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20世紀50年代,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交通大學師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上海內遷至西安,由此鑄就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內涵的西遷精神。進入新時代,高校應重視西遷精神的育人作用,將其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很有必要的。高校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特點與學校實際情況,從健全思政教育課程體系、重視實踐育人環節、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創新思政教育話語、激發互聯網傳播效能這五個路徑將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關鍵詞:西遷精神;高校思政教育;路徑探析
2020年總書記在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考察時,強調廣大師生要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a,這使西遷精神再一次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西遷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具體運用中生發出來的精神形態,是中國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資源。西遷精神作為黨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積極融入西遷精神,將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到實處,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一、西遷精神的內涵
西遷精神是對中國精神譜系的繼承與發展,是高校進行思政教育的寶貴資源。深入了解西遷精神的內涵,有助于推動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胸懷大局的擔當精神
總書記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1]。知識分子始終胸懷大局,堅定服從黨和國家的召喚,不畏困難,積極投身于西部高等教育事業,推動西部教育的快速發展。在西遷過程中,出現了一批以國家需要為先、自身需要為后的知識分子,比如電工專家鐘兆琳、物理學家趙富鑫等,他們始終以民族大義為念,以國家大計為重,不畏艱辛只因國家需要便奔赴西部。作為新時代青年,始終要胸懷大局,將個人前途與國家需要聯系在一起,為社會主義建設奉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二)無私奉獻的標桿精神
無私奉獻是當代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1955年交通大學師生積極支援西部建設,從上海遷至西北,師生們克服物資短缺、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等困難,順利完成遷校任務,開展教學活動,投身科研工作。西遷人堅定理想信念、扎根西北、無私奉獻、勇于奮斗的精神,推動了中國西部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西遷人心中有大我、至誠報國,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發展聯系在一起,舍己為公,為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青春與力量,是青年一代應該學習的榜樣。
(三)弘揚傳統的愛國精神
自古以來,無數仁人志士既有“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決心,也有“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的胸懷,更有“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的壯志。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西遷人最為顯著的特征。總書記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2],西遷人滿懷愛國之情,急國家之所需,扎根大西北,推動西部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當代知識分子應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過程中,不斷傳承和發揚西遷精神。(四)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總書記指出,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沒有艱苦奮斗的國家難以進步發展,沒有艱苦奮斗的青年難以擔當重任[3]。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史就是一部艱苦創業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經歷艱苦是難以有所發展的。西遷人不畏艱難困苦,發揚奮斗精神,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西部建設,改變了東西部地區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格局,為西部地區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
二、西遷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總書記對西遷老教授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4]。當代大學生應傳承西遷精神,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與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環節,將西遷精神與其相結合是有必要的。
(一)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自古以來,愛國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愛國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飽受磨難卻依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撐??倳浿赋?,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5]。西遷史是愛國主義知識分子用自身實踐行動書寫的奮斗史。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為活躍的群體,高校應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其愛國素養和覺悟,提升大學生對國家的使命感和認同感。
(二)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政治方向
西遷精神的精髓就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聽從黨和國家的召喚,到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老一輩交大人也始終秉持這樣的理念,服從黨和國家的命令,克服一切困難,完成遷校任務,扎根西部,為國家發展培育眾多優秀人才。正如總書記所說,政治方向是黨生存發展第一位的問題,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和事業興衰成敗[6]。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把準大學生的政治方向,強化政治意識,始終跟黨走。
(三)有利于磨礪大學生的意志品格
西遷人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與國家建設,毅然決然地奔赴大西北,放棄優越的生活環境,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正是他們有砥礪奮進的意志品格,才能克服各種困難,完成黨和國家交給他們的使命。將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磨礪大學生的意志品格,使大學生面對困難時繼續前行,完成時代賦予他們的歷史使命。
三、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健全思政課程教育體系
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7]。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應不斷健全和完善思政課程教育體系,發揮思政課程育人功能。構建思政課程教育體系需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實現課程體系全面性。長久以來,高校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是相互分離的,沒有發揮全課程育人功能。高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要將其顯性育人功能與課程思政的隱形育人功能相結合,實現全過程課程育人。換言之,就是在思政課程上要融入西遷精神,在其他非專業課程中也要融入西遷精神,實現西遷精神融入各類課程的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就要求無論是思政教師還是非思政教師都要深入了解西遷精神,才能將西遷精神完美融入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時,思政教師與非思政教師相較而言更具專業優勢,因此在學習西遷精神的過程中,可以將思政教師和非思政教師組成學習團體,以此提升專業課教師思政能力,克服能力有所不足的短板,實現學習效果最大化。二是保持課程體系的動態性。保持課程體系的動態性是回答時代問題、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西遷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其精神是不斷豐富發展的。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講授西遷精神的過程中結合國際形勢和時事熱點,賦予其時代內涵。三是保障課程體系制度化。要發揮西遷精神的育人作用,必須要規范和完善思想政治課程,實現其制度化發展。比如教務安排、教學質量的考核、學生成績的評定等,應有相應的制度去細化考核評價指標,做到易于評價、真實評價。同時在考核評價過程中應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評價方法情景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原則,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重視實踐育人環節
思政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大學生為實踐對象的教育活動,具有鮮明的實踐性[8]。思政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性的教育,旨在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從理論內化到實踐外化是大學生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實現知行統一的必由之路。然而實踐教學環節的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問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教學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此過程中融入西遷精神,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將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感悟,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升對西遷精神的思考,能夠真正做到將精神力量轉化為自身行動。首先,理論是行為的先導,深化學生對理論層次的認識度能夠提升學生在社會實踐層面的選擇準確性,將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理論價值向實踐價值的飛躍。西遷精神本質上是中國知識分子聽黨指揮跟黨走,到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高校應鼓勵大學生充分利用在校時間以及在擇業時積極擴寬就業渠道,踐行西遷精神。比如在寒暑假期間參加“大學生愛心支教聯盟”“西部陽光行動”等支教項目;大學生在擇業時可以選擇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援疆援藏計劃、“三支一扶”、特崗教師計劃等。其次,積極開展實踐創新活動,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比如鼓勵學生成立關于西遷精神的學術團體,形成群體效應,發揮各自優勢,激發創新思維;通過校企聯合的培養方式,為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供機會,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模式。
(三)完善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的文化載體,是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密切接觸的文化體系,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觀、行為方式等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高校將西遷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有效利用這一載體,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首先,組織校園文化活動。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精神現象,形成于特定的實踐過程,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應積極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比如高校可以定期舉辦與西遷精神相關的學術講座、組織黨史宣講等活動,使學生真正了解西遷背后的故事與人物,形成向典型人物學習的校園文化氛圍。其次,完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物質文化作為高校的“硬件”文化,既是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物質文化建設既要結合高校自身特點也要深入挖掘潛在文化資源、主動創新。比如高校借助校史館、學校展覽館、學校人文景觀等硬件設施,通過圖形、音視頻、3D效果等方式,提升大學生對西遷精神的認知。
(四)創新思政教育話語
思政教育話語是一種以特定階級或集團的價值期待為準則的教導話語[9]。思政話語作為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實質上就是語言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具體化的過程。在新時代背景下,新時代的新特征對高校思政教育話語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更新思政教育話語理念。高校應樹立師生話語平等的理念。在傳統的思政教學方式下,教師通常在課堂中處于核心地位并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極容易忽視學生在教育中的話語權利和能力,學生常常處于“失語”的境地,這種自上而下的單向度話語交往方式,極易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難以對教育目標產生共識。因此,高校要打破單向話語格局,搭建雙向交流平臺,培養學生話語權利意識,將權威引導和話語能力相結合,實現學生內心的接納和認同。比如教師在思政課上和學生探討與西遷精神相關的話題時,不僅要重視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也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發揮的作用,讓師生在互動交流中,提升學生對西遷精神的認知力。其次,豐富思政教育話語方式及內容,包含話語表達可視化、增強話語藝術等。思政教育話語表達可視化是指通過圖像、語言符號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西遷精神作為一種抽象話語,可以通過動漫的方式呈現出來,在視覺、聽覺上的沖擊性表達更有利于獲得學生心理的認同。話語藝術是指運用有效的話語表達方式,提升話語感染力。這就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話語偏好,通過創設話語情景如情景短劇等對學生進行感染,增強話語效果。豐富思政教育話語內容是指要實現思政教育話語大眾化、生活化發展,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思政教育話語通??斩闯橄?、枯燥乏味、遠離生活實際,難以引起學生情感層面的共鳴。因此,高校應將思政教育話語轉化為生活化的語言,易于學生理解和認同。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借用當下流行語,拉近思政教育話語與學生的距離,提升思政話語的親和性。
(五)激發互聯網傳播效能
目前在互聯網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傳播越來越依靠互聯網平臺,如新媒體的搭建與運用。互聯網傳播的隱匿性、交互性、即時性、多元性等特點使得思政教育在借助互聯網傳播的過程中效能發揮不足。因此,依托互聯網傳播西遷精神是思政教育過程中應該關注的焦點,高校在這一過程中應激發互聯網傳播效能。首先,提升互聯網傳播渠道的先進性,激發互聯網傳播的有效性。傳播途徑、渠道以及方式的隱匿化,使新媒體對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被更多地融入民眾的生活變遷與社會文化流變之中,而不再僅僅體現為直觀的言語表達[10]。高校應選擇主流平臺和先進傳播渠道,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平臺有效地傳承西遷精神。其次,優化互聯網傳播模式,激發互聯網傳播的可控性。高校應增強主流價值觀社會意識的主導性,正確引導學生辯證認識和思考相關熱點時事,增進主流傳播中的可控性,強化學生對西遷精神主流價值觀的認同與思想共識。最后,增進學生對互聯網傳播的法制認知,激發互聯網傳播的規范性。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有其規律和特質,若違背其運行規律可能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這是思政主體在借用新媒體進行傳播過程中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因此借助互聯網將西遷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應提升傳播主客體對基礎法律法規的認知,注重互聯網傳播規范的普及,提高學生篩選、甄別與分辨信息的能力,自覺抵制消極誘導,弘揚正能量。
四、結語
西遷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深厚的家國情懷,高校應注重西遷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大學生的政治方向,磨礪大學生的意志品格,不斷探索融入新路徑,發揮西遷精神的育人作用,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把大學生培養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羅媛 單位:西安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