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技術實驗教學體系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研究立足于筆者所在學校師范技能實訓的實際情況,從整合的視角出發對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程的內容進行了拆解與重組,結合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以核心能力為中心構建了現代教育技術實訓體系及其教學內容,并提出具體的實施策略,以期能夠促進高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和教師專業能力的鞏固及提升,并為其他師范院校該課程的實驗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體系;教育技術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必備知識,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是教育科學群體中的一門新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是高等院校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礎課。筆者采用內容分析法,整合高校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實訓內容,并通過抽樣調查高校師范生,得出不同專業的師范生對實訓課程的內容需求不同,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確定分層次的實訓體系和多樣化的課程結構非常必要。
一、實驗教學理念
目前,筆者所在學校開設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形式單一,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學科的特點,實訓內容零散、不成體系,實訓目的缺乏針對性。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師范生的需求和社會的需要,鼓勵教育技術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實施多元化的課堂教育,筆者從“整合”的視角出發,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程的內容進行了拆解與重組,并結合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以核心能力訓練為有限目標(即有限、基礎的能力訓練目標),兼顧內容的精簡性與系統性,構建現代教育技術實訓體系及其教學內容,并提出具體的實施策略和實驗教學模式。
二、實訓內容框架
筆者分析了國內高校廣泛使用的5本現代教育技術實訓規劃教材內容,根據AECT94定義(對學習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和AECT04定義(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的內涵,結合“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大綱”“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并以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需求調查為依據,將需求和使用頻次高的內容進行歸納和分類,得出現有的實訓內容框架。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高校師范生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總體需求,如上頁表1所示。
三、調查分析
筆者采用紙質問卷的形式對所在學校的2012、2013級師范生展開抽樣調查,在學生完成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習后,發放問卷130份,回收有效問卷119份,有效回收率為92%。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20.0對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并分析不同專業師范生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認識的差異。在數據回收以及錄入過程中,均對數據的質量和有效性進行檢視。1.差異檢驗檢驗結果的漸近顯著性為0.001,小于0.05,說明不同專業的師范生對實訓課程的內容需求不同,存在顯著差異。確定實施分層次的實訓體系和多樣化的課程結構是非常必要的。2.專業傾向本實驗通過聚類分析將師范類的專業分成四類,具體的實訓內容模塊比例如表2所示。筆者對師范生的需求和學習內容偏好的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不同專業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各模塊的比重上進行相應調整。3.教學形式偏好調查顯示學生更傾向于實際操作和技能訓練,因此,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形式應以實訓操作為主,重視技能應用,具體如表4所示。4.評價方式偏好調查顯示學生更傾向于多元的評價方式,具體如下頁表5所示。
四、實驗教學體系
本研究以師范生需求為基本出發點,突破傳統的以知識為中心的大學教材體系,把對應于能力系統的技法體系確定為能力訓練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調查和綜合分析結果、提煉歸納教師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以技能模塊劃分實訓內容,形成以能力訓練為中心,以能力形成為落腳點的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體系(如圖1)。該體系從下往上層次逐步遞進。層次一:夯實基礎,從大一的“大學計算機”課程開始展開通識基礎實驗訓練,實驗類型為驗證型,要求學生能夠模仿操作,能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會使用辦公自動化軟件以及能夠掌握信息檢索的基本方法等。層次二:逐步提升,實驗類型為驗證型、設計型兩種,要求學生能結合自身專業的特點和需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自行設計、分析,運用技術完成實驗任務。層次三:綜合訓練,提高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用技術解決問題,完成獨創的作品成果,實驗類型為驗證型、設計型和綜合型。由于部分專業在教學培養計劃中開設了與教育技術相關的課程,如歷史(師)、中文(師)、思政(師)、學前教育專業均開設有公共課“網頁制作基礎”,而英語(師)專業開設有Flash及Photoshop實訓課程,因此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體系中設置必修(28學時)和選修(20學時)的實驗模塊,以靈活滿足不同專業32~48學時的課時安排。各個實驗的學時數可根據不同專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時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學前教育專業是32學時,物理(師)、數學(師)、地理(師)等專業是48學時。學生已學過的內容不需再重復教授,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專業需求,選修實驗模塊,能夠完成相應的總課時要求即可。該實驗體系框架為教師提供了教學框架,便于教師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知識線索和引導,促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
五、實施策略
1.資源整合,精簡重構教師可以將知識打散、重構,形成精簡的“教學元件”,并整合不同的“教學元件”組成“微型課程”,每門微型課程通常只占用2~4個學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課程內容,這樣教師講授的知識就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提供不同組合的“課程套餐”,使教學資源和教學力量得到有效整合,貼近學生的需要,減少課程內容的重復建設。2.分層教學,自選模塊教師根據自己特長開設不同模塊的分層次教學。例如,開設“基礎實驗”,涵蓋實驗體系中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夯實基礎;開設“專業基礎實驗”,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部分實驗為自選,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重視個性發展;開設“專業綜合實驗”,部分實驗為自選,提高學生融會貫通不同學科知識的能力,打破專業壁壘,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合作探究,共同圍繞具體的項目開展學習。3.關注需求,符合實際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內容符合中小學教師日常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如何在教學中解決常遇到的問題為中心內容。并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創設具體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情境,學生不再是機械地模仿,而是在教學情境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創作和設計,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4.技能深化,學科滲透本研究得出的實訓體系完整,理論與技術并存,重視技能的操作訓練和應用擴展,著力提高師范生“怎么教”的能力,并提供了“理論導學”和“技術要點”,以學習任務和創作設計來提高技能的訓練效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教學技能,最終形成實際教學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在實訓過程中實現了技術與學科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與專業特色的結合,并注重技術與學科教學間的鏈接,符合現代教育技術學科的特點。5.應用為主,夠用為度由于學時的限制,教師不可能一一講授所有的知識,因此,教學知識內容應具有實踐應用價值,以“應用”為主,以“夠用”為度,兼顧訓練內容的系統性和精簡性。同時,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里,只學“有用”“夠用”的知識,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用以致思”。另外,教師對每位學生不能用統一的框架和標準去衡量他們的水平,而應該關注學生的內在需要,關注學習過程的考查,只要學生能夠學會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能夠滿足自己工作和學習的需要,就已達到課程的基本要求。
六、實驗教學模式
創建基于“三層次”的實驗教學模式。
七、結束語
筆者結合所在學校師范技能實訓的實際情況,建設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實驗教學體系,并總結了實踐中的經驗和創新。該實驗教學體系有助于彌補當前實驗教學環節中存在的不足,進一步提高了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促進師范生教學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教師專業能力的鞏固和提升。
參考文獻:
[1]詹澤慧,梅虎.高校信息素養教育體系構建:基于整合的視角[J].圖書情報工作,2011(11):81-85.
[2]于化龍,崔楊.《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5(3):119-123.
[3]瞿堃.教育技術應用訓練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黃映玲,徐苑.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5]黃映玲.構建“三位一體”的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7):51-52.
作者:戰銳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