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的網絡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網絡教育體系改變培訓結構英國學者彼得斯將現代網絡教育作為信息時代的特殊產物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認為網絡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技術性的和信息化的教育。由此意義引申,現代網絡教育體系,是一種基于強大的學習資源優勢和圍繞資源學習所提供的多種媒體及服務的支持系統,其基本特征是服務的連續性、服務的標準化及服務過程的集成化。顯然,這種網絡教育體系特性的彰顯,將對我國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結構的變化產生重要的推動力量。這種力量主要體現在優化與調整“行業化”和“市場化”培訓結構兩個方面。一方面,有益于“行業化”培訓結構的生成。一些學校或培訓機構在開展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活動時,總會單一地甚至片面地解讀培訓的現實意義,往往把一個班級或一個學校的教學需求作為培訓的主體結構,而忽略了師資培訓應當以適應基礎教育事業整體發展要求為前提,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基礎教育發展亟需的現代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人才,尤其是具有較強計算機教學與科研能力高級人才的主旨,導致培訓結構的板結與僵化。而網絡教育所特有的“實現了不同地域上的人際間的交流學習”社會體系,尤其是這個體系所具有的實現培訓資源、培訓方式、培訓成果互動與交流的社會職能,有效改變了傳統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格局,為培訓結構由以往的學校化向行業化的跨越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市場化”的培訓結構調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結構,往往是以市場為導向,把培訓工作納入市場軌道,按照市場要求開展培訓組織工作,培訓形式照搬市場,培訓項目依照市場需求,培訓方式借鑒市場。盡管這種市場化的培訓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能為學校節省培訓投入,并為學校提供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上的便利,但它極易忽略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的行業化、事業化、個性化的特征,很難從市場的層面上體現和反映這種特征。而網絡教育“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辦學理念,促使人們意識到,我國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不僅要關注市場方向,注重培訓與市場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構建一種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中學教育創新要求的計算機師資培訓結構,把每一所中學的計算機師資培訓納入國家基礎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總體架構中去,實現市場化培訓結構向社會化、全局化、整體化培訓結構的調整。
(二)網絡教育機制變更培訓方式現代網絡教育作為一種依托多種現代化媒體的高效率服務系統,具有跨時空的教學運行機制,即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分離的狀態下,能支持受教育者自主學習的雙向教學活動。這種跨時空的教學機制,對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而言,有著變更乃至創新培訓方式的作用。換言之,在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過程中,引入和運用網絡教育機制,不僅能有效激活各類培訓元素的潛能與功能,更能實現不同區域培訓要素一體化、不同時段教學過程一體化、不同層次資源整合一體化,推動過往那些固態性、局限性甚至陳舊性的培訓方式,向互動性、整體性、創新性的培訓方式變更。具而言之,這種變更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有助于“單一性”培訓方法的改變。在傳統的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中,以“培訓場所單一、培訓師資單一、培訓內容單一、培訓形式單一”為特征的“靜態”培養方法總是占有重要位置,直接影響培訓的質量與效果。而現代網絡教育所具有的“教學資源多樣化,師資隊伍多層化,教學場景多形化,教學媒體多類化”的特征,將有效改變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方式“單一性”問題,生成一種集“交互性、集成性、動態性”為一體的現代培訓方式,讓受培訓者在更為廣闊的時空間,實現“專業技能學習與自我發展、系統知識學習與自我能力提升、理論知識學習與自我工作實踐”的三個結合,使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目的落在實處。另一方面,有助于“重復性”培訓形式的改變。在傳統的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中,總是擺脫不了“培訓情境重復、培訓項目重復、培訓課程重復”的局限,以至培訓資源浪費、培訓內容枯燥、培訓效果低劣的現象時有發生。而現代網絡教育所具有的“開放性、延伸性、靈活性”等功能,有利于社會培訓資源的理性聚合,改變目前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方式“重復性”的固疾,在“非實時教學與實時教學”的互動中,生成一種集“線上與線下、固定與移動、異步與同步、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現代交互式培訓方式,使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方式更為合理、適時、高效。
二、網絡教育問題與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困惑
盡管現代網絡教育個性鮮明,特色顯著,為傳統的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培訓改革和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這些問題對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發展也造成了一些困惑。
(一)網絡教育認識缺憾困惑培訓取向目前,我國現代網絡教育還存在著認識缺憾的問題,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網絡教育發展取向的認識偏失,一些人片面地認為網絡教育的發展將取代傳統教育,他們猛烈抨擊傳統教育的弊端,認為傳統教育模式應該是新時代的淘汰品,網絡教育才是真正的并且唯一適應新環境的教育形式,以至在全社會范圍內造成對網絡教育發展定位的誤讀;二是對網絡教育性質的認識模糊,一些人不能正確區分網絡教育與網上學習的差異,對網絡教育是“適合于網絡時代的一種教育”的性質認識不足,忽略了網絡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對象、教育手段、教育過程、教育評估、教育質量監控諸多要素,只是簡單地把有關網絡教育的教學理論視為關于學習手段的理論,認為把一門課制做成課件放到網上去,學生上網學習,就是網絡教育,結果造成網絡教育庸俗化認知蔓延。顯然,現代網絡教育的認識缺憾將嚴重影響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的取向。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制約了師資培訓的發展取向,一個時期來,不少學校受“網絡教育代替論”的影響,把網絡教育作為計算機師資培訓的唯一形式,對那些被實踐證明有效的傳統培訓方式一概采取排斥態度,在培訓過程中“非網不訓、因網而進、隨網而行”等現象時有出現,淡化了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多樣化、多層性、多元性”的發展訴求,以至網絡教育的優勢被人為地退化為制約發展的套圈,極大地影響了培訓的發展取向;另一方面,它還制約了培訓的價值取向,一些學校受“網絡教育庸俗論”的干擾,僅僅把網絡教育當作一種傳播工具和學習手段,過度強調它的“應時性”價值,追求培訓“功效性、應用性、技術性”價值的力量,超過了關注培訓“推進社會進步、促進行業發展、提升個人素質”價值的力量,直接引發“裝飾性、政績性、應檢性”現象的泛濫,導致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正能量價值取向的屏蔽。
(二)網絡教育資源缺憾影響培訓質量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社會化教育的快速發展,網絡教育資源缺憾問題逐漸浮現出來,主要有二:一是網絡教育資源數量不足,目前,我國網絡教育資源的數量與社會教育需求數量還相差甚遠,根據2011年中國普通高等院校網絡教育現狀分析報告數據,目前我國網絡教育課程僅有500門左右,而美國網絡教育課程數量則多達54000門,盡管近兩年來我國網絡教育資源數量有所增加,但仍遠遠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網絡教育資源質量參差不齊,我國網絡教育資源受市場化運作模式的影響,并沒有按照網絡教育的個性要求,系統化地制作高質量的核心教育資源,只是一味仿襲傳統教學形式,照搬傳統教育的內容,大多都是傳統教育資源的數字化,既缺少對現有網絡教育資源品質的精耕細作,更缺乏創新性的網絡教育資源,粗制濫造、重復陳舊的現象屢見不鮮,極大地影響了網絡教育優勢的發揮。實踐表明,網絡教育資源的短缺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的質量。首先,它影響了培訓的教學質量。在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過程中,“網絡教育資源數量不足”的問題表現明顯,有限的資源不僅很難滿足專項師資培訓需要,造成培訓內容的缺失;而且還鮮見個性化與特色化的教育資源,使得受培訓者難以按照個人能力水平和崗位發展要求,選擇符合自我個性化學習要求的教育資源,對參培學員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學習產生不利影響。這兩種情形的疊加,成為提升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教學質量的主要矛盾。其次,它滯頓培訓的人才質量。現階段,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深受“傳統教育資源數字化”的困擾,在培訓過程中,播放單向的授課錄像、瀏覽電子化課件與教案、網上師生討論答疑等狀況十分普遍,甚至成為某些學校計算機師資培訓的主線。而這些通過電腦和網絡演繹的傳統教學資源,不僅內容陳舊,且形式高度雷同,極易造成人才培訓素質結構的失衡,進而導致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人才質量培養的結構缺陷。
(三)網絡教育法制缺失困窘培訓空間從現階段看,我國網絡教育法制建設滯后。就我國立法建制整體而言,網絡教育的立法建制存有不小的問題。一是國家層面或區域性的網絡教育法規供給不足,從上世紀末的《關于發展我國現代遠程教育的意見》《關于啟動現代遠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試點工作的意見》,到本世紀初的《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網絡教育學院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基本上是政策層面上的指導,缺乏專門針對網絡教育的、與國際接軌的立法,其它教育法中網絡教育的規定難以規范和促進網絡教育多元化發展。二是互聯網近些年發展迅猛,但國家相應的法制建設卻相對滯后,互聯網上法律空白點太多,以至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制度體系難以確立。現代網絡教育建法立制的缺失,必然限制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的空間。一方面,限制了培訓的發展空間。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社會工程,在處理各種復雜社會關系,尤其是涉及網絡教育資源使用、置換、交流等關系時,就必須以樹立法律至上、尊重國家制度、依法依章辦事的理念,以國家法律、政策、制度為準繩,突出依法培訓的原則,做到培訓活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果國家網絡教育法律制度的供給不足,就會造成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在培訓技術引進、培訓資源援用、培訓方式借鑒、培訓內容更新等方面的無所適從,產生種種糾結與困頓,往往只能屈于一隅。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培訓的價值空間。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發展空間的制約,將直接影響價值空間的拓寬。由于培訓發展“空間”的不足,特別是培訓所涉及的領域的變化,所體現的社會與經濟價值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引發人們對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的地位、作用、意義產生認識上的負變遷,致使培訓應有的價值空間受到強力擠壓。
三、網絡教育趨勢與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策應
(一)確立“大網絡”培訓認知目前,人機交互更加自然與和諧是我國網絡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這種趨勢所突出的網絡教育技術與人工智能結合的理念,將有力促進我國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大和諧”培訓機制的建設。“大和諧”培訓機制張揚兩大特色。一是強化社會協作機制。以前,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總是以“獨家經營”為主要形式,雖沒有市場競爭的壓力和激勵,但也沒有社會協作的沖動與訴求,使之失去了動力與激情,沾上了自以為是、意懶心慵之暮氣,沒有合作伙伴,只會上傳下達,失去了發展的活力,這也是為什么現在中學計算師資培訓難顯成效的主因之一。通過引入網絡教育的人機和諧機制,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可以跨出校門、走向社會,既可以根據培訓要求與高師院校,或是名牌大學,或地方培訓機構合作,也可以依據培訓的目標與政府部門、企業事業單位、民營機構協作,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通過社會化的協作與互動,變封閉式培訓為開放化培訓,從而切實突出教師在培訓中的主體地位。二是強化業內統籌機制。我國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大多是上級部門指定培訓地點和培訓內容,學校和教師沒有選擇余地,這種行政壟斷導致培訓效率低下,學校和教師對這種強制性的培訓普遍持有抵觸情緒。強化業內統籌機制就是要在關注學校發展要求與注重教師個人差異的基礎上,變單一的行政指令性培訓為學校與個人的雙向選擇性培訓。一方面,要健全行業內培訓組織協調機制,成立由政府職能部門牽頭,相關中學領導參與的業內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工作領導機構,具體負責培訓的日常事務。這不僅可以對領域內各相關學校的培訓工作給予必要的監控,也可以為培訓工作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引和資源支持。另一方面,要對業內的培訓項目與資源進行統籌兼顧。由相關學校根據校本教育創新的要求,以及教師不同的培訓需求,為廣大教師自主選擇培訓方式、培訓機構、培訓內容提供條件,讓“訂單式”“移動式”“自助式”成為培訓的主要形式,以滿足教師學習的個性需求,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從而推動教師從被動的“受訓者”向主動的“學習者”轉化。
(二)確定“大素質”培訓目標人人享受優質教育和提升全民綜合素質是網絡教育發展的終極目標,這種目標既強調了網絡教育“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的發展理念,更表明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我國網絡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當然,這種發展理念與核心任務對促進中學計算機師資“大素質”培訓目標的確定,具有明顯的引導意義。這個“大素質”培訓目標,一是要求以“全納培訓”為范疇,覆蓋全體教師。以前,受培訓資金、資源、時間、空間等多重現實因素的影響,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的對象主要是學校領導或校內優秀教師,通過培訓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教學素質,其目的是參加校外、區內、市內或省內的教學技能比賽,以此為學校爭得榮譽,提升知名度,樹立品牌。然而,一個學校教學的整體水平依靠的是全體教師的職業素質,要求每位教師都有機會參加培訓活動。網絡教育的資源共享機制、跨時空的教學機制,有效解決了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難以覆蓋全體教師的難題,使每位教師都享有提升專業素質的教育權利。二是要求以“全質培訓”為導向,提升整體綜合素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的綜合素質是關鍵。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教學技能,更要求教師具備較好的職業素養。然而,既往的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只重教學技能,忽略綜合素質”做法,盡管從表面上看教師素質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只有技能的培訓而缺乏素質的培養,參培教師只是獲得了教學技巧,并沒有真正提高相應的教學素質,致使素質教育的實施流于語言層面而非實質。因此,如何與網絡教育發展目標銜接,把提升素質作為發展目標,就成為轉變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目標最為關鍵的任務。
(三)確實“大互動”培訓環境當前,實現網絡資源的優化配置與交流置換是我國網絡教育發展的主導機制。這種機制所要求資源流動的社會環境,突出了網絡教育資源共享聯動與時空跨越的巨大優勢,有效解決了以往網絡教育資源聚合過程中的“無路可行”問題。當然,這種網絡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與充分利用將有利于中學計算機師資“大互動”培訓環境的生成。這種“大互動”培訓資源環境功能有二:一是可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轉化。長期以來,在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過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資源集合平臺與手段,難以及時對新的教學資料、文獻資料、培訓課程、學術論文等諸多具有特色的優質教學與文獻資源進行有效的引進與存儲,導致這些珍貴的培訓資源被人為地“格式化”,極大地限制了計算機培訓資源的使用范圍和價值體現。而“大互動”培訓資源環境的營造與普及,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辦學機構可以利用計算機數字化技術,實現傳統優質培訓資源與現代網絡教育資源“互動轉化”,為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的發展提供更為厚實的資源支撐。二是可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目前,我國網絡資源獨家建設、獨家使用的現象極為普遍,這種依靠一家之力建設網絡資源的模式,不僅成本高、效益低,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資源建設和使用的重復與浪費,這對于我們這個“窮國辦大教育”的國家是不可取的。而依據現代網絡教育質量鏈理論,網絡教育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網絡教育資源的質量和應用水平,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的“大互動”資源機制的出現,及時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集聚多家優質教育資源,對各種優質培訓資源進行優化與整合,建立網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有助于打破傳統的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獨家經營模式,從而使中學計算機師資培訓優質資源更加豐富,使培訓環境更加優化。
作者:許伶軍曾青云單位:單集鎮中心中學江西科技師大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