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校與家長聯系對大學生心理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陳莊瑜孫慧單位:上海電機學院
1重視家庭的作用有利于做好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家庭是每個學生成長的最初環境,家庭的結構模式、教養模式、家長性格都會對他們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重視家庭的作用,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等有利于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
1.1家庭的結構模式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隨著獨生子女的越來越普遍,許多家庭的模式演變為4-2-1式的,這勢必造成他們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習慣。這些性格習慣在進入大學開始集體生活后便呈現出弊端:有的同學不顧其他人感受按照自己的作息習慣來生活;有的同學從來不打掃衛生,也不注意個人衛生;有的同學缺乏物權意識,將他人的東西當自己的來使用。這些行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引發學生心理危機。由于離婚、留守、疾病或者意外等因素導致不完整的家庭越來越多,許多學生處于單親甚至雙親缺位的狀態。這種狀態弱化了他們建立正常的、穩定的社會關系的能力,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男生A的行為舉止非常陰柔,使得他在同學中不合群,因為他父母從小離異,他長期與母親共同生活。
1.2家庭的教養模式對學生心理具有重大影響
心理學家DianaBaumrind(1991)歸納了三種家庭教養模式:專制型家長,放縱型家長,權威型家長。專制型家長強調合理化的規則,要求嚴格服從權威。他們一般認為兒童除了履行與成人同樣的義務外不享有其他權利。他們希望孩子不添麻煩,無條件地接受大人的是非判斷“,我這么說你就得這么做”。放縱型家長很少要求孩子,給孩子太多的自由。這類父母常常給孩子與成人幾乎相等的權利,卻又不要求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不注重規則,孩子可以自行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權威型家長在給予孩子愛和親情的同時,會堅決地對孩子進行始終如一的要求和指導。這種父母讓孩子和自己有平等的權利,當他們約束孩子行為的時候,不是以專制的方式進行,而是采用關懷和支持的方式,對孩子說“:如果這樣干有道理,那你就去干吧。”上述三種養育模式的家庭中成長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生活后會有不同的表現:專制型家型的孩子一般都很順從,能自我克制,但遇到問題容易產生退縮,抑郁和焦慮,性情也會比較古板。放縱型家庭教育的孩子依賴性強、不成熟,面對問題時經常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很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也通常會因為學習環境轉變而荒廢學業。民主型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進入往往較近有能力、能自控、有獨立性、有主見和好奇心,能夠很快地適應大學生活,遇到問題也能較快地尋找方式解決。
1.3家長的性格對學生心理具有重大影響
家庭中家長的性格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有對新生兒的研究表明人從出生開始時性格并沒什么區別,后天性格與父母共同作用有很強的相關性。國內外對于強迫癥的研究表明:50%的強迫癥患者父母有過分的要求秩序和檢查等行為,強迫癥患者的一級親屬的焦慮、抑郁、強迫等性格可能是影響青少年強迫癥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性格特征也會影響其教養方式:家長高度表達的情緒以及過度保護,缺乏溫暖也容易導致強迫癥的發生。所以父母的性格特征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人格形成以及整個一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B同學比較敏感,而且處事優柔寡斷,與寢室同學矛盾很大,感覺寢室同學做什么事都針對她,導致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抑郁很長一段時間了。通過與其母親接觸后發現其母性格內向,認為外界很復雜,人心險惡,凡事都想代替B同學包辦。所以,對于B同學的心理問題也需要對其母親進行引導,讓她盡可能地放手讓B同學鍛煉自己,使心理與生理的成長協調起來。由此可見,在高校中學生工作中有必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協調工作,這是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環節。做好家校溝通工作可以確保每個家長能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成長,能將有可能引發心理危機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及時應對他們的心理問題。
2通過有效措施促進家校聯系
2.1加強宣傳,樹立溝通意識
家校溝通的意識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高校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培養。學校可以抓住新生開學報到這個機會,做好宣傳工作。學校通過家長會“,告家長書”等途徑建議家長在大學期間尤其要注意子女的身心健康。班主任在保證其他同學隱私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運用一些具體實例,向家長說明學生雖然進入大學生活,但是會面臨更多的問題,提醒家長需要更多地關注孩子,要與學校班主任及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經常溝通。新生C同學家長在開學第一天就很直率地與學校班主任溝通,他的孩子在此前就有抑郁和焦慮,并且正在服藥,希望學校多加關注。正是因為這位家長良好的溝通意識,C同學能夠得以重點關注并得到合適的治療。
2.2建立多種平臺確保家校溝通渠道暢通
身處信息化社會,當今溝通方式日益多樣。面談不再僅僅是唯一的手段,電話、電子郵件、飛信、QQ、博客、微博等,使聯系更加多樣化,便捷化。高校可以率先做好平臺建設工作,向家長公示班主任或者學生工作者的聯系方式以便于家長進行主動溝通。同時,學校也應及時更新學生家長的信息,建立完善的學生家庭信息,以便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得以順暢地溝通。
2.3在學生有心理危機發生時及時聯系家長,確保問題得到最合適的解決
學生在進入高校后出現心理危機,但是原因應追溯到他們的家庭及成長過程。所以,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聯系家長一方面是從監護人的角度出發,可由他們決定如何進行干預,另一方面由家長協助能從根源上解決心理問題。D同學突然陷入抑郁的狀態,自言自語,語無倫次,行為怪異。學校老師及時與其父母聯系,他們第一時間趕到學校與老師溝通。原來父母對她的要求很高,希望她能考研,出國,但是她最近學習壓力過大,學生干部工作又出了點小差錯,而且她又因為失戀對自己的長相耿耿于懷,所以開始否定自己,抑郁。家長在與學校溝通后及時將這位同學帶去咨詢治療,經過一段時間后D同學成功地恢復了心理健康,度過心理危機。可見,家校溝通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之一。高校應采取多種手段確保家庭與學校溝通順暢、有效,保證他們順利地完成大學學習生活,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