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閱讀能力小學數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正確的方法使人終身受益。那么,怎樣才能切實有效地進行數學閱讀呢?
(一)創造機會,讓學生能讀
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閱讀。在教學中,教師應將數學閱讀訓練納入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凡是學生能夠讀得出的問題一定讓學生自己讀。教師應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有目的地觀察、比較、思考,并讓學生用清晰的語言有條理地閱讀。同時,教師應大力挖掘數學閱讀資源,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閱讀的機會,可利用早午讀時間,專門進行數學閱讀,讀數學概念、收集的數學故事、數學普及讀物、報刊、師生自辦數學閱讀材料集等,讓學生能真實地進行數學閱讀,形成閱讀數學的大環境。
(二)巧妙引導,讓學生會讀
1.抓關鍵字,以“辨”明讀。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常有“歷盡關山未解圍”的苦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卻顯得束手無策,究其原因,大多因為學生沒有把數學語言讀懂、讀透。在閱讀中,必須做到不添字,不丟字,不能憑感覺隨意讀,造成知識理解錯誤。對于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反復琢磨,細細品讀,體會含義。例如,在平行線的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讀邊用“圈一圈,點一點”等方式圈出關鍵詞。通過對“同一平面內、不相交、兩條”的關鍵詞的品讀和聯想,讓學生理解平行線是反映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不能孤立地講某一條直線就是平行線;再指出“在同一平面內”這個前提時,可以借助實物讓學生觀察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確含義則可以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推敲、變更和刪減,使學生產生更直觀、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勤思多想,以“疑”導讀。數學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指導閱讀時,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質疑,養成勤思好問的好習慣。例如,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讀完題后,學生知道了有余數的除法是怎樣產生的,以及什么是余數。如果只有閱讀沒有思考,學生只能從表面識記,只會模仿,在解決問題就不會靈活應用,不會創新。所以,閱讀時,多問幾個為什么:(1)為什么叫余數?(2)商是怎么來的?(3)為什么題中只能商這個數,其他數行嗎?(4)想一想,余數是怎么求出來的?這樣,不僅讓學生在結合具體分的過程中分析算理,理解了知識,同時也領悟了蘊含其中的閱讀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在讀題時也會抓住關鍵,多問個為什么,思維也隨之發展和培養。3.反復比較,以“辨”促讀。對于小學生而言,小學數學中的很多概念是存在著一定的分辨難度的。為了使得他們能夠更加清楚概念、規律間的差異與聯系,避免計算方法的濫用、誤用,需要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此,給學生提供閱讀材料,讓學生在閱讀中比較,在閱讀中甄別,找出聯系和區別,對易混的因素進行辨析分化,有效地克服思維定勢。例如,在學習分數解決問題時,學生常常會出現數量和分率混淆,如一根繩子剪去“xx米”和剪去“幾分之幾”的理解常常會出現偏差。對于這樣相似度較高,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可以結合相似點,設計“姊妹題”讓學生進行閱讀比較,強化體驗。如:(1)一根繩子長6米,剪掉1/6米,還剩多少米?(2)一根繩子長6米,剪掉1/6,還剩多少米?如此,比較閱讀,讓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去偽存真,深入理解。
二、結語
總之,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保持一個持之以恒的態度和行動,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進行一定的訓練,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使得他們會讀數學書,愿意讀數學書,讓他們在理解中感受到數學學習中的樂趣。
作者:王海燕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西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