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人文學科德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大眾傳媒已滲透到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高職院校的道德教育
目前時代,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大發展,形成“大傳播、全媒體”的大環境,同時對高職院校德育產生方方面面的影響。針對此情況,本課題組對幾所高職院校的學生做過一組調查,其中“在你平均每天花多少時間接觸大眾傳媒?(大眾傳媒指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以及網絡、手機等新媒體)”這個問題上,回答一小時以內的占12%,二小時以內占25%,三小時以內的竟然占43%,三小時以上占20%。由此可見無論如何干涉,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就是互聯網、手機、移動傳媒等現代新技術產物已開始發揮日益增大的影響力。當調查到:“你認為在課堂上播放電影、錄像等,會影響課堂教學嗎?”選擇“不會,反而令課堂氣氛會更好”占47%,選擇“開闊視野,喜聞樂見”占46%,兩項加起來占到了93%,而選擇“會,影響學生上課狀態”和“是老師偷懶的方法”的學生只有6%和1%,也就是幾乎所有的學生渴望在課堂上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接受知識。一方面我們欣慰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卻不得不擔心大眾傳媒對學生無孔不入的影響,會導致學生良莠不分,從而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誤導。
(一)亂花漸欲迷人眼———高職院校道德教育的內容受到大眾傳媒種種挑戰
課題組在對幾所高職院校學生進行一組調查,其中“你通常對哪些媒體資訊比較感興趣?”時,14%的學生回答經濟形勢,15%學生回答時事政治,25%的學生回答體育資訊,35%的學生回答八卦娛樂。事實是娛樂信息往往是我們可知可不知的信息。就是這類我們認為無足輕重的信息,確實吸引學生的所在,這因為它具有娛樂大眾的功能。在這個傳播途徑全民娛樂的時代,一方面是靈活多變、信息豐富的媒體對學生人文精神的解構,形成學生信仰道德流失;一方面高職學生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就業壓力大,導致學生以解構文化、解構政治、調侃社會的態度看待本來很嚴肅的事情,在大量的信息浪潮中,偏離正確的德育導向,而傾向于娛樂迷醉的內容。以電視節目為例,要相親一股腦相親,如《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緣來是你》、《百里挑一》等等,要選秀一股腦選秀,《快樂男聲》、《中國夢之聲》、《中國好聲音》、《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極度雷同、千篇一律,于是為了博得眼球,往往出現各種極端夸張、內容膚淺、品位低俗的內容。媒體本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肩負起傳播文明、營造健康輿論環境的重任,但現實是目前娛樂化泛濫,文化垃圾魚目混珠,擠占了傳統德育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容。
(二)樹欲靜而風不止———高職院校人文學科面臨大眾傳媒的沖擊
這點在高職院校尤為明顯,經課題組調查在幾所高職中94%的學生沒有讀過四大名著,更毋庸說其他國學讀本。而由于大眾傳媒主要從西方傳來,肯定會有很多自由主義文化的影響,一些自由散漫的,甚至是別有用心的價值觀隨著引進或學習西方影視綜藝等節目,在娛樂學生的同時對學生思想產生很多沖擊,對高校教學產生巨大影響。而承載傳統文化的人文學科最先受到沖擊。“文道統一”,學文與悟道同步進行,互相促進,人文學科的經典性、融合性,以及對人類的文明思想智慧的積淀,使得它能在消費文化、娛樂文化的沖擊下,凸顯真善美,喚醒學生的人格與心靈。所以,大眾傳媒對傳統人文學科的影響值得引起關注。
(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眾傳媒深刻影響著高職院校德育氛圍成效
正如尼爾•波茲曼斯圖爾特•麥克米蘭在《娛樂至死》一文中提到,隨著現代科技手段的迅疾發展,人們越來越想看到的是動感的畫面、稍縱即逝而斑斕奪目的成千上萬的圖片。大眾傳播媒介本身的性質又決定了它必須舍棄思想,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要,來適應娛樂的發展。因此大眾傳媒成功地傳播了固定化、標準化了的思想和情感模式,也水銀瀉地般的影響著受眾的思想。高職院校作為層次較低的高校,學生已經有精神懈怠,自信心不足,進取心不強,一般的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來的狀況。學校各級教育教學部門的壓力不小,在教育管理方面,花費的功夫也不小,但大眾傳媒卻通過幾部電影、幾個大綜藝節目輕松的消解了德育的效果。這給傳統德育構造了一個極為復雜的外部環境。因此積極建構新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系統德育教育模式是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蟬噪林逾靜———創新德育模式,切實建構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新型德育系統
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千頭萬緒,但總體應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大處著眼是說立意要高,堅持頂層設計;小處入手是說堅持抓常態、抓常規,堅持不懈地抓養成教育。
(一)建立開放共融的人文學科教學體系
與大眾傳媒背景下所形成的開放的文化多元化相適應,新時期的高職德育建設也必須建立開放共融的教育體系,尤其是人文學科更是首當其沖作為高職院校德育滲透的第一路徑。高職人文學科在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與創新能力等綜合的人文素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職業教育的蓬勃興起,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傳統教育必然走向能力素養道德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教育。高職院校也應該順應形勢,加強人文學科的改革,使學生既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又具有較高的人文精神素養。首先,學校應高度重視人文學科課程中蘊涵的豐富的德育元素,號召人文學科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和改進教學設計,做到德育因素和學科知識的教學融為一體,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如大學語文、影視欣賞、音樂欣賞、大學寫作等應經常結合教材,對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勵志耐挫教育,開展生命教育等。其次要根據德育建設的要求,開拓思路、整合人文學科資源,組織任課教師,研究開發文化藝術公共選修課程。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根據社會和學生的需要,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課程,諸如:演講與口才、播音與朗誦、戲劇表演、書法、繪畫、手工制作、平面設計、聲樂、器樂、健美操、球類、武術、散打、棋類等。增加動手實踐、讓學生養成主動研究新問題的良好習慣。使人文教育的風采綻放于公共文化課程之中。讓學生在校期間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比翼雙成。最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較好的職業核心素質,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二)大眾傳媒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促進德育滲透
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探索嘗試多元化的教學法,特別是電腦、投影儀、網絡、電視、手機等多種傳播媒介在課堂上能廣泛應用,這些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增強了所教課程的形象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方便快捷的了解所學課程的前沿動態,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課堂內容,大大提高了學生興趣,實現最好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音樂欣賞》之音樂與美一節時,教師先播放《我的祖國》歌曲的視頻,利用多媒體,把學生帶入音樂的意境中,體會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人民翻身做主人的自豪和對祖國的忱摯熱愛,再聯系中華幾千年的文明以及近代遭受的種種苦難,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傳播了正能量。
(三)將媒介素養教育貫穿在傳統德育課程中,讓廣大師生以慧眼來識別林林總總的媒介信息
其實大眾傳媒不是洪水猛獸,如果應用得當還能為高職院校營造更好的德育氛圍。但在目前,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中并未展開。據網上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發現承認媒體有不良影響的僅占33%。不良導向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82%的人選擇“難以辨別真相”,71%的人選擇“導致拜金的價值觀”,54%的人選擇“對社會現狀或未來失去信心”;對于娛樂粉絲、歌迷的看法,選擇“提供大家分享交流的平臺”和“純粹浪費時間和金錢”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的分別占19%和31%,值得注意的是有49%的人選擇了“無所謂”。大學生對傳媒威力認識之缺乏可見一斑!一個社會占多數的從事職業技術的階層中如果有太多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抱無所謂態度的人,那么這個社會的發展前景必然令人擔憂。因此有條件的高職院校應通過講座、論壇等形式傳達正面的媒介素養教育,強化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
(四)分層次搭建德育教育平臺,以德育活動為載體,打造精品校園工程,充分利用校園網絡等媒介創建融合互通的德育滲透模式
首先是要鞏固主題團日、主題班會、系部大會這些常規的教育平臺,系統規劃教育主題(意志品格、明禮誠信、職業規劃、就業引導等等)、精心設計教育案例。其二是要利用日常實習實訓活動加強職業認同和就業觀念的教育。從一入學開始,精心設計不同的主題、適應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有針對性的實施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其三是創建“一系一品、一人一藝”培養工程,打造精品活動,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在活動中實踐德育目標。所謂“一系一品”是指每個院系都打造自己院系的“專業品牌”和“藝術品牌”。“一人一藝”指在校每個學生都要掌握、具備“技藝”和“才藝”兩類才能。同時并行并發展學生的“職業性技藝”與“非職業性才藝”,促進學生個性的良好發展。其四,要有效利用校園網絡,積極探索網上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目前QQ、博客、微博在學生中已經十分普及,要密切關注網絡輿情,合理疏導,利用網絡上的各種載體對學生開展教育活動,使校園網絡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三、結語
除此,高職院校應該也必須豐富校園文化,打造多種多樣的學生文化藝術社團、配備社團指導老師,規范社團管理,繁榮社團文化,在社團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例如筆者所在學院正在圍繞“一人一技一藝”培養目標,重點培育專業技能類、人文素養類學生社團。以選修課開設為基礎,以社團活動為提升,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形成了以公益服務類社團為龍頭,專業技能類、人文素養類學生社團為主體,以興趣愛好類社團為補充的學生社團新格局。最終通過“有機、有序、有度”的多種途徑建構德育滲透的立體模式。
作者:王凱東單位:河北宣化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