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式學習小學科學論文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一、操作案例及說明
1.收集證據,驗證假設本環節以小組合作實驗為主。為了保證探究活動順利、有效地完成,首先必須根據假設設計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方案應根據不同的年級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方式:三、四年級要按照活動單和課本的提示設計簡單的觀察實驗過程,了解基本的實驗方法;五、六年級應指導學生根據假設控制實驗的變量,設計完整的實驗流程。要通過班級交流展示活動,將實驗設計方案進行交流,為其他小組提供示范,交流互補,掃清后繼探究活動中可能出現的障礙。實驗是科學探究活動中獲取證據的重要環節,實驗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科學概念的建構。在實驗的過程中必須要求學生學會有序觀察,并做出翔實的記錄,這是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科學品德的良好契機。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假設進行觀察,為驗證假設、建構概念做好鋪墊。在此過程中,應讓學生形成一個意識,那就是實驗獲取的證據能否驗證假設。如能驗證,說明假設合理,如果不能應從三個方面分析原因:假設是否合理;實驗的設計是否科學;實驗的結果是否真實。師:請各組確定本組準備驗證的假設,然后根據假設制訂實驗計劃。師投影實驗設計提示:分組討論,制訂并交流實驗計劃。
2.交流展示,建構概念在學生搜集大量證據的基礎上,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展示獲取的證據、自己建構概念的思維過程。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假設與實驗證據聯系起來,通過分析比較找到內在的聯系,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而建構科學的概念。同學之間質疑互補,概念得以不斷地完善和深化,同時發現新的探究問題,引領科學探究活動逐步深入。學生收好實驗器材,整理實驗記錄準備交流。師:哪個組的同學來說說你們在實驗中觀察到了什么?A組同學:我們把套了氣球皮的錐形瓶放到熱水中,發現氣球鼓了起來;放到常溫水中,氣球癟了下去;放到冰水中,氣球癟得更厲害了。氣球鼓起來說明氣球里空氣的體積膨脹了,這是受熱的結果;氣球癟下去說明氣球里空氣的體積縮小了,這是受冷的結果。實驗說明空氣是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的。
二、注意事項
1.建構科學概念要以合作探究為主要的活動方式合作是科學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方式,是學生提升能力、完善認知、獲取經驗、升華情感的主要途徑。在建構科學概念的學習過程中,小組合作四人一組,有利于學生的分工合作,提高活動效率。四人小組合作避免了6人小組人多口雜、相互干擾的毛病,較好地解決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問題。學生通過小組中的合作探究,在較少的時間內能夠做到各抒己見,信息及時傳遞和反饋,尤其是經過同學之間的思維碰撞,將探究獲得的發現經過總結提煉形成科學概念,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之上進行實驗操作,各人分工不同,實驗操作有序進行,保證了實驗現象的觀察和記錄準確無誤,形成積極合作的科學學習情感。本課是圍繞物體的“熱脹冷縮”這一科學概念而展開的探究性活動,學生對空氣是否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有著很濃厚的探究興趣,但是為什么要將收集的空氣密封和如何將空氣的熱脹冷縮顯性化是探究過程中的難點。通過學生的討論合作,成功解決了這兩個疑難問題,為實驗的成功開展奠定了基礎。
2.科學探究式學習要以構建科學概念為目標必須強調科學概念的構建是科學探究式學習不可缺少的目標之一。概念的構建過程就是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認知過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應該包括從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收集證據、驗證假設直到做出科學的解釋(結論)。可以說,沒有形成科學概念,就不是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當然,小學生學到的科學知識主要是處于前概念水平階段,必須有相關的經驗和初始概念作為基礎,學生才能做出構建新概念的假設,探究式學習才能起步。全班展示是學生最終完善科學概念的重要環節,當學生將小組合作探究的成果進行展示,通過用實驗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在相互補充和質疑中自我完善、修正假設和猜想等一系列活動,才能成功建構出全新的科學概念。可以說,學生探究新知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創新的過程。本節課在進行展示交流的過程中,一個學生說:“我們把套了氣球皮的錐形瓶放到熱水中,發現氣球鼓了起來;放到常溫水中,氣球癟了下去;放到冰水中,氣球癟得更厲害了。”這僅僅是對實驗現象進行的描述,如果不將現象和假設結合起來深入思考,弄清現象產生的原因,清楚地辨別現象是否能驗證原先的假設,科學概念就不能夠有效建構。在教師進行了提示后,學生清楚地說出了現象說明的問題,從而完善認識,建構了科學概念,使得學生經歷了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3.科學探究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在以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堂中,學生表達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加,而相互之間的認真傾聽常常被忽視。傾聽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在科學學習中傾聽習慣的培養尤其重要:第一,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獲取有效信息的途徑;第二,只有靜心傾聽,才能產生補充和質疑,在不同思維的碰撞中建構完善的科學概念;第三,傾聽能夠減少無謂的重復,將節約的時間用于學生的實驗操作和交流中。在本節課中,正是因為教師在關鍵環節提醒學生注意傾聽,才使得探究活動順利深入進行。如在交流計劃的環節,教師說了這樣一句話:“哪個小組愿意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設計方案;請其余組的同學認真地聽,思考一下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正是教師的提醒,學生才能夠認真聽取別人的實驗方案,并與自己的進行對照、思考,找出合理的地方,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質疑,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形成科學的實驗方案,為后續實驗的成功開展奠定了基礎。
作者:夏敏軍單位: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
第二篇
影子變化活動的研究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性活動,從以上兩位執教教師的教學設計中不難看出,表面上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似乎非常重視學生探究活動的組織,但是這樣的探究式學習活動設計盡管也有探究的一系列步驟和外顯活動,然而學生知識自主建構的空間卻非常小,自主的思維活動也很有限。可見,兩位教師的設計仍然只注重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只抓住了探究式學習的形式與軀殼,而非探究式學習的實質與靈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實驗設計需要教師的指導,但不可以過分指導,要根據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學生學情、知識特點來決定指導的程度,要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臺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以學生的思維參與作為主線,看學生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會這么想,適時提供指導而不替代。誤區之三:實驗設計過度依賴教學預案,導致學生思維發展的閉合對教師來說,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只接受他們所期望的答案,只希望得到自己喜歡的回答。他們在教授新內容時會努力使自己更安全、更有信心一些,于是往往會把答案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圍之內,對于超出自己認為的恰當范圍之外的答案,會拒之門外。【案例】如何讓紙拱在保持跨度不變的情況下承受更大的壓力呢?
在教學《拱形的力量》時,教師首先出示一個紙拱,并在拱頂上放墊圈來測試拱形的承重力,同時讓學生觀察紙拱的變化。此時,學生會發現拱頂向下凹、拱足向兩邊張開、跨度變大等。教師借此提出一個新的研究問題:怎樣才能讓紙拱在保持跨度不變的情況下承受更大的壓力呢?教師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把想法畫在黑板上。第一位同學在兩個拱足的外側各畫一個螺母,第二位同學在左邊拱足的外側畫一個螺母,右邊拱足的外側并排畫了兩個螺母,教師表示滿意并繼續問:“還有誰要表達自己的想法?”當第三位同學走到黑板前并分別在兩個拱足的內外側各畫一個螺母時教師著急了,連忙追問:“當拱頂受力時,拱足向哪兒推?”“向外推。”學生答道。教師又接著問“:那我們應該在哪兒抵住拱足?”生:“外側。”師:“所以我們應該把里面畫的螺母去掉。”然后,順手將兩個拱足內側的螺母擦掉了。“如何讓拱形承受更多的墊圈?”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開放性問題鼓勵答案多樣性,然而正是因為教師對這種多樣性保持警惕才把一個原本是為了尋求學生更多想法的問題壓縮為一個限制性問題。
顯然教師這樣的互動對話,是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暗示,暗示螺母只能放在外側來抵住拱足,否則就是不對的。這樣便趨向于縮減學生的回答、趨向于結束所有更多的想法,并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他們認為的教師想要的東西。果不其然,第三位學生之后便沒有人再繼續表達想法了,而教師也順勢進入下一個環節:動手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在和學生交流時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聽取他們的想法,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想法、觀念、觀點,讓他們感到自己的想法是有價值的,是會受到尊重的,感到沒有顧慮地表達想法是安全的,不用擔心自己所說的是錯的。即便第三位同學的想法不合理,教師也不應該當場進行這種對與錯的強化,尤其是當我們想了解學生更多的想法的時候,這樣的做法顯然是背道而馳的。這里我們應該尊重學生錯誤的想法,給他們機會去嘗試自己的想法,在接下來的分組實驗中可以通過引導他們做一組對比實驗來發現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思考和檢驗選擇,形成他們的觀點。而停留在“引導”學生尋找“正確”答案這種低水平上的交流互動,只會限制學生更高級的心理過程的發展,使其思維閉合。
探究式實驗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做法受到了廣大小學科學教育者的支持和肯定,但由于沒有把“學生知識自主建構的權力”這一本質與核心問題凸顯出來,這種理論上、觀念上的不清晰、不明確,必然導致實踐中的種種誤區。我們對探究式實驗教學的研究應從基本行動過程、操作步驟、方法技能等實踐中的具體行為細節上升到對兒童內部學習心理機制上的研究,注重兒童思維的深度發展,使學科邏輯心理學化,這才是一個好的實驗教學設計的核心。
作者:朱阿娜單位:江蘇宿遷市實驗小學黃河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