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初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了新時期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這就勢必給當前教育教學工作提出新要求。而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積累、習慣養成的奠基階段,需要從教育教學的雙重角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小學教育工作者要緊抓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根據當前的新要求,在教育教學工作和各項活動中做出相應調整,切實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教育目標。本文從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出發,探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教育;活動育人;教學方法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理念逐漸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與認同,很多教師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實踐,努力探索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旨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在中小學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進一步明確了各年級段、各學科的育人目標和教育教學任務。因此,小學教育工作者要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教育目標,努力為國家、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一、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
學生核心素養是指其適應社會發展所具備的能力和品格,核心素養作為學生的必備素養,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綜合表現為深厚的人文底蘊;勇于探索、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善學樂學、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理念;對國家、社會、個人的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精神。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是要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體現在每個具體學科的教學中就是不僅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要以課堂教學為支撐點,通過了解和搜集相關的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情趣。通過課堂實踐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在培養學生探究和創新精神的同時,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促使學生更快地融入社會,提升其社會責任感。面對社會瞬息萬變的挑戰,學生只有全面發展,具備適應社會和個人終身發展的能力,才能成為現代社會合格的人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小學教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教師要提高自我修養,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教師是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核心素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效果。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自身首先要具備良好的自我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謂“學博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僅要以淵博的知識,更要以崇高的德行、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人格去感染、感化學生。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不斷學習,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教師只有不斷優化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才能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引導學生不斷前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還要發展創新能力,靈活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做到“常教常新”,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核心素養的養成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保障,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反思、充實自己,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育指導理念。面對不斷發展、時刻變化的學生,教師只有不斷反思和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和各具差異的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教師還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師要以培養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己任,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只有感受到師愛,才會與教師產生情感的交流與共鳴,激發他們內心積極的情感,從而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良好教育效果。
(二)教育活動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揭示了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符合教育的內部規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想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要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開展工作時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和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性,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成績等方面,還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和責任意識等。特別是針對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的現狀,要鍛煉他們獨立自主的意識,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也要根據現代社會的要求,鼓勵學生遠離電子產品,擁有健康的興趣愛好和課余生活;指導學生在學校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和班級內的勞動工作,從各個方面鍛煉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適當創新課程,改進教學方法
改革并適當創新課程是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傳統的課程設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不同學科知識的學習能夠對知識進行明確的分類,完成既定的教學計劃。這就造成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度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忽視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打破傳統的以升學為目標的理念,對教學課程進行改革,重視課程的靈活性和地方性,實現多學科之間的交叉。教師也要確立課程意識,實現從課程計劃的執行者到課程的開發者、設計者和建構者角色的轉變,積極開發利用資源,參與課程的開發,從而改善知識結構,重構課堂教學。此外,落實核心素養的基本載體是課程設置,培養核心素養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最根本的還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融入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摒棄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根據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實際經驗,滿足他們的獨特需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倡導探究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充分融合小組合作和網絡化多媒體等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自主探究,從而有效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還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自由探索、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和證明他們掌握的“21世紀素養”。
(四)活動育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體驗式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趣味性更強,給他們的感受更加深刻。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重視開展各項活動,促進學生成長。首先,要充分重視常規活動。學校要定時、定點召開常規活動,如每周五下午最后一節的班會活動,這是對班級一周工作的總結,同時也可以規劃下周的班級工作。常態模式下的班會一般是教師總結,學生充當“聽眾”,這樣單一的形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進而使班會實效性大打折扣。為了培養和鍛煉學生,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的地位,班主任可以從臺前走向幕后,由每周的“值日班長”結合自己的工作進行分析、總結;對于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鼓勵班級每一位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群策群力解決問題,這對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意識非常有幫助。而每周一上午的升旗儀式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按照升旗標準落實各項要求,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其次,要結合學生實際開展多樣化的活動。為了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也會安排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活動,如每學期的運動會、讀書節、植樹節、科技節等活動,在調劑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自身的需求開展一些特色性的活動,如辯論會、演講比賽、進入社區獻愛心等活動,在活動中鍛煉學生,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結語
總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培養的要求也很高,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培養的總目標,因地、因時制宜,從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因人而異制定培養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和引導活動,用耐心和愛心感化學生,實現學生的轉變和能力的提高。
作者:李興國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甘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