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校園文化建設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以校園學習、生活為背景,由師生共創并共享的,體現育人氛圍、學校特色的一種文化體系。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能給師生以“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與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學生拓寬知識視野,養成良好習慣,提高人文素養,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張浦第二小學是建于2012年、2013年9月開始啟用的新學校。嶄新的校舍,全新的教師,一切都需“待興”,一切都需發展。作為一所新校,如何躋身于現代教育發展的進程之中,怎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成一所人民滿意的學校?我認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勢在必行。
一、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它是指校園中各種可見的、有形的、自然的文化特征,反映一定群體的精神風貌、審美情趣和價值趨向等。校園物質文化景觀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文化價值觀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學生生活在其中,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形成相應的文化價值觀念,拓展自身的生活視野。
1.制定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規劃。既要有長遠規劃,又要有近期目標。通過科學規劃,努力把學校辦成展示現代教育風貌的花園、學園和樂園。從校園建筑的分類造型、空間布局,到亭臺假山、噴池綠地的安排等,都要認真規劃,精心設計。讓鮮花四季不敗,綠色永駐校園,使學生的情操在賞心悅目的環境中受到陶冶。
2.重視校園物質文化氛圍的營造。根據教育目標和本校實際,制定具有特色文化的校風、學風和教風,并把它們置于校園醒目的地方,讓全校師生員工明確奮斗目標,逐步形成“校以育人為本,師以敬業為樂,生以成才為志”的良好風尚。在校園顯眼處,書寫國歌,懸掛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給學生以愛國主義教育之熏陶;在綠化空隙,豎立標牌,如“芳草青青,踏之何忍”“扔掉的是文明,撿起的是美德”等,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室走廊,懸掛中外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頭像及其名言、警句,時刻督促學生去思考,從這些“名人”身上吸取豐富的營養。
二、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是一所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和學風三個方面。
1.校風建設。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所學校的精神風貌。在體現形式上,校風主要表現在校訓、校歌、校徽上。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能使每一位校園人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展,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發展具有保護作用,能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2.教風建設。要抓好校風建設首先必須抓好教風建設,因為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而教師是人才的培養者,理應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只有樹立起實事求是、團結協作、高效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為人師表、嚴謹治學、開拓進取的教風,才能引導和促進學生勤奮進取、嚴謹求實、尊師重教優良學風的形成。
3.學風建設。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的學風會像校風、教風一樣,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還離不開制度文化的保障。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學校領導體制、學校組織機構和學校管理制度等。結合青少年成長的順序性、階段性和差異性的特點,制定制度要體現有序性、針對性和養成性的特征。
學校制度系統的規范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學生個體的強制約束作用,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對教師個體的強制規定作用,促進教師提高師德水準和教育教學水平,進而使教師樹立敬崗愛業、關愛學生、積極進取的良好品質;三是對師生群體價值取向具有強制同化作用,強化師生的求實和創新精神。制定制度要合情合理合法,這樣才能形成融洽的交往關系和良好的心理氛圍,并借此引導師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愛學習,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作者:許杏泉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張浦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