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社區心理學研究問題領域
在新的形勢下,對于剛剛誕生的社區心理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在社區心理學的研究問題領域上。以下我們從社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標兩個視角來審視社區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問題。
1.社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社區心理學不同于心理學的其他學科,其要求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變革,經歷社區的發展歷程,具備很強的社會實踐性。對于西方國家來說,在其心理學體系中,社區心理學主要重視的是強化自身對于現實中人的行為的理解程序,并在此基礎上去調整和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簡單來說就是以自身掌握的社區心理學知識去幫助人們走出困境。從這個視角來看,社區心理學不僅僅是心理學的分支學科,而且是社會性公益性于一身的職業價值觀。社區心理學界定的基本環境是社會系統,即人們生活的真實背景,在這樣的系統中和背景下去理解人們的舉動,去幫助人們走出心理困境。由此,我們可以說其學科關注的對象是人與社會,人處于社會環境中,社會環境由人的集合構成,這是西方國家社區心理學的主要特征。
2.社區心理學的主要目標綜上所述,社區心理學關注的對象是人與社會。在現實生活中,必定要以特定的人群為其研究的終極目標,以達到其研究的目的,即幫助人。一般意義上來講。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如果將社區心理學的援助體系分解成為三個步驟的話,其中起著關鍵作用的應該是第一個環節,也就是預防階段,對于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開展一系列的預防措施。而且相關心理學家認為,預防大于治療。其二,注重人與環境的和諧問題;在社區心理學家眼里,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個人也會因為自身適應能力的不同而表現出對于環境的不同態度,但是最佳的狀態就是實現兩者的完美結合。其三,關注生態,希望以調整的方式達到生態上的平衡;也就是說為了實現生態上的平衡,人要積極的調整自我,環境也要做出改善,爭取都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其四,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和集體之間的個性化;眾所周知,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一面,其在表現上很可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在社區心理學中要求要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化表現。這些人往往會在現實生活中成為弱勢群體,是我們社區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其五,提高個人能力;也就是說為了達到與環境的融合,人要不斷的改善自己,以充分的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二、社區心理學的學科功能
由于社會心理學科要求能夠進入社會真實環境,以社會化的心理學理論去審視處于社會系統下的人的行為,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的認識,以此展開各項活動。其實踐性和公益性很強。由此可以將社區心理學科的功能概括如下。
1.能夠有效的預防社區環境中的心理問題傾向由于社區心理學科強調預防重于治療,也就是說其需要在心理問題出現的前期就要在社區范圍內開展各種形式的措施,以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在開展心理援助的過程中,將最好的心理資源、時間精力集中在第一個環節,的確可以有效的規避心理問題的出現。我們知道心理問題的產生與環境有著很大的聯系,如果在前期我們以健康、積極、正面的思想去引導人們的生活,使得社區范圍內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將有利于規避心理問題的產生,將其抹殺在萌芽狀態。
2.能夠保證人與社會之間形成和諧發展的趨勢在社區心理學體系下,人要求實現更大的發展,這需要健康的外在環境,也就是需要社會給予其發展創造一定的基礎條件;社會要想形成健康發展的局面,這就需要個人在社會環境中積極主動的去維護,去創造。兩者之間形成合力,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在此社區心理學倡導生態學觀點,充分尊重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積極調整自身,以適應社會,社會積極創造條件,以滿足個人。由此形成和諧發展的局面,有利于實現共贏的局面。
3.能夠合理的處理好社會環境中弱勢群體問題由于社區心理學關注于每一個人,每一個團體,認為其具備權利去表現出個性化。基于這樣的理論基礎,社區心理學勢必會將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視為其主要的研究對象,在展開相關的預防和治療工作的時候,這樣的弱勢群體將會得以關注,在經過一系列的活動和措施之后,其必然使得弱勢群體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由此活動帶來一些積極的效果,也就是引起社會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注,進而從制度、資金上去解決弱勢群體問題。
4.能夠提高社會環境中個人的綜合能力社區心理學認為,在社區心理學的體系中,個人的能力會得以更好的提高,因為社會環境的轉變,給予其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在這樣的基礎上,只要個人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掌握機遇,發展自我技能,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將會在社會環境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充分的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對于中國來講,社區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和實踐主要出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對于我國的社區心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審視。
1.從社區青少年心理發展視角出發,健全社區青少年心理理論體系在社區環境中,青少年是一群比較特殊的群體。對于他們來說,社區環境是其認知形成、感情寄托、行為發展的地方。在這方面,國外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中國在此環節還處于初階階段。但是總體來說,我們在青少年特點的基礎上,以社區心理學的視角去研究其心理健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首先在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上。對于社區青少年來說,其年紀都集中在14-25之間,其活動的區域限制在學校、社區、家里,普遍缺乏家長的監管,因此常常處于游離于學校和家庭,在社會環境中成長。在社區環境方面,學校教育難以管制,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社區環境危機四伏,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形成心理問題。其一,在社會方面,徐靜平等人以調查研究的方式,對于一定年紀的社區青少年進行了全面的了解,結果顯示社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水平,尤其在敵意因子中呈現出不穩定的特點,情況嚴重于現階段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在此情況下,提出要以社會支持的觀點去審視其問題的產生,希望社會對于其展開系列的救助措施,以避免心理問題不算惡化。其二,在家庭因素方面,郭云霞同樣以調查的方式對于社區青少年的心理狀態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認為家庭關系和家教方式嚴重影響到社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這是家庭軟環境作用的結果。希望以人格的力量去感染社區青少年,避免其問題的惡化。在于社區青少年犯罪方面,主張展開社區預防和矯正措施。我們知道,社區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往往是家庭、學校、社會三種環境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區漸漸成為青少年活動的主要場所,在保護青少年避免其走入歧途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我們從犯罪心理學的視角去審視青少年的犯罪現象,其中心理問題往往成為其犯罪的主要原因。依據吉朝瓏等人(2005)的文章,其提出社區應該積極發揮其在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作用,要在尊重青少年心理特點的基礎上,以各類社區心理學的理論去指導問題少年及時糾正行為誤區,合理調整其情形,形成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也有相關學者關注于國家權威部門的作用,如徐素娣等人在對于上海某社區服役青少年進行調查來看,一般有著心理問題的青少年其犯罪的幾率比較大;其在服役過程中,不僅僅要面對外在環境的質疑和唾棄,還要處理自身心理問題。由此,其呼吁社會對于這類群體要予以重視,倡導以心理輔導的方式去化解其內心的困惑,促進其社會矯正的進程。
2.從社區老年人心理發展視角出發,健全社區老年人心理理論體系對于社區老年人心理發展來說,我國學者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實踐,主要涉及到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支持的力度,集體效能,以及心理方面的干預措施等。以下我們從微觀的角度去審視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其一,社區老年的生活質量影響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對于這方面,張衛東(2002)基于Lawton理論框架,以上海地區某社區的老年人為例,對于其生活質量與心理狀態之間的關系展開了研究。在結構建模的研究方式下,關注于老年人生活質量、生活環境與心理健康水平。結果發現,生活質量、生活環境都會對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產生影響;由此可見,社區生活環境對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對于生活質量方面,戴靜以三組試驗為基礎,對于老年人的抑郁情況進行了評定試驗,得出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其認定焦慮情緒和認知功能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王芳、廖曉春、王慶華等人認為由于抑郁情況的惡化,會使得老人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其二,社區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影響著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對于社會支持方面來講,王永麗等人主要從城市社區老年人抑郁癥狀的因素中發現,良好的社會支持對于老年的心理健康來說,有著積極方面的作用,有利于緩解老人的抑郁癥狀。對此張明園在調查的基礎上,以社會理論看待老人的心理問題,認為社會支持不足,會使得老人的心理問題不斷惡化。賈曉清等人對于干部門診的老年患者進行了調查,倡導以提高退休干部的社會支持水平,以緩解其抑郁狀況。王興華等人以測量的視角去看待問題,證明了社會支持與老人抑郁呈現出負相關的關系,社會支持與家庭支持將有利于緩解不健康情緒,使得易感抑郁人群處于健康的狀態。其三,社區老年人的集體效能影響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對于國內來說,在集體效能與心理健康上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完善。但是依據相關方面的研究發現,集體效能可以預測心理健康水平,對此艾娟等人在2005年就以集體效能的角度去審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得出了其預測的結果。可惜的是,對于老年人這樣的群體來說,其集體效能與心理健康之間還處于待開發階段,但是從一般性與特殊性之間的關系來看,以提高老年人集體效能的方式去探索心理問題,想必可能成為全新的解決老年心理問題的方式。其四,心理干預對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結合目前我國開展的各項心理干預措施,對于老年人群體來說,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其一,家庭探訪;其二,康復鍛煉;其三,心理知識講座;其四,心理影視觀看;其五,心理咨詢,其六,心理護理。對于干預效果來說,鐘深秀、于琪等人都以效果的發揮為研究目的,對于其效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心理干預措施能夠使得老人的心理狀態呈現出良好的狀態。其一方面有利于社區老年人心理障礙的調整,另外一方面還使得老年人的心理調節能力增強。總而言之,心理干預在社區老年人心理問題的解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五,老人幸福感影響著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幸福感的視角去審視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我國來說,始于上世紀初,起步比較晚,但是在相關方面的研究還是有一定成績的。對于幸福感來說,我國的老年人主要考慮的有文化水平、職業、人際交往、經濟來源、健康狀態等等。關維俊等人以唐山市的社區老年人為數據源,調查發現幸福感與健康與否有著很大的聯系。對于文化高的老年人,其知道以何種方式去調節身心,使得其處于健康的水平;對于經濟收入好的老年人,其能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對于人際關系良好的老年人,其感覺到外界的關懷;李志雄等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娛樂活動、生活能力、身體感知對于幸福感有著一定的影響。3.從社區特殊女性心理發展視角出發,健全社區特殊女性心理理論體系這里的特殊女性,主要指的是更年期女性和離婚女性。首先,更年期女性,對于此類社區人群的關注比較晚。李英坤等人以調查的方式進行了研究,發現更年期階段的女性,其在心理水平上呈現出很多的問題,比如對于疾病的恐懼,遇到事情焦躁,容易沖動,敵對情緒明顯等等。對于這樣的情況,相關的學者趙衛青等倡導以社會干預的措施去化解其心理障礙,爭取有效的解決其心理問題。其二,對于離婚女性來說,其經歷了離異,家庭破碎,其對于舊的生活有著憤恨的心理,對于新的生活有著懷疑的心理,再加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很容易使得其心理出現問題。對此,俞文敏對于離異女性展開了系列的調查,發現離異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常常出現負面的心理狀態。其也倡導以社會干預的手段去加以引導,以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發展。
四、中國社區心理學專業教育與培養模式
綜上所述,我國社區心理學專業教育與培養要在尊重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不斷去探索自身發展的模式,爭取做到科學、有效、精準、健康。詳細來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注重引進,主要是指對于西方國家先進的社區心理學理論和實踐要不斷的學習、總結、歸納,不斷夯實我們的社區心理學的理論基礎,為我國社區心理學實踐提供更多的依據。其二,重視本土化,無論是引進經驗,還是開展實踐,其首要做好的是對于本社區實際情況的了解,由此制定的預防措施、治療方案,才是最符合實際的。其三,關注弱勢群體,因為弱勢群體在社會體系中,其地位決定了其話語權不多,需要我們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去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以采取合理的措施去解決社區中弱勢群體的心理問題。其四,強化預防,在社區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中,預防一直是處于主要地位的,這就要求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充分做好社區的心理預防工作,將心理問題扼殺在萌芽的狀態下。其五,注重制度化,對于社區心理問題的出現,要以適度化的體系建設來審視,對于誰來管理,誰來維護,誰來負責的問題,要形成統一的認識,并將其納入制度體系,營造良好的制度管理環境,使得社區心理工作長期有效的開展下去。其六,講究合力,我們知道社區心理問題的出現,是由于各方面教育工作的缺失,學校方面、社會方面、家庭方面應該高度重視社區心理問題,群里群策,以形成合力,為社區心理健康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其七,注重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全社區動員,積極學習社區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于心理問題的形成、預防、治療都要有清晰的認識,以便指導自我舒緩情緒,緩解心理問題的時候發揮作用。
五、結束語
眾所周知,由于種種條件的制約,使得我國社區心理學理論的發展顯得滯后。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的是我國社區心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工作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績,無論是對于社區青少年問題,還是對于社區老年人問題,或者是社區特殊女性問題,我們都有了很多的理論基礎。我們相信在此基礎上,將使得我國的社區工作越來越和諧,越來越健康,由此實現我國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雙文明建設。但是我們也應該保持這樣的探索精神,爭取在理論創新上做到更多的突破,以指導我們的社區心理工作。
作者:康晶單位: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