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生物新教材的亮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不但形式上加以改進,內容上也更加貼進時代,不失知識的系統性,又能反映生物科學的新成果;既能密切聯系生活,又能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材結構上還增添了兩處小欄目—“小資料”和“小問題”,它們與相關的教材內容緊密聯系,成為師生共同喜歡的新亮點。特別是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已頒布的背景下,在倡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創新實踐”的教育新理念下,研究使用好教材中的這兩處亮點,可以為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
一、“小資料”的統計分析
可將高二新教材第一、二冊(試驗修訂版)的所有“小資料”歸納分為四類,統計分析如下:
1.知識延展類,共計21則,這類“小資料”緊緊圍繞教材內容,從多角度對教材進行延伸、擴展、深化,有助于學生挖掘更多的知識,與新教材“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功能是相統一的,并使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探求者。例如,教材中描述細胞核形狀時只有一句話“最常見的是球型、卵型”,而通過第32頁小資料的補充,使學生對細胞核的形狀有了更多的認識,從而對細胞及其結構也有了更立體化的認識。
2.數據補充類,共計18則,這類“小資料”為教材補充了大量的數據,最具說服力。如“各類細胞直徑的比較”、“細胞膜主要化學成分的含量”等。第二冊第61頁的“小資料”通過“耍兒死亡率”的數據說明了近親結婚的危害,令學生印象深刻。這類“小資料”的設置,使學生學會對各種信息的處理、使用和篩選,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打下了基礎。
3.激發興趣類,共計7則,這類“小資料”有的介紹了國內外生物學的發展史,有的介紹了生物科學發現的背景,還有的涉及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例如,第二冊第101頁的“小資料”對加拉帕戈斯群島“熱泉”生物現象的介紹,使學生對豐富奇妙的生態系統發生了極大的興趣,自發引出了對其他生態系統的探討。這類“小資料”使學生把學習知識與情感體驗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體現新教材“關注學生個體經驗”的特點。
4.實驗實踐類,共計11則,這類“小資料”就有關的實驗及相關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做出了補充。例如第一冊第65頁的“小資料”,通過實驗向學生講述了礦質元素是由導管向上運輸的;緊接第66頁又補充了礦質元素在生產中的合理應用問題。生物學是一門在實驗中壯大發展而來的科學,讓學生多了解這些知識,有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更能體現“人類理論必將付之于實踐”的認識論。
二、“小問題”的統計及分析
高二新教材第一、二冊(試驗修訂版)的“小間題”共計55則。這些“小問題”(在教材旁白處帶問號)主要是啟迪學生的思維。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提倡探究性學習,就要便學生學會質疑、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教材中的“小問題”則采用多種方式設計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拋磚引玉,在引導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具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1.擴大了思維的延展性?!靶栴}”能帶動思維進行延伸和擴展,打破思維的局限性。例如第二冊第2頁的“小問題”:“遺傳物質應該具有怎樣的特點,通過課堂教學中對這一問題的集體討論總結,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遺傳物質的特性。這個問題的提出勝于舊教材中對這個問題的平鋪直敘。
2.挖掘了思維的深刻性。“小間題”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質疑和探究,避免思維的膚淺。例如第二冊第103頁的“小間題”:“除綠色植物外,還有哪些生物是生產者”夕通過對這一間題的思考,使學生充分理解了生產者“自養”的特性,了解了生產者對能蚤的利用來源,深刻全面地理解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概念。教學中就有學生聯想出了這樣的間題:“在進化上,化能和光能的自養型生物,哪種先出現在地球上?”可見,“小間題”的確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加強了思維的辨別力。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辨別力開始增強,思維特點向抽象化理性化發展。在第六章第二節“遺傳的基本規律”中,有三個“小間題”是關于概率計算的。在計算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思考辨別清楚了基因的顯隱性關系、基因型和表現型的關系等概念間題,還加強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這類“小間題”的設置,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辨別能力,充分體現了新教材“改進課堂教學的形式結構,為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的教學策略。
三、“小資料”和“小問題.的使用
作為新教材結構的一部分,這兩處小欄目應當作為教學資源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從而實現新教材的基本功能,體現新教材編寫的教育理念。通過一年來的使用,有以下幾點體會:
1.分清主次,合理利用。使用時要注意與教材相關內容的合理搭配,與課的結構融為一體,分清主次關系。例如,第一冊第68、77頁的兩則“小資料”(有關肌糖原的轉化及肌細胞的無氧呼吸),在學生知道了糖原的去路、以及無氧呼吸的實質之后,會提出“肌糖原如何利用、肌細胞中如何進行無氧呼吸”等間題,這時就可結合以上資料,進行講解。因而,“小資料”和“小問題”可以成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媒介,教學中應合理利用。
2.把握時機,及時利用。高中學生的認識運動依然是從直觀到抽象,教學中要尊重這個規律。數據補充類的“小資料”就有這樣的作用。再如,學習“新陳代謝的概念”時,由于概括性強、陳述性的語句多,難以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有效注意。但若及時引人旁欄的“小問題”,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明確了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概念,有助于學生對“新陳代謝概念”的深刻理解。
3.趣知相生,巧妙利用。滿足和激發學習興趣,才會使學生樂于接受知識。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一節中,由于知識背景遠離現在,很難引起學生興趣。但若以旁白的兩則小資料(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和我國遼寧鳥類化石的發現)為話題,就會極大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又如,在遺傳學部分,學生通過對“小問題”中遺傳病概率饒有趣味的計算,既明確了基本概念,又激發了學習興趣,正所謂是“趣中得知,知中生趣”。因而,“小資料”和“小問題”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出發,主動獲取知識、感受學習的快樂情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教學中應巧妙利用之。綜上所述,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新教材從形式、內容、結構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特別是“小資料”和“小間題”的出現成為新的亮點,為師生的互動搭建了平臺,為教材的使用提供了切人點,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承載了新的教育理念,富有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