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有效性教學小學科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從教師方面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1.1優化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有指導作用,教學圍繞著教學目標的實現展開,所以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向標。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顧三維目標的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不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樂趣,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日后的學習。所以在教學目標設定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考慮到三維目標的各個部分,使學生全面發展。例如《物質的變化》這一課,在設立目標時應該包括知道物質變化分為兩類,一是在變化的過程中產生新的物質,第二類是僅形態發生變化,物質本身沒有變化;能夠對兩種變化進行判斷;通過進一步的探究,讓學生知道物質的世界是不斷變化的。這樣層層遞進的教學目標既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又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科素養,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
1.2統籌整理教材的資源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書本,通常是通過認真研究教材再進行施教。隨著新課改在各地的實施,教材只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它成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但對于學生的培養不僅如此,教師應立足于學科價值觀,應更關心學生學習的需求,而不是局限在教學任務的完成中。教師對于教材的結構體系要認真研讀,找到其中的難點及重點,設計好的教學順序,對教材進行加工,將教材內外的教學資源整合到一起,以便學生的理解。例如在五年級的科學教材中有一部分是介紹運動和力,在教材第一課《我們的小纜車》,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墊圈拉動小纜車運動,墊圈數量不同小纜車的速度也不同,但是要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學生肯定很難回答正確,他們只知道和力有關,但是對于力的大小很難有準確的定義,只有在學了這一單元后邊《力的測量》這一節對力的大小有了明確概念后在回答時候才能更準確,并且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所以在講授力的測量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首先測在第一課使用的墊圈的力,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的理解,還可以帶領學生復習到第一課的內容。教師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知識結構,掌握教材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一些講學環節提前或推后,對教材內容進行整理,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學習,從而根據教材培養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
1.3認真挖掘教學需要的資料小學科學教學活動多為探究型,有些材料實驗室不一定有,所以教師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發掘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材料,幫助學生認識更深刻,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講《巖石和礦物》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提前讓學生收集一些石頭,教師在課下也多收集一些不同的巖石,讓學生通過對比巖石之間的不同充分了解巖石,有利于之后研究巖石的組成。在《新的生命》這一單元中,會講到各種各樣的花、種子、果實,教師可以收集多種常見的花及其果實讓學生去發現其中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學生親自對果實進行切、剝,就會發現果實的共同特征都有果皮和種子。學生通過親自接觸教學中涉及到的材料,將會對學習的內容掌握起來更得心應手,也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從學生方面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2.1讓學生對科學課產生興趣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對于感興趣的事物學習能力比較強。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注重提高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首先,科學教師應該在講解的過程中增加趣味性,準確捕捉教材中可能出現的趣味點,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學生對未知的知識產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的學習,這樣也可以明顯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其次,科學教師應該重視導言課,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另外,教師在講解之前還應該準備一些有趣的小實驗,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課程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講解《沉與浮》這節課時,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明白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在講解之前準備好清水、水盆、橡皮泥及馬鈴薯等,在講解橡皮泥的沉浮時讓學生可以切身地觀察到橡皮泥在水中的實際情況,然后用橡皮泥做一艘小船,使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橡皮泥在不同形態下的沉浮區別。同樣,在講解馬鈴薯時,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親自使用馬鈴薯進行實驗,教師可引導學生對馬鈴薯沉浮狀態進行探索。通過運用這種實驗的方式進行科學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知識,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使學生可以進一步對科學課程產生興趣,從而便于以后的教學。除此之外,小學生往往具有強烈的英雄崇拜主義思想,科學教師可以合理的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將教材中的知識與科學的歷史相結合,對學生詳細介紹在此方面有很大成就的科學家,給學生在學習中樹立一個榜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個督促作用。
2.2建立真實的教學情境建立真實的教學情境是提高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重要途徑。作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資源,生活情景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中的學習內容。教師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要在學生中樹立一種“教材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觀念,利用現有的教材建立真實的教學情境。通過建立教學情境可以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科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而且,通過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直接接觸到所學習的內容,對學生的認識和理解都有著極大的幫助。如《生物的多樣性》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每人列舉一種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生物,但每個同學說的都不能重復,然后讓同學們各自扮演自己說的生物,模仿生物的動作聲音,把“植物”和“動物”分為兩組,再把有關系的生物進行更詳細的分組,如貓和狗都屬于哺乳動物,而大雁和麻雀則屬于鳥類。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應讓學生明白自己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通過建立教學情境,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到生物的多樣性,從而學習到本節課應掌握的知識。
2.3小學科學教師的指導作用隨著新課標的實行,對于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要求越來越高。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主動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增強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然而單純的自主學習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因為小學生對于科學課程沒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缺乏教師的講解和指導,學生很難收獲重要的知識。這時候就應該體現出教師的指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為學生提高科學有效地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思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監督指正,避免學生產生知識誤區。另外,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反饋,并通過學生反饋的內容制定相應的教學方針,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除了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維指導外,教師對于表現好的學生應該給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良性競爭,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3小結
小學科學課程在小學教學中至關重要,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個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從學生的成長出發,立足于學生的成長,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己任,為培養祖國的下一代作貢獻。
作者:王旭單位:浙江省溫州樂清市柳市鎮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