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構建信息技術與小學教育的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縣域小學教育現狀
中國的學校教育體系按時間段劃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每個階段的教育都有其獨立的性質和任務。從國家層面看,只有提高小學教育質量,中高等教育才能逐漸普及并且質量得到提高。從個人層面看,良好的小學教育為學生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提供了基礎條件,也為其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小學教育時效性要求越來越嚴格,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被重視,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注重師資力量培養,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并建設課程體系,目標是實現小學教育的個性化定制。總之,當前縣域小學教育現狀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應試教育禁錮學生的思維,限制想象力;學校和老師過分看重考試,將大部分時間用來傳授文化課程;頻繁考試給學生造成了一定壓力,使他們產生了抵觸甚至厭學心理。教學模式單一,課程缺乏吸引力。2017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要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關系,改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改變傳統教學組織形式……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但是當今大多數小學尤其是農村縣域小學,教學方式依然比較傳統,教學形式單一,師生缺乏互動;學生主動學習、自我管控能力較差,大部分屬于被動學習、應付考試。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縣域小學教育非均衡發展問題的核心在于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尤其是師資力量和學生活動空間資源配置的差異。甘肅省是西部地區貧困省份,是少數民族集中地區,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均落后于全國。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出臺相關措施,擴大教育規模,調整教育結構,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甘肅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由于教育體制機制不完善不健全,教育資源分布依然不均衡。
二、信息技術在縣域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
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打造“互聯網+”教育新模式,為教育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優勢。傳統教學普遍存在方式單一、課堂枯燥抽象、學生注意力差、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教學方式變革,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增強課堂趣味性,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提高教學質量。并且通過這種方式,教育資源落后的地區也能獲得與發達地區相同的教育資源,能夠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分為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計算機輔助學習、信息化教學深度融合三個階段。信息化教學深度融合,要求結合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與網絡化教學的優勢,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引導、啟發、組織、調控教學過程,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信息化教學深度融合旨在變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自主、探究、合作”新型學習方式的作用,構建“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其本質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統一,調動兩方面的自主性、創造性;依據不同問題的不同需要來設定情境,選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有效改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能。
結合縣域小學實際,充分運用現代信息資源,促進縣域教育教學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異;幫助教師從適應學生需求角度更好應用信息技術,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與表達能力,從而形成創新能力,是促進縣域小學教育不斷發展的新路徑。本文基于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的供需關系,充分考慮家長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構建了信息技術與縣域小學教育教學融合模式,如圖1所示。該融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交互性強。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填鴨式傳授知識,老師、學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而學生接受、消化知識即知識內化過程,是通過課后大量的作業與習題來完成的。“題海戰術”不僅效率低下,還導致學生的抵觸情緒。受傳統儒家文化的熏染,有的學生羞于表達,缺乏問題精神,不敢質疑權威,過分依賴書本和教師,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屬于依賴型學習者。本模式的建構運行,旨在利用網絡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即利用“微課”“MOOC”等網絡教育資源,將傳統的課堂授課環節移到課后,而課堂變成輔導答疑、討論交流、實踐教學的地方。這種模式能將學生轉變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既提供優質豐富的教育資源,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自學能力和創造力。注重素質教育、個性化培養。本模式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視頻自主學習,教師實施針對性指導,促進學生差異化學習、個性化成長。另一方面,家長通過監督與引導可以適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引導其課余愛好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適時評價,動態調整。該模式中的教學質量分析,主要有學生線上測驗、教師教學觀察記錄和家長評價及意見反饋等方式。評價內容主要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家長也可以直接對學校教學質量進行評估或對學校提出意見。通過本模式,教師和家長都能方便快捷地對教學情況及教學質量進行評價,適時對學校教學進行意見反饋,促進學校根據教學質量分析適時調整和改進教學。信息技術與縣域小學教育教學融合模式,有機結合了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優勢,創建了多元化教育教學形式,確立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師主導、家長實時監督的方式確保學習質量。該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學習及個性化學習,要求學生具備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起認知模式、學習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的變革。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本模式不受時空約束,教學形式靈活、教學資源豐富,能為學習者提供更靈活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并通過教學質量分析環節,提升學生及家長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作者:高振寧 黃玲 單位:甘肅靖遠縣烏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