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網絡自主學習的通識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對象
根據方便取樣的原則,筆者隨機從南京曉莊學院行知學院12級理科大類學生中選取2個自然班(每班40名左右)共82名非英語專業學生作為本研究的對象,男女生分別為55人、27人,平均年齡19歲。他們學習英語的平均年限為10年。隨機選取其中一班為實驗組(42人),另一班為對照組(40人)。
(二)研究過程
研究時間為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實驗組和對照組都使用相同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并由同一老師授課,課堂教學方法、內容與活動均相同,每周課時6節(4節讀寫課、2節聽說課)。教師在開學初向實驗組聲明其網絡自主學習情況占期末總評成績的10%,包括自主學習時間、作業和測試的成績以及在網絡論壇的活躍度等。實驗組被要求每周至少4小時在網絡教室自主學習,可以自由選擇使用以上3個網絡學習平臺。在這期間,實驗組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包括每2周完成1篇命題作文;每3周統一進行1次1小時的在線單元測試(與課本內容相關);每4周統一進行1次1小時的水平測試(題型包括聽力、閱讀、單詞辨義選擇和翻譯),這些作業與測試均由平臺上的系統自動評分。教師每周至少登錄網絡平臺1小時,除布置以上任務之外監控學生的學習時間和進度,督促進度緩慢的學生加強時間投入;隨機挑選5篇作文批改、寫評語,并與系統評分對比,將其中1篇典型作文放在論壇平臺上供學生討論;了解每次單元測試和水平測試情況,包括班級均分、各題型得分和失分點,總結共性問題放在論壇上;在論壇上回答學生的問題,參與學生的討論。
(三)數據采集與分析
該研究使用2次測試作因變量,運用SPSS19.0統計分析。2012年9月的新生入學考試作為前測,2013年7月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后測,總分均為100分。2次測試詳細結果見表1和表2。由表1可見,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入學時英語水平相當,平均分和標準差非常接近。P值為0.673(P>0.05),說明2組學生英語水平無顯著差異。在經歷了1年的實驗研究后,我們發現數據有了明顯變化(表2),相較入學成績2組學生都有一定提高(均分都提高了10分以上)。相比而言,實驗組的提高更為顯著,均分提高了21分,實驗組的均分比對照組高了8分之多。P值為0.046(P<0.05),可見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有了明顯的差異。
(四)結果與啟示
2次測試結果表明實驗組學生經歷了1年的網絡自主學習后英語成績顯著提高,這種新的英語學習模式是積極有效的。從課堂表現來看,在讀寫課上,實驗組的學生準備更充分,不但做好了課文預習工作,還了解了更多與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在課堂發言時,實驗組學生更活躍、積極,尤其在聽說課上,他們發言踴躍,且語音語調準確、地道。
2004年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該實驗順應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結果也是令人滿意的。大部分學生反映:“以前不懂什么是自主學習,經過老師的指導后已經習慣了自主安排學習進度,自由選擇各種學習資源,比按部就班地跟著制訂好的進度表學習更有成就感。”經過1年的網絡自主學習,實驗班的學生已經習慣于運用網絡來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問題,而不是坐等老師解決,或者干脆不予理會。實驗班學生普遍反映:“我們學會了如何在繁雜的網絡信息中搜尋自己需要的,這種方法運用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是有效的。”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元認知策略,大部分學生還是以完成老師任務為目的,很少有學生自己制訂學習計劃、監測和自我評估學習效果,由于多年接受應試教育養成的習慣,他們更愿意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他們說:“有時候面對大量的網絡資源感到無從下手,會跟著同學的進度模仿學習。”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元認知監控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并運用網絡自主學習模式,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元認知策略和自主學習的技能,這也是完善英語網絡自主學習方法的進一步研究方向。
作者:吳婷單位: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