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過調查,課題組發現F大學當中有一部分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個人發展,也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一個隱患,同時還影響了高校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的使命,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制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雖然普遍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領導機構與工作機構,但是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制度,到心理健康宣傳教育、預防預警、危機干預等制度,均要進一步進行健全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門、各學院共同關心、積極主動、形成合力。根據調查可知,F大學中本科生的心理問題情況仍然是比較嚴峻的,在5837名在校的本科生中,有一成左右的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個調查結果必須引起重視。現在高校部分教職工缺乏主動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認為這只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輔導員的日常工作而已,這樣的思想是亟需改變的。
2.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設置不科學。
許多高校都開設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的設為必修課,但都沒有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甚至誤把心理學當成心理健康學,將心理學教師當成心理咨詢師,將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課程套用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教授。正如調查中發現的問題,不少大學生有顯性或隱性的心理問題,男女性別之間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等是不一樣,這些都需要專業的任課老師與咨詢輔導老師進行分類指導,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效性為重,而當前這樣的教育教學體系在我國高校系統中還沒有普遍建立起來。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不靈活。
據統計,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僅大學生中就有16%到25.4%有心理問題。F大學在強迫癥狀因子等方面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現實中主要表現在:受壓受挫能力低,出現過度多疑焦慮,出現失落迷茫的心理形態等。面對各種各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很多高校只是形式上根據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很多教師還只是兼職,專業化程度不高,心理輔導硬件建設較差,只是給同學們做一些簡單的心理測量與建檔。另外,鑒于專業輔導教師與大量學生需求的矛盾,個性輔導與細致服務很難實現,靈活有效進行專業咨詢就更少,再加上很多兼職老師是思政課教師兼任,往往采用簡單的說理式教育代替心理輔導,沒有或者不會使用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設備,心理教育實效性不高。
4.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系統不健全。
危機干預系統一般應包括預警系統、監控系統、干預系統、轉介系統、危機善后系統。許多高校的危機干預系統不健全,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一是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危機排查機制不完善,往往難以發現隱性的危機苗頭,掌握信息不全面、不及時。二是心理危機應急機構運轉不順暢,當危機發生時,信息滯后,指揮管理混亂、行動救援遲緩,善后處理僵化等。三是缺乏暢通、快速、有效的轉介與輸送渠道,心理救助與援助硬件設備有限。四是缺乏對危機當事人及其周圍同學進行有效的支持性心理輔導及跟蹤性隨訪。五是不善于利用新媒體進行心理危機咨詢、預警與干預,網上在線實時咨詢是實施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要有效形式。縱觀我國大部分高校,在上述五個方面投入的人、財、物仍然比較有限,缺乏靈活有效的大學生樂于接受的輔導與干預方式。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1.大學生自身成長階段的困惑。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這個敏感階段,大學生的生理、心理都在發生變化,而且往往是由生理的變化引發心理的變化。這個敏感階段也是大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然而,由于處世經驗不足、自我調節能力低,很容易受到他人言論或社會輿論的影響,也由此會產生許多的焦慮、迷茫等心理問題。如有些同學把學習成績看得過重,或者是知識基礎、學習方法、綜合素質等方面比較差,或者是被老師和家長的關心太少,或者是同學自身存在先天的心理或生理缺陷等等諸多因素,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
2.大學生家庭背景的影響。
現在大多數的大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都是家長眼中的寶貝,溺愛現象嚴重,成了溫室中的花朵。而當這樣的年輕人踏入大學生活,離開父母的羽翼保護后,便會碰到各種問題。由于他們之前很少碰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所以在大學生活期間便會因各類問題的棘手而導致出現心理問題。此外,有些大學生家庭發生變故的,如遭遇各種自然災害、父母離異、意外傷亡、違法犯罪等,也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對大學生的自尊心、戀愛觀、價值觀等影響較大,這類人群也是當前高校重點關注的群體。
3.社會環境的壓力與挑戰。
大學具有開放性特點,F大學現在的在校生中存在大量的外省市學生,面對周圍環境、風俗習慣、飲食習慣的改變,他們難免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由此便會產生許多的心理問題。同時,激烈的競爭、就業環境也使得在校大學生面臨著沉重的壓力,特別是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而言,他們抗壓能力的不足也使得其面臨壓力時難免產生心理焦慮、抑郁等。另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地球村不再只是理論概念,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大學生面臨快速更新知識與適應信息社會的挑戰,高效快速的生活節奏讓部分大學生感到迷茫和困惑,由此產生較大心理壓力。
4.高校與教育主管部門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
毋庸諱言,目前,全國高校普遍存在著重知識教育、輕心理教育,重理論說教、輕實踐應用的現象。雖然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大大加強,但與國外高校對心理教育的重視程度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國內高校大部分設置有心理咨詢中心,然而來訪的比例偏低,心理治療有效性不足,形式大于實效。很多高校設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卻沒有普遍性的心理學必修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人員編制少,而面對數以萬計的大學生,精細化服務不足,受經費限制,很多高校無法滿足硬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新媒體開展活動的主動性、靈活性不足等。國家至今仍沒有出臺高校必須無條件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下達的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許多文件常常不能被高校及時、有效地貫徹執行,在這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強制高校執行。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建議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新的形勢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健全四級工作網絡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關合格人才的培養,學校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切實將其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不斷完善管理和運行制度建設,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形成規范考評制度和獎懲制度。要健全學院領導機構,出臺相關制度,落實經費和硬件設備,提供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場地和設施,并列入學院工作要點。要建立健全學校、學院、學生班級、學生宿舍四級工作網絡,明確職責分工,加強協作配合,推進輔導員、任課教師、班主任、學生干部、黨員等各支隊伍的有機合作,共同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理論實踐研究
高校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把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工作中,并加強包括輔導員在內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培訓培養力度。要完善考核和激勵機制,針對心理工作特點制定考評標準,充分調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適應新形勢下的學生工作要求,要組織專職政工干部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努力提高他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備的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同時,要組織骨干隊伍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突出研究對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對實踐工作的指導性、對學生成才的服務性,探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律,提高工作實效性。
(三)加強心理危機預防,健全危機干預體系
防患于未然,預防是關鍵。堅持預防為主、工作前置的原則,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工作,有效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的防范作用。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建立學校、學院、學生班級、學生宿舍四級縱向預警體系,通過定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與不定期心理危機排查相結合,早篩查、早發現、早干預,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機情況。要對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予以重點關注,建立預警對象庫,并根據心理狀況及時加以疏導和干預。要更加關注重點學生群體,有針對性地做好新生、畢業生的心理危機預防工作,特別是要關注災區學生等重點群體的心理疏導和幫助工作。要出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公布處理流程,準備硬件設備,明確崗位職責。要定期開展學生處、保衛部、校醫院、后勤集團等部門的聯合培訓和聯動演練,能及時、高效應對危機事件。要妥善做好心理危機事件善后工作,加強對相關學生的心理輔導與矯正,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系,減小負面社會影響。
(四)加強活動體系建設,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結合新時期大學生特點,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宣傳展板等多種媒介,建好專題網站,開好專題博客,利用網絡通訊工具,如QQ群、微博、微信、手機報等新媒體技術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活動,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深入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月、心理情景劇、心理沙龍、心理知識競賽等活動。支持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社團組織,通過學生自我服務、自我教育、朋輩教育途徑,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積極開展多彩多姿的校園文化活動,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活躍校園文化生活,營造積極、健康、向上、高雅的心理氛圍。
(五)完善教育教學體系,提升理論研究水平
高校要切實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文件精神,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合理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特別是利用新媒體技術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互動、引用最新國際成果等提高教學效果和提升教學質量。高校要及時仔細梳理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經驗,注重個案的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因心理問題引發的學生傷害事故的研究,總結在各類問題上的心理干預和疏導工作經驗,形成規范的處理程序。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突出研究成果對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對實踐工作的指導性、對學生成才的服務性;加強分類教育,掌握不同類型大學生的心理發生、發展和變化的特點,探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律,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本文來自于《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雜志。《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張志忠陳少平黃瑞楓單位:福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