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困苦生心理缺陷的原由與舉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聶平單位: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江蘇南京
大學是人成長社會化的關鍵一環。隨著校園社會化的加快及繁重的學習任務,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愈發被重視。其中,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顯突出。由于其群體的特殊性,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成材問題,而且關系到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甚至是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大學生的社會人格和心理發展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學校對學生開展的一切工作都具有教育意義,并對其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高校應及時調查了解貧困生的心理現狀,并采取針對性的教育對策,而且不能僅限于心理咨詢的單向輔導,而是要努力形成一個包括經濟資助機制、校園文化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內的綜合性教育環境。
一、當前貧困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
作為大學校園里的一個特殊群體,高校貧困生本身家庭經濟困難,其身心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面對外界的巨大期望,難免在部分貧困學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成因進行剖析,對于做好這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對高校貧困生進行幫助的時候,以其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制定相應的教育對策,確保貧困生安心上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還應給予精神方面的疏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自信、樹立正確的貧困觀,使其積極投入集體活動,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一般來說,在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高校貧困生中比較突出的心理特點。這種明顯的自卑心理是與強烈的自尊相碰撞而產生的。貧困大學生與當代所有大學生一樣,富有理想、渴望成材,有著同樣強烈的求知欲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另一方面,與一般大學生相比,家庭、社會環境的激勵使貧困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們進入大學后,由于受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其原有的教育條件相對較差,作為在原本中學環境中的佼佼者的這些學生,發覺自己在許多方面與其他同學差距懸殊,導致自我評價偏低。這種自卑心理導致在學習生活中情緒低落、郁郁寡歡、不茍言笑、遇事退縮、自信心和榮譽感受到抑制,還會擔心受到周圍人的輕視、嘲笑或侮辱。
2.孤僻心理。由于貧困生知識面較窄、動手能力較差,學習方法過于死板,進入信息化時代后,對應具備的知識技能等知之甚少甚至從未接觸過,而且其課余生活中對于別人談論的流行話題難以插上嘴,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如發達地區的學生強,忙于生活奔波也無精力更多地進行人際交往、參與校園文化生活。因此他們選擇自我封閉,不與外界接觸,不愿與人交流,將自己的交際圈縮小。對學校舉辦的集體活動不愿參加,甚至表現出漠不關心的封閉心態。長此以往,他們就失去了很多結交朋友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孤獨,同時也失去了提高自己綜合能力的機會。
3.焦慮心理。長時間的自卑容易使一些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慢慢轉向抑郁。無法掙脫生活的困境,渴望擺脫貧困、改變命運,使得這些貧困的學子在抑郁之外又增添了焦慮。而且高校貧困生由于沒有穩定可靠的經濟基礎作保證,缺少可利用的社會支持,不能按時交納學費,更無法添置學習資料和設備等;同時面對來自家庭的經濟壓力和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的壓力,使貧困生對自己的生活喪失了信心,原有的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在強烈的心理失衡狀態下消失殆盡。對未來的迷茫及對貧富差距的不公等現象的認識不夠,取而代之的則是對社會的極度不滿后的宣泄和自我沉淪,º部分貧困生表現為情緒極不穩定。
4.虛榮心理。大部分貧困生能正視貧困,注重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然而也有一部分貧困生,不顧現實情況,受虛榮心驅使,不惜花重金包裝自己,盲目與人攀比。虛榮心使他們對金錢的渴望與日俱增,部分貧困生為了經商賺錢而本末倒置,把學習擱置一邊,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貧困生具有等靠要的心理,認為自己貧窮,就應該得到學校和社會的資助,甚至有人為獲得更多的資助,在家庭困難的描述上盡可能凄慘、感人,以不切實的手段爭取資助名額。獲得資助后不加以珍惜,更有甚者竟然用助學貸款和助學金去購買高檔衣服、忙于應酬、泡網吧、打游戲、旅游等,誤認為這種過度的物質消費是掩飾貧困、挽回面子的方法,這都是高校教育者所不愿看到的情形。
5.消極心理。部分貧困生不愿提及經濟上的窘迫,也最怕同學憐憫或瞧不起,出于潛意識的自我保護,高校貧困生的內心都極為敏感、多疑。其他同學無心的說笑,在他們聽來就可能是嘲笑;與自己本來無關的事情,他們也會認為同學是在背后議論自己,于是在內心深處重重設防;還有些貧困生心胸狹窄,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內心產生對他人的不滿、不服氣,進而又心生憎恨、妒忌。他們這種嫉妒、多疑等消極的心理,在思想上很容易走向極端,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少數學生甚至會產生反社會行為。
二、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的成因
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首先貧困是最重要的因素,但除此之外,家庭因素、成長環境、社會經濟的發展、同學之間的對比情緒、應對的壓力也是貧困生心理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分析其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是采取措施予以糾偏、進行有效應對的必然要求。
1.家庭因素
貧困學生的家庭因素不可忽略,不少貧困學生來自老少邊窮地區,有的父母或長期在外工作,有些是單親家庭,進入大學前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得在入學后問題暴露并有擴大的趨勢。
2.成長環境
大部分貧困生來自農村,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相對落后。一些小城市以及農村學校教育長期以來以應試教育為主,音樂、體育、美術、勞動等素質課程都不能充分開展,外語、計算機等課程學習條件也較差,素質教育在這些學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話,因而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較差,個性缺乏充分發展,容易導致/心理貧困0。
3.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進入了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但各種社會問題在這個轉型期層出不窮。大學周邊的商業氣息愈發濃厚,不斷地刺激著大學生的消費欲望,琳瑯滿目的消費品種在大學周邊和大學校園內興起,這無疑給囊中羞澀的貧困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增添了許多煩惱。而信息化在日常生活和教學、科研中的應用和數碼產品的迅速更新,使得貧困生產生與時代脫節的感覺。
4.同學之間對比的影響
大學生為了展現自我,不惜花很多錢包裝自己,塑造自己成為所謂的型男型女。部分貧困生由于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衣著一般較為樸素,一旦別人譏笑自己穿戴不時髦、經濟不寬裕,他們就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和焦慮感。社會上一些善意的動機和措施,若是操作不當,也無意中加大了貧困生的心理壓力。學校或政府的各種資助工作,本來是件好事,但是有時由于宣傳不夠或者教育滯后,使一些學生雖然物質上得到了資助,卻感覺到自己在同學之中被貼上了標簽,挫傷了自尊心,從而加重了他們的自卑心理。
5.社會壓力
當前大學生就業實行雙向選擇,在轉型期,由于社會機制還不夠完善,人才市場的擇業競爭還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現象。貧困大學生沒有父母親友等社會關系可以依賴,自身在風度、言談、氣質等方面也有不足之處,因而面臨的就業壓力更大。而部分貧困生不能正確地加以面對,去通過自己的努力迎頭趕上,反而一切歸咎于自己的貧困,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預防與教育對策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成才的內在動力,是大學生人格健全的重要標志。貧困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群體,一種相對的弱勢群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要重視其心理健康,幫助他們充分發揮潛能,獲得實現人生價值的能力,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針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的現實表現和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制定應對的具體策略,逐漸形成有效的轉化機制,糾正貧困生心理偏差,促進貧困生思想、學習、生活全方面健康發展。
1.關心高校貧困生的物質需求,構建全方位的資助體系
截至2011年中央地方累計資助總金額近900億元,比新資助政策體系建立前的2006年增長4.5倍,受助學生達7900萬人次。積極探索完善適合各高校的貧困生政策,進一步完善/獎、貸、助、補、減、免0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及各項管理制度。¼½必須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從家庭收入、個人消費和同學評議三方面綜合考慮,深入細致地做好貧困生經濟貧困的等級(特困、貧困、一般貧困)界定工作,并定期對界定結果進行復核,實行動態管理。在進行各種資助時,要確保重點、補到實處。
2.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集體觀念教育
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內容納入德育工作計劃,在思想道德修養等課程中,安排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要善于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或咨詢,輔導員應及時主動地與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合作,給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礙的貧困大學生以及時、必要的幫助。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貧困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集體活動可以優化人際關系,營造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氛圍,以此調適貧困生的自卑情緒,開啟與他人交往的大門,使之克服與人交往時的敏感心理,不會每聽到不順耳的話,就認為一定是別人瞧不起自己;慢慢地放棄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戒備心理,走出孤獨的自我,不再把自己看成另類,漸漸地與更多人交往。
3.拓寬助學渠道,提供就業支持
就業工作是學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就業形勢嚴峻,對高校貧困生的支持應側重于能力培養和就業信息提供兩個方面。學校和輔導員老師及時提供就業信息,為其就業選擇提供有益的指導和力所能及的幫助。政府、學校、民間團體和社會經濟主體等部門和單位,應設立多種對高校貧困生資助的專項基金,幫助高校貧困生完成學業的同時,為其就業所需交通、面試費用提供支持;鼓勵貧困學生進行創業。
4.有針對性地開展差異化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
貧困生很多心理壓力是不愿向自己熟悉的同學或者老師訴說的,因此非常需要心理咨詢老師的幫助。高校應進一步規范心理咨詢工作,充實心理學師資,開設針對貧困生的心理咨詢熱線和心理咨詢信箱,幫助貧困生及時解決心理困惑。高校還應當重視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在輔導員的日常工作中,需要將經濟助困與心理助困有機結合;切實做好貧困生心理咨詢與指導工作,從而促進貧困生人格的健康發展。鼓勵心理專業的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心理講座,普及心理學常識,幫助貧困生自我進行心理調節,最終樹立起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成熟的心理。
5.幫助高校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社交自信、學習自信的建立以及自我價值感的提升,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任課教師,特別是輔導員老師,需教導高校貧困生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迎接生活的挑戰;克服自卑心理,以坦然豁達的心態在競爭中發展自己;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卑不亢,保持獨立完整的人格;學會理解他人、寬容和接納他人,應以有友善的心態,正確看待各自的生活習慣、文化差異;積極參與社會交往活動,努力使自己成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創新的人才;學會人際溝通的方法,努力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校園人際環境。
四、小結
解決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需要教育、管理和引導的結合,也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本人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在具體工作中,我們應及時調查了解貧困生的心理現狀,在給予其物質幫助的同時,分析原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有力地促進其養成自強自立的性格,使他們成為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