時,要轉變工作思維和方式,在教育活動中要注重對學生內在發展的疏導,在課內外活動中引導學生踐行思想道德觀念,構建師生之間平等對話與溝通交流的平臺,營造與學生互動交流、平等討論的教育思維與工作習慣。
六、微博作為新的一種網絡“自媒體”,擁有極強的開放、便捷、平等、互動等特性,可以成為培育學生學習共同體的新途徑。
借助上述特點,既可以促使師生之間形成平等交流的關系模式,也可以極大地增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如此一來,教育過程中的多元主體可以自由思考、自由表達意見與建議,進而讓教育者方便快捷地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實想法。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大膽運用微博自身的交互原理,組織大學生群體在微博平臺上展開主題討論、榜樣人物評選、說出心里話等教育活動,營造一個學習共同體,并發揮朋輩群體的自主教育作用。
七、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深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教育模式,只有長期堅持實施,才能在互動交流中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進而對其實施針對性的教育。
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搭建的微博平臺,積極動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結合自身實際,與學生在微博上進行互動,用真情、幽默、智慧吸引學生。這就要求高校建立長效機制,進行科學引導和監督,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從工作考評、教師培訓、獎懲制度、科研項目等方面,激勵教育工作者建設發展自己的微博工作平臺。鼓勵教育工作者在外界肯定和學生賞識之下,調動自我積極性,發揮工作熱情,促使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長效發展。
八、結語
綜上,憑借微博的平等交互機制,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與效果,進而加強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幫助樹立正確和諧的道德觀念和人生觀念。由此,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網絡微博的實踐與調研,盡快提升網絡信息技術修養,在平臺搭建、隊伍建設、學習共同體培育以及工作機制的構建等方面,加快實踐步伐,以促進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發展。(本文來自于《教育評論》雜志。《教育評論》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林丹薇單位:韓山師范學院招生就業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