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網絡已經覆蓋到了包括教育行業在內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學生是網絡時代忠實的“接觸體”,互聯網正在改變著大學生的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網絡的多元化與開放性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健康。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然在新時期已經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特點,開展大學生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如何針對大學生特點有效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論文討論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
互聯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聯網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滲透與普及正在改變與影響著教育的發展模式,網絡教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并逐漸形成自己突出的特點——多元化與開放化。大學生的思想比較開放,有著自己的行為模式與心理特點,網絡教育更能促進他們內心的釋放。但網絡對教育環境的影響是雙面性的,在看到網絡給教育帶來好處和便利的同時,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著大學生的心理與思想,改變著大學生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對網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相關探索,以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學生的思想與人格。
一、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必要性
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較而言,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諸多優勢,可以更大程度地幫助大學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調節機制,從而針性地提出解決方案。1.資源信息的傳播與共享互聯網時代,資源和信息存在網絡式的傳播與發展,這些資源與信息無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豐富多樣,能夠多角度、多層面地提升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學生現在上網比較方便,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圍內的文字、圖書與視頻等資源。此外,大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上均可以對資源進行編輯與傳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學生可以通過遠程連接的形式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進行線上交流,大學生可以更多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不可否認的是,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疇與內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樣化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較單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內容與途徑比較單一,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多元化與開放化的教育環境。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改變了心理教育的形式與途徑,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型與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整體的發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種模式,例如教育論壇、專家在線咨詢、心理健康視頻講解等。這些形式都可以實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這些創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會受到時間、空間、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發現并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當然,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的優點之一就是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不同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和差異化的教育方法。大學生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性格與心理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與資源進行線上的相互交流與學習。另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開大學生對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擾,抓住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3.突破時空等因素的限制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臺是互聯網,基于互聯網開放性與共享性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變得時時存在、刻刻存在。這種不受限制于時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徹底摒除了傳統心理教育的缺點,更符合時代的特點,使得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心理健康專家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更靈活。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家資源有限,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而從大學生角度講,不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應不同,學生的基數又很大,要實現一對一的心理健康教育顯然要克服很多困難,操作起來非常不便利。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講,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都比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義。
二、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性的學科,有著學科自身的特點與發展規律。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科的發展規模,并結合高校大學生的特點進行適當的創新,才可以達到目的,高校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須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差異性原則大學生在每個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即便同一個體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心理、思想情況也不盡相同。那么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這一發展規律,重視這種特點開展差異性的健康教育,依據不同的個體、不同成長階段選擇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在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的同時,更多進行內容上、方法上的靈活運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體性原則所謂“整體性”原則即意味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與互聯網信息技術形成統一的發展模式。要嘗試將互聯網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過程,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改變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從業者正確看待網絡資源與工具,將其視為一種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現有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豐富化與多樣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與形式,滿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歸根結底是以“人”為服務對象,要關注“大學生”這一主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要看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過程性,要從深層次挖掘實質,在這一教育過程中要融入多種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義情懷,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創造和諧良好的環境。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從業者需要樹立正確的概念,在倡導這一教育過程的時候,注重與圍繞學生主體,挖掘精神方面的內涵,努力提升大學生群體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
三、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對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開辟網絡平臺互聯網時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內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體主導對象互動理念等。大學階段是人生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要努力為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臺與資源,如開展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學校網站專門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塊,這些行為都可以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導。高校還可以開展一些更豐富的多媒體手段,以促成大學生就業心理方面的解決方案,學生可以養成正確調節心理的方法,養成正確的網路教育觀念,正確使用互聯網,減少互聯網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2.有效開展大學生網絡健康教育調研有效開展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調研可以引導學生對健康教育的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大學生依賴于互聯網的虛擬性,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這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通過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與發展規律,有效地進行預測與防治,更順利地完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3.創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學生情感體驗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應依托于學生主體進行,增強互動交流與情感體驗。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要傳輸給學生正確的心理教育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上激發大學生的情感體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嘗試在教學環節中增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生活中而并非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應綜合運用文字、視頻、圖像與動畫等形式讓學生壓抑的心理得到釋放,釋放心理的不愉快。
4.傳統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而言,各有優點,在現實生活中,不應僅僅使用一種方式,要結合兩者的優點。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學生更加主動、自覺與大膽地開展相關內容,但其目前仍處于研究的初級階段,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僅可以作為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與輔助手段。
參考文獻:
[1]沈曉梅.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心理能量正向轉化的教育機制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7)
[2]沈曉梅.對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11)
[3]鄧立.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麗梅.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2(14)
[5]崔浩.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狀及建議[J].中國集體經濟.2015(31)
[6]儲璧茜,郭峰,沙瑩.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策略[J].價值工程.2014(03)
[7]李金芳.網絡環境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析[J].濰坊學院學報.2012(03).
作者:梁麗媛 陸桂芝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