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小學科學概念形成的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指導學生觀察,構建科學概念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中有一塊是關于生物的。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的,也就是說有一定的認識。然而這種認識大多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這是因為小學生對生物體沒有一個全面關注和了解過程而造成的。對于這種情況我們說可以把生物體引入課堂或讓學生自己親自飼養,為學生創造一個近距離接觸生物體的機會,從而達到形成正確科學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單元的時候,從學生的已有前概念出發,他們對一些植物是有一定認識的,這包括認識一些不同種類的植物,對植物各部分也有一定的了解,對其生長所需要的條件等方面。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了校園的樹木,從這個活動中我了解到學生已有的對植物概念,很明顯是片面的,瑣碎的。因此,我從校園里拔了些狗尾草,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同桌共同觀察,并對觀察方法進行了一定的指導。果然,學生不但畫出了比較完整的狗尾草圖,而且發現了許多特點。在交流中,說出了狗尾草的根、莖、葉、果實、種子,以及各部分的特點。教水生植物時,我為孩子們帶來了水葫蘆,指導他們從植物的各部分去觀察。通過對植株整體的觀察,學生在腦海中會逐漸形成對植物的一個本質上的認識,達到形成正確科學概念的目的。
二、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感受,構建科學概念
農村的學生由于生活條件的限制,大多數從小就能幫助父母做家務,甚至參與田間勞作,給他們提供了城市學生無法體驗的豐富生活經驗,這無疑非常有利于他們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在教學中讓學生的經驗再現、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為學生今后重視生活經驗的獲得和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學習“杠桿”時,班里絕大部分學生家里都有鋤頭、鐵锨、撬棒等農業生產工具,我就請學生在課堂上給大家講鋤頭、鐵锨、撬棒等農業生產工具的使用方法,找出支點、動力、阻力,并畫出動力臂、阻力臂,判斷它們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三、利用農村鄉土資源進行教學,構建科學概念
比如教學橋的結構和房屋結構時,離我學校近的建筑有洲嶺廊橋———毓文橋、三條橋,還有周彎底古民居,我把全班學生組織到毓文橋,周彎底古民居上課。課前學生帶著問題向長輩了解,比如廊橋的來歷?廊橋建造年代?到廊橋邊讓學生觀察廊橋結構?古民居結構?然后同學回到教室討論,最后我總結。比如廊橋來歷,同學就知道歷史上的泰順,村落分散,山高路遠,交通偏僻,森林資源豐富,山溝之間行人無法通行,按照泰順先祖們的“交通規劃”那么只好利用當地資源,在兩山之間架起木結構廊橋便于通行。而橋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蝕,而且起到風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
廊橋結構,使學生認識到廊橋在中國橋梁發展史上的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使學生認識家鄉,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從而更好地保護家鄉!古民居的結構,使學生了解到三角形的結構最穩定。比如教水時,我有目的組織學生到洲嶺溪上游和下游觀察,觀察上游和下游的水質,河里的生物種類等,然后學生進行比較,很明顯得出結論,下游的水質比上游的水質差,原因是有生活污水污染,這樣的科學課學生既能上得,生動活潑,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有助于科學概念的建立,又能受到愛家鄉、保護環境的教育。
四、讓學生應用科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深化科學概念
設置具體的問題情境,運用已形成的科學概念解決問題,是學習科學概念的目的,也是檢驗學生對科學概念掌握的情況,更是加深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深化科學概念的重要環節。因為,只有通過運用,才能暴露學生對科學概念理解上的缺陷,以便進一步地深化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
如在《空氣占據空間》這節課上,學生經過親身的探究已經抽象出了空氣性質概念。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當給沒氣籃球打氣時有什么現象?當不斷的打氣時又有什么現象?同學們很快回答:空氣占據空間,氣體易壓縮。比如《熱脹冷縮》一課,學生建立受熱體積會膨脹,受冷會收縮的概念時,就知道熱天自行車輪胎氣不能打的太多。在比如他們學習了植物生長需要有水分、空氣、陽光、土壤(肥料)和溫度之后,我讓每個學生在自家菜園里都種上蔬菜,然后觀察進一步證實了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學生在家里自己親手動手養一養,種一種,這樣更利于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學以自用,鞏固了已形成的科學概念,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用形成的科學概念辨證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問題,充分地利用學生的前概念,多讓學生從實踐中去比較,去發現,從而更科學、更輕松地引導學生建立準確的科學概念是我們不斷要去攻克的難題。
作者:吳用安單位:浙江省泰順縣羅陽鎮洲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