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心理學習風格理論和模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學習風格的分析模型
(一)Riding的基礎維度模型
通過分析30多種認知和學習模型,Riding等人提出信息處理、反饋的兩種基礎維度:整體-分析和語言-形象維度。整體分析維度代表著個體處理信息的方式:整體的處理或是部分的處理。分析型:邏輯的、匯聚的、批判式的。整體型:擴張的、無限制的、發散的、創造性的。言語-形象思維,描述個體是以言語的方式還是以形象的方式處理信息。Riding指出,大部分的學習風格模型只是集中于描述學習風格的某一方面。這些風格可以歸納到整體-分析維度和言語-形象維度。這兩個維度相互獨立,相互之間并不影響;一個形象型學習風格的人,可以是整體型,也可以是分析型。
(二)認知中心、學習中心、人格中心三種趨向
基于斯騰伯格理論和研究,Rayner等人學習風格建立在人格中心、認知中心、學習中心三個趨向的框架之中。認知中心趨向集中于個體在認知和知覺上的差異性。認知中心傾向試圖整合Riding等人的整體-分析和言語-形象原則。學習中心趨向是一種新的概念,它關注的是教育情景的設置。如學習的最佳時間、溫度、燈光、是否單獨學習。人格模型得到了較少的討論。
二、學習風格理論
學習風格的理論綜合地囊括了典型的學習風格。并不側重于某一單一的理論和模型,而是希望提供多個視角,可以發現不同模型間在研究和實踐中的重疊之處。本文并不是要總結出一個理想的模型,而是通過比較,來拓寬研究的視野,促進教育工作者更好的研究和實踐。
(一)Witkin的場獨立/場依存理論
場獨立/場依存理論強調人的一種對任務特性選擇的能力,類似于空間智力。這種能力與問題解決存在密切關系。一些教育心理學家還認為,這種場的空間智力,與人的自我感有結構上的關系。場獨立學習者的特征是以內在的體系作為參考對象,以自我目標為驅動來構建其學習策略。而場依存學習者的特征是,以外在的體系為參考對象,以表現目標為驅動,有接受指導的需要和與其他學習者互動的愿望。兩種不同的特征,會導致兩種不同的學習傾向和學習結果。
(二)Pask的整體———序列風格
Pask等人發現兩組采用不同學習進程的學習者,最后兩組達到了同樣水平的理解。序列組采用的是一步一步地漸進式學習,每一步到下一步都只處理很少一部分的信息,從而逐漸地理解。整體型學習者從一開始利用全部的信息,通過觀察數據的趨向和模型,達到理解程度。序列型學習者通過確認一系列獨立的主題,并集中于他們之間的聯系,但是整體型學習者從整體來觀察任務。Pask這樣概括序列和整體兩種特征的關系:序列型學習者,邏輯線性的程序思考,關注范圍狹窄,容易導致缺乏一種全局的視角。整體型學習者,過度寬闊的視角,可能導致基于不完全信息和分析上的草率的決定。
(三)Gergorc的制圖理論
Gergorc發現了四種不同的可識別的行為:抽象、具體、隨機和連續。這些傾向的結合組成一個人的學習風格。盡管這些傾向是先天存在的,個體需要這些功能發揮出來。四個學習風格分別是,具體連續性,特點是按部就班,根據感覺學習;具體隨機型,特點試誤、直覺的、獨立傾向的學習;抽象連續型,特點是分析、邏輯、聽覺型傾向的學習;抽象隨機型特點是整體的、視覺化的、實驗的、非結構式的學習。
沖動型—反省型理論,個體在匆匆掃描完一遍題目后,做出快速的回應,被稱為沖動型,在作出最終決定前,反復斟酌各種可能性,被稱為“反省型”。聚合型風格和發散型風格,聚合型風格是從信息集合中找出一種正確的答案,發散型風格是發現同時存在的可能性答案來解決某一問題。聽覺—視覺的認知風格,是一種依靠于何種表征加工信息的能力;卡夫曼的同化—探索型理論,認為個體在解決問題時,會用熟悉的方法還是用新穎的方法解決問題的傾向。
三、評價
盡管場獨立/場依存理論在學習風格領域有大量的研究,將這種場的理論應用在人格和社會行為上,關聯性有限。而其中的場獨立風格,與智力存在著極高的相關,以至于被認為是一種能力而不是一種風格,在學習風格的研究中價值較低。整體-序列風格,Riding等人指出,這種學習風格只適用于很少的人群,而且與其他風格關聯很小。但Pask研究發現,整體序列型風格與聚合發散風格有相關。在課堂教學中,聚合型思維更受教師的積極反饋和獎勵。這是因為大部分課堂設計,都有一定的內在結構和設計,所以發散型的學生往往不能按照要求達到課堂的目標,不受教師的歡迎。發散型風格與場獨立型學習風格密切相關,被認為更具有創造性。發散型得分高的人,同樣其場獨立的分數也高。相比于學習風格的理論研究,學習風格在教育中的應用也很關鍵。無論是在個人和團體中,種種學習理論、指導性方法、學習者傾向的研究、操作性學習風格的定義,研究者都希望能夠其研究成果使實際的學習更有效率。在學習理論應用方面,首先應該對學習者的風格進行確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造成學習風格不同的基礎。這就需要更多的教學實踐反饋,來驗證各種模型的有效性,使模型更具有合理性和整合性。
作者:陳燕秦愛民吳靜祎單位:河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