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教育與心理教導的聯系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至關重要,高校體育教育作為生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因心理、生理的不可分割關系,高校體育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就目前的理論發展狀況看,缺乏系統的理論依據,以下從兩者的具體關系上出發,探討其相關性。
(一)體育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高校為學生展開的體育教育活動,能夠直接地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使大學生的運動素質指標上升,而身體上的健康又會作用于大學生的心理活動,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學中,科學設置的體育項目與日常的身體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它需要學生提供更多的注意力,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以及速度知覺等。這種運動需要僅靠自身的自然發展所形成的心理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就導致學生不得不去提高原有心理水平才能適應,由此起到調節情緒狀態的作用。同時,科學的體育運動能夠直接帶給學生愉悅、成就感等正面積極的情緒,有效減少進入大學后產生的緊張、自卑等消極情緒,從而調節心理狀態,促進心理健康。
(二)體育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
高校為大學生展開的體育教育活動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動,不僅僅能夠直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比如說體育教育活動具有緊張特點,通過這種緊張氣氛的持續,能夠培養大學生承受壓力的能力;體育教育活動的競爭性特點,則能夠激發大學生的競爭意識以及勇于挑戰的品質。另外,科學的、合理的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活動,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大學生通過體育教育活動收獲成功的喜悅。除此之外,體育教育活動還是一項需要大學生展開合作的活動,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合作精神,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
(三)體育教育能夠增強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研究調查發現,優生優育倡導下,80、90孩子在長輩的過分疼愛下,出現自私、脆弱、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等時代特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走向社會、面對社會,其成長難以避免轉折。良好的高校體育教育,運用合理的體育活動,促進學生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在培養集體意識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體育鍛煉中協調統一的思想始終影響著參與者的思想動向,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能使得參與者從孤僻走向活潑,從自私走向團結,在磨合中構建和諧的團隊精神。
(四)體育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教育活動,是一項全身心投入的活動,在進行的過程中,大學生必須時刻保持敏捷的思維、靈動的身體才能夠成功地完成體育教育活動,這樣,既鍛煉了大學生的身體機能,又強化了大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如此,在展開體育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還能夠切實地讓大學生感受社會環境,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比如說高校體育教育活動中的競爭、成敗、機遇、心態等,都相當于社會的縮影。通過高校所展開的體育教育,讓大學生能夠提前感受到社會中常有的成功與失敗、個體與群體以及合理與犯規等等,這會對他們的情感陶冶、人格塑造以及正確的社會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起到積極作用。
在體育教育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對策
(一)以人為本,體現大學生的主體性
近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新課程的大力推廣,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到了重視,但卻僅僅只是重視,并沒有切實地在行動中去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目前的教學方法的確非常省時省力,因為不需要做相關的研究,不需要征詢學生的看法或者意見,也不需要做可行性的檢驗,可以說極為方便地遷就了教師這個虛擬主體,但是卻忽略了教學的質量、教學的效果。高校的體育教師必須主動地、積極地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真正將大學生放在教學主體的位置上,鼓勵、倡導大學生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展開自覺的、自主的體育活動。在實施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這樣才能夠真正從學生的需求入手,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使高校體育教育不斷的豐富化、多元化,進而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參與興趣,實現預期的目標。
(二)運用“處方化”教學手段,提高大學生自信心
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引導大學生自信心的樹立:第一,從學生的個性化出發,采用“處方化”教育,在活動設置上分層次、分階段實現分期目標;第二,以學生的身體素質真實情況為依據,深刻研究運動項目,選擇合適的鍛煉項目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自信;第三,將體育教育柔軟化,滲透心理輔導,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他們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充分發掘個體特性及閃光點,并及時對其優秀表現給予鼓勵,使其自身認識到并發揮其特長,促進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
(三)在體育教育中培養大學生自律能力
80后的學生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中占主導地位,自律性差。因此自律能力的培養是大學階段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高校體育教育中,設置適當的體育活動,設置一定的獎懲考核機制,制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在提高體質的同時,鍛煉其自律性,維護良好的心理環境,使心理教育和體育教育融為一體,幫助學生身心得到鍛煉,日益成熟。
(四)豐富校園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進入到大學校園之后的生活與之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樣,首先,就是沒有了父母的嚴加看管,生活的細節是由自己來控制的,使得學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進而身體以及心理完全地松散下來。其次,就是進入到大學校園之后,接觸到了之前沒有接觸過的新奇事物,比如說同寢室室友的吸煙行為,學校附近的網吧、酒吧以及對異性之間的愛慕等等。最后,就是大學自身的特點,大學的教學模式與小學、中學的教學模式有所不同,盡管有著必修的科目,但是相對于中小學來說課程量有了大幅度的變化,而且上課的時間也比較有彈性,從而多出了許多的業余時間,使得剛入校的大學生難以適從,甚至會因為過多的業余時間產生空虛感。正是因為這樣,高校必須針對學生課余時間茫然無措的現狀采取具體的措施,盡可能地豐富校園生活,這樣才能夠從本質上充實高校的校園課余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珍愛自己的生命、重視自己的健康。
作者:李琳單位: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