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趙青的舞蹈藝術理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開創了民族舞劇的表演范例
趙青的舞劇表演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她準確地尋找角色的形象,突出“性格刻畫”在舞劇中的重要地位。她如饑似渴地閱讀有關劇目的歷史資料和古典文學作品,從而找到角色的基調。她閱讀歷史上流傳至今的《寶蓮燈》臺本,從《白蛇傳》、《天仙配》中尋找到仙女下凡追求幸福愛情的依據,從《唐宋傳奇》、《紅樓夢》、《西廂記》中尋求古代婦女含蓄文雅舉止的依據,用以改變她活潑開朗的現代女性性格。在出演舞劇《寶蓮燈》時,她通過細細品讀與苦苦琢磨,找準了真正屬于三圣母的角色感情與潛臺詞。在舞劇表演中,趙青快速讓自己“去掉雜念”,進入“無人之境”,猶如“當眾孤獨”,達到“忘我”的角色情景;從內心世界尋找角色的形象依據,再進行外部動作的創造,體悟表演觀念與技巧的關系。在解決外形“像”的技術問題之后,更重要的是了解、掌握角色的內心世界,并由外形表達內心情感,由內心世界統領外在形象,進行外部動作的再創造。任何一個角色都有特定的個性和特定的環境;任何一個表情、動作或道具的運用,都有特定場景中的語言,都用來表達內心感情,就是說用身體來說話,用“心”來感受、體會和展示。演員必須在劇中勝任自己的角色,達到人物性格完美的表達,這些在趙青的表演中得到印證。她說:“舞劇不同于舞蹈作品,舞蹈作品抒情性強,而舞劇有戲劇情節,有人物矛盾沖突,注重人物的刻畫,表現什么年代的舞劇必須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不同年代表達情感的動作是不同的”。她認為舞劇“不能說話,只能體現‘難以言傳只可意會’的境界,必須通過純熟舞技及適合人物的動作與造型來表達思想情感,即必須掌握沒有語言的舞蹈語匯才行”。“為了表演好三圣母,我必須根據三圣母此時此地的內心及任務,再編排出符合三圣母人物的動作與造型”。趙青從本能到自覺地追求塑造舞劇人物的性格化表演。她塑造的三圣母和祝英臺,都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境界。她的表演風格形于外而成于內,其美學理想植根于心田,貫穿于終身。其次,她綜合運用多種表演方法,塑造《寶蓮燈》女主角三圣母的形象。她回憶親人對她的愛和觀察年輕母親與幼子相依相愛的感情表現,運用趙丹的“感情挪借”方法,來表現三圣母與沉香生離、相會時的母子之情,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用“心臨其境”的方法去表現人物。趙青認為,三圣母是中國古代道教神話傳說中的一個圣母娘娘,是中國人心目中美好的“神”的形象,她應該具有中國古典特色,有中國人的含蓄性格,同時又具有追求戀愛自由的反抗精神。有了這樣的準確把握和內心準備,三圣母的形象才被成功塑造出來。
第三,各門藝術對舞劇表演藝術的滋養。在父親趙丹的影響下,趙青博覽群書。唐詩、宋詞、中外名著,她努力閱讀,盡量背誦。讀書使她積淀了文化底蘊,豐厚了藝術素養,增加了想象力,滋養了她的創作靈感,豐富了舞劇表演的內心世界。正如趙青所說的,“我在20歲時主演《寶蓮燈》贏得空前的成功,除了老師們、同行們的鼎力相助之外,我爹在藝術修養、表演手法、心理分析等方面的言傳身教,其功也不可磨滅”。趙青除了自己隔行拜師外,還要求演員用心體會角色,要多看、多聽、多學。趙青充分汲取中國戲曲、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和西洋芭蕾舞等各門類藝術精華,從中尋找角色形象和表演方法、技巧,創立了中國民族舞劇的表演方法。她從京劇大藝術家梅蘭芳、程硯秋先生的表演中獲取表演靈感和經驗借鑒;從京劇、昆曲的身段、眼神、舉手投足和體態中概括出中國古代女性的基本形象;她參考敦煌壁畫人物的神態、造型及各種手勢,從中選擇用于三圣母的造型,找到古人飄飄欲仙的“云行”感覺;她根據敦煌壁畫的舞伎形象,設計出靜止的舞姿和運動著的兩根飄帶,動靜相應,美不勝收;她舞動長綢,做到了伴隨音樂將感情傳到綢梢,第一場短綢和第二場大綢子的運用,都突出了情感表達的力度;為了舞好雙劍,她借鑒梅蘭芳《霸王別姬》的劍姿,體會杜甫劍器詩的描寫,請京劇名家、刀馬旦李金鴻親授雙劍技藝……,讓三圣母既達到仙人的感覺,又符合國人心中的女神形象。趙青運用經過嚴格芭蕾訓練的身體、繼承傳統戲曲的表演精華,成為中國民族舞劇的一位重要創始人。
二、創造了富于戲劇激情的舞劇表演
趙青富有創造性的表演風格傳承自藝術世家的表演精粹,得益于父親趙丹的言傳身教和姊妹藝術的滋養,取決于自我的嚴格要求和不懈的追求奮進。從學習舞蹈開始,憑借著傳統的滋養與自身的勤奮,趙青善于運用自身表演優勢和各種藝術手段,懂得調動自己身體的每一絲肌肉、每一個關節、器官、甚至每個眼神……她堅持從塑造人物的內心情感出發,合理運用技術技巧刻畫人物,將戲劇化的人物表演與身體動作情緒緊密結合,鮮明地表現風格迥異的人物并賦予人物個性,她充滿戲劇激情的創造性表演都曾感動千萬觀眾。趙青堅持發揚中國古典傳統舞蹈文化與西方芭蕾舞劇創作經驗相結合,善于借鑒戲劇電影的經驗來塑造角色的特點、性格、內心世界,由于她繼承得深,借鑒得當,在塑造形象各異的人物時才得心應手,抓住人物的“魂”。除成功塑造《寶蓮燈》的“三圣母”外,趙青在舞劇《梁祝》的表演中,戲劇激情令人蕩氣回腸。王朝文曾經對趙青富有戲劇激情的創造性表演給予高度評價,他說:“趙青表演《梁祝》精彩得很……尤其她‘哭墳’那段表演,她趴在地上三搖頭,那種哭天喊地無人應的絕望三搖頭,到了令人叫絕的程度……”。除此之外,趙青還參與編導并主演了《刑場上的婚禮》、《劍》等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大中型舞劇人物形象,集中展現了趙青作為性格演員的創造性表演。正如趙青自己總結的,“每跳一個舞都遵循一個規律,最重要的就是刻畫人物。如果一個戲劇、電影沒有人物,就無法立得起來,觀眾也沒有印象,舞劇更是離不開刻畫人物。每個技巧的運用要得心應手,更需賦予感情貫穿情感,不能脫離情節本身。精彩的技巧會把劇情推向高潮,而且能夠更深層次地刻畫人物。對舞蹈作品而言,技術與情感的結合往往能在舞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①。趙青懂得要想刻畫惟妙惟肖的舞劇人物,不僅要技術與情感的結合,身與心的結合,更要刻苦訓練、科學訓練,這是練就扎實的基本功體現舞蹈美的先決條件,是保持演員長久藝術生命的關鍵。動作的規范、訓練的嚴格、科學的方法都很重要,每一塊肌肉的運用、用力,都會影響身體的發展、角色的表現和作品的效果。同時,舞蹈演員在刻苦訓練的同時必須注意培養、積累感覺,注重從內心到外形的各種練習。舞蹈演員美的舞姿是汗水與汗水凝結而成的刻苦訓練的結果,趙青至今還認為,舞蹈藝術是一場嚴格的搏斗與攀登,是極殘酷的人生考驗。正如前蘇聯專家奧利格珊娜所說的那樣,“請記住,創作美的藝術是殘酷的”。
三、結語
趙青作為中國當代杰出舞蹈家,其得天獨厚的成長環境、良好的教育加上她長期刻苦鉆研,成就了她充溢激情、令人蕩氣回腸的表演風格。她以強烈的事業心、驚人的毅力、特殊的磨練、執著的苦練精神,持之以恒地堅持“藝術要以真、以善、以美,給人以幸福”的信條,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舞蹈形象,為當代中國舞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新中國第一代舞蹈表演藝術家中中國民族舞劇表演的先行者和杰出代表。
作者:段妃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