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心理負擔應付方法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楊麗恒王韻祖單位:寧夏大學教育學院
國防生是根據部隊建設需要,由軍隊依托普通高校從參加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的應屆畢業生中招收,并從在校大學生中選拔培養的后備軍官。作為大學生中的新興群體,國防生具有“雙重任務”,除了學習專業課程外,還必須參加軍政訓練和軍事理論學習,承擔雙重壓力。作為普通高校的特殊群體,國防生的心理壓力狀況到底怎樣,面對壓力采取何種應對方式,以及怎樣引導他們采取積極的方式去應對壓力等問題,都是高校及駐校選培辦亟待了解和解決的問題。
壓力包含壓力事件和心理壓力,壓力事件指令個體感到緊張和具有威脅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心理壓力是個體心理真正意識到壓力存在而無法擺脫時形成緊張情緒的心理狀態。Rawson等人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源主要包括學業因素、社交因素、生活與經濟因素、擇業因素等。李虹、梅錦榮的研究發現,大學心理壓力歸納為學習煩擾、個人煩擾和消極生活事件三類[3]。王富榮和茅默根據對理工科大學生訪談和問卷調查的結果將影響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的因素歸結為競爭、經濟條件、學習成績、人際關系、獨立生活能力、校園環境、家庭環境和專業方向等八個方面。
在年級因素上,郭雙(2007)認為,“分離焦慮”是大一學生的主要壓力源,他們認為大一學生的壓力主要因為初次和父母分離所致。王富榮和茅默(2001)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感隨年級遞增,三年級最高,是由于大三學生面臨畢業考研、擇業和出國等選擇,心情最為憂慮和不穩定。在是否是獨生子女方面,張建衛(2003)研究發現,獨生子女的經濟壓力、異性關系壓力及社交壓力均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面對壓力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尋求的社會支持更多。在城鄉差異上,研究者普遍認為,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感大于城市學生。徐長江和鐘晨音(2002)對浙江省大學生的研究發現,農村大學生的學習、社交、生活、自我發展與擇業壓力感高于城鎮大學生。
應對方式(copingstrategies)是個體在具體的壓力情境中,為減輕壓力的影響而有目的地采取的認知和行為的手段、方法和策略。韋有華和湯盛欽的研究發現,大學生面對壓力時主要采用的應對方式包括,針對問題積極主動應對、尋求社會支持、逃避和聽之任之。在面臨應激情境時,大學生較多地采取“針對問題積極主動應對”和“尋求社會支持”的應對方式,而較少采取“逃避”和“聽之任之”的應對方式,并表現出較大的情境差異、年級和性別差異以及較小的專業、城鄉和性格差異。
張建衛等人對北京的660名大學生進行測查發現,在情緒宣泄、停滯放棄和求助宗教等應對方式上有顯著的年級差異;壓力應對方式在獨生與非獨生子女之間、不同性別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劉春燕和李文權對204名師范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大學生面臨壓力時一般采用主動、積極針對問題的應對方式,如使情況向好的一面轉化(89.7%),吸取他人和自己經驗(88.7%),從失敗中吸取經驗(86.8%),能理智應對困境(85.3%),但仍有部分學生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
綜上所述,以往關于心理壓力與應對方式的研究涉及國防生等特征群體的壓力狀況及應對方式的研究。本文對寧夏大學國防生心理壓力與應對方式進行研究,以期對寧夏大學及駐校選培辦科學地把握國防生心理壓力現狀,關注國防生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國防生鍛煉與成長提供幫助,為更好地開展國防生教育提供借鑒,也幫助國防生認識自身心理壓力并采取積極正確的壓力應對方式。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寧夏大學國防生200名,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1份,有效問卷為191份,回收有效率為96%。
(二)研究工具
1.高校國防生心理壓力問卷
該問卷包括35個項目,七個維度,分別是“自我發展壓力”“雙重任務壓力”“人際溝通壓力”“學業成就壓力”“日常生活壓力”“人際交往壓力”“學習內容壓力”。共解釋變異69.183%。采取Likert五點評價法計分。問卷內部一致信度均在0.73以上,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高校國防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問卷
該問卷包括五個維度,分別是:“主動解決”“尋求幫助”“樂觀解釋”“積極轉移”“克制忍耐”,共22個項目,共解釋變異62.864%。采取Likert五點評價法進行自評。問卷內部一致信度均在0.63以上,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研究結果
(一)寧夏大學國防生心理壓力狀況
在國防生心理壓力問卷的7項因素中,寧夏大學國防生得分最高的兩項是:“學業成就”和“自我發展”。得分最低的兩項是:“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得分處于中間的項目是:“學習內容”“人際溝通”和“雙重任務”。
(二)國防生心理壓力在生源地變量上的差異
城鎮國防生總體壓力感平均得分顯著低于生源地為鄉村的國防生。在國防生心理壓力問卷的7個項目中,城鎮國防生有3個因子顯著低于鄉村國防生,分別是:“自我發展”“人際溝通”和“學業成就”。而在其余4個因子上并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三)國防生心理壓力在是否為獨生子女變量上的差異
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總體壓力感平均得分差異不顯著。但是從心理壓力各個因子的得分情況來看,獨生子女在“日常生活”和“自我發展”這兩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其余因子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
(四)國防生心理壓力在是否為學員干部變量上的差異
對學員干部和普通學員壓力感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學員干部的“壓力總分”顯著低于普通學員。在心理壓力7個因子得分上,學員干部在“日常生活”因子上壓力感顯著高于普通學員。而普通學員在“自我發展”“人際交往”和“學業成就”3個因子上的壓力感顯著高于學員干部。
(五)國防生心理壓力在年級上的差異
對不同年級國防生的心理壓力進行差異檢驗,結果顯示,在總體壓力感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在“日常生活”和“學業成就”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進行多重事后比較發現,在“日常生活”維度上,大三年級得分最高,其次是大二年級和大四年級,大一得分最低。在“學業成就”維度上大一、大二年級得分最高,其次是大三年級,大四年級得分最低(見表5)。
(六)國防生心理壓力與應對方式的關系
對高校國防生心理壓力各因子與壓力應對方式各因子進行相關分析,根據表6,心理壓力中“學習內容”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心理壓力中“日常生活”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克制忍耐”和“樂觀解釋”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心理壓力中“自我發展”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心理壓力中“雙重任務”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樂觀解釋”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心理壓力中“人際交往”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心理壓力中“人際溝通”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心理壓力中“學業成就”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三結果分析
(一)國防生心理壓力整體特點
在本次調查中,寧夏大學國防生在心理壓力問卷的7個因子上得分最高的項目是“學業成就”,表示在各種壓力中,國防生承受的最大壓力源是與學業有關的壓力。這與普通大學生是一致的,也與國外的研究有一致性。Abouserie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最大的壓力源首先是與學習直接相關的因素,如考試成績及結果、學習的負擔重等等。其次是與社會相關的因素,如經濟問題、缺乏與朋友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等,也是壓力的重要來源。在國內,車文博和張林等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的來源依次為學業壓力、學校環境壓力、情緒壓力、擇業壓力和人際壓力。國防生是大學生群體的一部分,首要任務是學習,根據國防生管理政策,只有成績鑒定合格才能分配到部隊任職。另外,國防生除了要學好專業知識外,還要學習國防知識、軍事技能等。所以只有搞好了學習才能順利進入部隊工作。因此,學業壓力成為國防生最大的壓力源也在情理之中。國防生在“自我發展”因素上的得分也很高,僅次于“學業成就”。反映了寧夏大學國防生面對未來的發展和工作表現出擔心、彷徨和疑惑的心理特征。這與陳鑫等人對105名國防生進行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國防生入伍后還將面臨二次就業問題,所以寧夏大學國防生“自我發展”壓力高是可以理解的。
得分最低的兩個因素是“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日常生活”壓力低是由于國防生生活比較固定和規范化,同時還享受部隊生活補助,因此沒有太大的生活壓力。“人際交往”壓力低和國防生集體組織程度高是分不開的,由于國防生經常一起參加訓練和各種軍政活動,促進了國防生之間的交流,能夠在集體中互相關心和幫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寧夏大學國防生心理壓力生源地差異
來自城鎮的國防生總體壓力感平均得分顯著低于生源地為鄉村的國防生。國內學者徐長江、鐘晨音對浙江省四所高校的751名大學生進行心理壓力調查后得出,農村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社交壓力、生活壓力、自我發展壓力及擇業壓力顯著或極顯著性地高于城鎮大學生,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致。在心理壓力問卷的7個項目中,城鎮國防生在“自我發展”“人際溝通”“學業成就”3個因素上顯著低于鄉村國防生,其余4個項目上沒達到顯著差異。
究其原因是來自農村的國防生在生活環境、家庭經濟條件和社會資源方面均不及來自城鎮的國防生優越。他們承擔了更多的家庭期望和責任,在成才的路上要付出更多,也期待能夠在部隊有所作為,以此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和家人的生活狀況,因此他們心理壓力的總體水平更高,“自我發展”的壓力也較大。進入大學,相比城鎮國防生,他們缺乏見識,視野不夠開闊,思想不夠活躍,對新信息不夠敏感,對自我缺乏信心甚至自卑,人際交往膽怯甚至退縮,因此人際溝通壓力較大,而城鎮國防生由于生活條件好,見識較廣,人際交往能力強,更易于與人相處。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大學生素質的最重要指標,來自農村的國防生更想以此來證明自我。但是大學里的一些課程卻是農村大學生的薄弱項目,因此學業成就壓力就更大。
(三)國防生心理壓力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差異
張建衛研究發現,獨生子女的經濟壓力、異性關系壓力及社交壓力均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這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寧夏大學國防生在總體上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壓力無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在“學習內容”和“日常生活”因素上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究其原因,獨生子女可能由于經濟條件好于非獨生子女,得到父母的關愛更多,日常生活環境比較自由寬松,相比非獨生子女,他們面對程序化、統一化的集體生活會有些不適應。對日常的軍事訓練感到枯燥乏味和辛苦,并對嚴格的制度和紀律約束體驗到更多的壓力感,同時也擔心自己的學業成績,從而有更大的壓力感。
(四)學員干部與普通學員心理壓力差異
學員干部的“壓力總分”顯著低于普通學員,究其原因,國防生學員干部一般是學習成績優異、軍事素質較好、能力較強,熱心組織活動的學生,他們對自身發展不會擔憂,反而會充滿自信,所以學員干部的整體壓力感、“自我發展”和“學業成就”壓力就低于普通學員。同時學員干部參與學生的組織、協調、管理工作,接觸面大,交際范圍廣,這也促進了他們良好個性的形成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增強,因此,“人際交往”的壓力也較小。在“日常生活”因素上,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學員,相對于普通學員,學員干部要在工作和生活中起模范作用,在各種軍政活動中起先鋒作用,要更加嚴于律己。他們承擔的任務更重,責任更大,標準更高,因此他們的“日常生活”壓力更大。
(五)國防生心理壓力年級差異
對不同年級的國防生心理壓力進行比較分析,在“日常生活”和“學業成就”兩個因素上存在差異。四個年級國防生總體壓力感不存在差異,這與國內已有的研究結果不一致。王富榮和龔惠香研究指出三年級的學生壓力最大,趙廣平的研究發現大一新生壓力較小。究其原因,可能與學校及駐校選培辦在國防生管理上采用集體訓練,不同年級混合編組住宿的辦法有一定關系,所以各個年級的國防生心理壓力總分無顯著差異。
在“日常生活”因素上,大三年級得分最高,由于三年級的國防生面臨畢業考核、分配去向等前途問題的選擇,心情最為憂慮和不穩定。部分國防生經過三年的訓練,對國防生生活開始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壓力比較大。而到了大四,一切基本已經定位,壓力反倒減輕。大一新生日常生活壓力最低,他們剛入校對國防生生活充滿了好奇和期待,積極規劃大學生活,踴躍參加各種活動,日常生活壓力最低。在“學業成就”因素上,大一、大二年級得分最高,其次是大三年級,大四年級得分最低。學業壓力隨著年級的遞增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大一國防生剛入校初次接觸大量專業課,內容較深,對他們的學習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改變十多年來養成的基礎課學習習慣和方法,擔心因成績不好被國防生隊伍淘汰。到了大二、大三年級,適應了大學的學習特點,并形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業壓力則開始下降。到了大四年級,國防生課程很少,學業任務較輕,學習成績的好壞已基本定位,所以“學業成就”壓力最低。
(六)國防生心理壓力與國防生壓力應對方式的關系分析
國防生“學習內容”壓力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因素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他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軍事技能以及工作崗位的必備素質感到有壓力,但他們會正視自己的不足,會選擇向老師請教,向朋友傾訴獲得安慰,或轉移注意力減少壓力,壓力越大,就越不能樂觀解釋這種壓力。“日常生活”壓力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因素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克制忍耐”和“樂觀解釋”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反映了國防生在隊伍中越是感覺日常訓練艱苦,管理嚴格,訓練枯燥乏味,就越愿意尋求幫助,并積極轉移注意力,以降低壓力感,而不愿克制忍耐或將壓力轉化為上進的動力。
“自我發展”壓力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因素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國防生普遍認為自我發展離不開家庭、學校及部隊的幫助。自我發展目標雖比較遠,但目前卻無法排除這種壓力源,只能借助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暫不去想今后的發展,從而降低“自我發展”壓力。
“雙重任務”壓力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樂觀解釋”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國防生既是軍人又是在校大學生,“雙重身份”的壓力會促使國防生尋求家庭、學校及部隊的幫助,并借助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但卻不會認為這種壓力是對自己有用的。“人際交往”壓力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因素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在國防生看來,尋求幫助、獲得他人的認同支持和理解是改善人際關系的有效措施。當覺得自己溝通范圍比較單一,與上級和同學不能很好地溝通時,他們會采取看書、玩游戲、學習和參與體育活動等方式轉移注意力。
“學業成就”壓力與應對方式中“尋求幫助”因素存在顯著正相關。當國防生學習成績不好,專業知識不夠扎實,自己又無法提高,擔心不能順利進入部隊,無法回避現實時,他們的應對策略就是積極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忙,以降低學業壓力。
綜合相關分析的結果來看,國防生心理壓力與應對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其中“尋求幫助”因素與心理壓力問卷的7個因子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積極轉移”因素除了與“學業成就”壓力沒有顯著相關之外,與其余6個項目都達到了顯著相關。說明國防生心理壓力與應對方式各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隨著國防生心理壓力的增大,他們會采取“尋求幫助”和“積極轉移”的策略。同時“主動解決”這一應對方式與國防生心理壓力問卷的7個因子都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這就反映出了國防生主動解決壓力的程度和信心不夠,他們更傾向于尋求幫助或轉移注意力來回避困難與壓力,在今后國防生心理教育中需要注意這個問題,以提高國防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論
1.寧夏大學國防生的心理壓力及各因子在生源地、是否為獨生子女、年級、是否為學員干部等變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性差異。
2.寧夏大學國防生心理壓力及各因子與壓力應對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相關,且壓力應對方式各因子對心理壓力各因子有著不同程度的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