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學科德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利用祖國悠久、燦爛的文明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碩果累累,曾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我們可以利用相關史實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如講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時,可以引用17世紀英國著名學者培根的評價:四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狀況;沒有一顆星星能比它們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力了。又如,講到萬里長城時,為了突出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偉大,可以加入這樣一個事實: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它融匯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產生共鳴。
二、利用歷史杰出人物事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革命傳統教育
中國歷史上涌現出無數的英雄,他們為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富強,拋頭顱,灑熱血,所有這些高貴的品質都是哺育青年的沃土。如古代就有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保衛黑龍江流域等,這些都可成為教育學生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的極好素材。又如,陳玉成面對敵人的刺刀,高呼“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表現了他為了理想、為了革命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再如“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為了變法的成功而率先垂范,笑對死亡。還有胸擋槍口,犧牲生命;舍身炸碉堡,為國捐軀等。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都會使學生為之動情,利用好這些生動、感人的素材,必將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激勵廣大中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拼搏。
三、利用歷史上的反面人物、史實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
歷史是絢麗多彩的,既頌揚英雄人物,又貶斥丑陋角色。在講到反面教材時,我們不妨用對比教育法,使丑的更丑,美的更美,也讓學生在對比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從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講到岳飛抗金時,引導學生把岳飛和秦檜這對正反人物活動進行對比,岳飛的精忠、英勇和秦檜的賣國、可恥形成鮮明強烈的對照,學生從對比中受到岳飛精神的感染,從而拋棄秦檜那種千夫所指的價值取向。又如,講到《南京條約》中清政府割讓香港島給英國時,聯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現實,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出現相反結果的原因,從而使學生看到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四、利用歷史中“法”的演變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歷史教材中多處明顯提到法制,我們要善于捕捉,讓學生對法的沿革及其實質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從而受到法制教育。在歷史教材中,中國史部分最早提到“法”的是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此后,有更嚴酷的秦法。漢朝的劉邦更是主動守法,與民“約法三章”。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為了鞏固革命成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并領導了后來的護法運動。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法”更加重視,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為建立民主法治社會而奮斗。世界歷史教材中,也不乏“法”的例子,如《漢謨拉比法典》,成為奴隸社會法制的典范。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法的作用、法的本質,幫助學生形成法制觀念,并最終自覺守法,這對于降低青少年違法犯罪率是大有裨益的。
五、結語
此外,利用歷史第二課堂進行德育,讓學生從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這既符合知行合一的教學原則,又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筆者曾會同校團委結合課文內容和中國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紀念日舉辦歷史文藝晚會,通過唱歌、跳舞、小品等形式讓學生在愉快中理解歷史事件的內涵,從而受到啟發和教育。筆者認為歷史第二課堂開展得法,可使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易使學生受到歷史人物、歷史情景的深刻的感染,德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胡忠單位:廣東省江門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