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定勢思維的誤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一線教師常常受定勢思維的束縛而陷入習慣養成教育的低效之困境。常見的定勢思維有法治思維、懲惡思維、負向思維等。剖析定勢思維產生的原因,有助于幫助德育工作者走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誤區。
關鍵詞:
所謂定勢思維,就是按照積累的思維經驗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復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序、模式。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定勢能幫助我們迅速解決問題;但在情景發生變化的時候,則常常會妨礙我們采取新的方法,從而陷入定勢思維的誤區。
一、法治思維
[案例呈現]鑒于學生亂丟果皮、果核以及紙張等日漸增多的情況,作為德育處主任,我采用了一貫以來的做法——先利用課間操時間指出問題嚴重性,接著對學生苦口婆心地講道理,最后嚴厲重申違紀的處罰辦法。第二天,亂丟垃圾的現象不見減少,于是召集班主任開會,重申要求。奇怪的是,亂丟垃圾的現象依然不見好轉。我想,必須抓幾個典型“以儆效尤”。于是一方面發動學生舉報亂丟垃圾者,一方面躲在暗處捉“垃圾蟲”。沒過幾天,幾個“倒霉蛋”被抓了現行。我于是在大會上對其點名批評,并進行了扣分處理,學校才很難得地迎來了幾天的干凈。
[原因剖析]案例中,針對學生亂丟果皮垃圾的現象,我首先采取了日常工作常見的“教育三部曲”進行引導:擺問題、講道理、講規矩并確定處罰辦法。在收不到應有效果的時候,采取了“殺一儆百”的方式,公開批評“反面典型”,以警告學生不可以這樣做。這種“如果不怎樣做,就要受到怎樣的懲罰”的思維模式,就是典型的法治思維。用法治思維來開展習慣養成教育,顯然不夠妥當,原因有四。首先,法治思維的核心在于“治”。我們知道,人生病了才需要“治病”,管理亂了才需要“治理”,所以法治思維頗有“亂了才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意味,日常教育中,如果要問教師希望培養孩子怎樣的行為習慣,他們未必能清晰地回答,更多地靠“亂了才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其次,“如果不怎樣做,就要受到怎樣的懲罰”的思維模式,只假設了壞習慣的出現并強調了壞習慣,這就為學生樹立了一個壞的典型而非好的榜樣。第三,法治思維是“哪些不能做”,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思維應該是“應該怎樣做,可以怎樣做”,兩者是相反的思維方式。第四,利用權威“震懾”是一種面向成人社會的治理手段,我們不能用這種方式去對待心智沒有成熟、正處于發展中的學生。須知,學校教育應重在引導而不是懲罰。
[對策重構]1.確立行為習慣培養目標。法治思維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十分普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線教師并不清楚,好習慣都有哪些。為此,需要幫助教育者心中樹立一個系統的、清晰的習慣培養目標。筆者認為,可以從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交往習慣、安全習慣四大方面來概括。心中有目標,育人才有方向。2.注重引導和教化。俗語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以前抓學生紀律可謂鐵一般嚴格,在門口值日時,對于凡沒有問好或者沒有佩戴紅領巾的,一律登記扣分。學生很畏懼我,效果似乎也不錯。但一個小女孩改變了我。那一天,一個小女孩沒有佩戴紅領巾,她很怕我扣分,于是鼓起勇氣向我求情,希望我能給她一次機會,我猶豫片刻,答應了她。果然,之后她再沒有她違紀。這讓我發現,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樣,既然不扣分也能達到目的,那么為什么一定要扣分?制定紀律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懲治違紀學生,而是為了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樣的事情能做,什么樣的事情不能做,在怎樣的場合該做些什么。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某一天學校在訓練隊列,我發現一年級隊伍中有一名學生歪歪扭扭,正準備警告時,班主任匆匆跑過來,告訴我這個孩子出生時腦水腫,所以肢體動作不協調。當時,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我們常常習慣性地把一些做得不好的孩子歸結為“不認真”“不努力”,有時候真的不是這樣的。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引導學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拿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學生,要求學生做“完人”。
二、懲惡思維
[案例呈現]上述案例中,盡管我使用了各種震懾手法,但都好景不長。這逼著我改變策略。我想到了媒體常用的曝光手法,于是嘗試在暗處放了一臺攝像機,然后把一個紙團扔到地上,自己躲在暗處觀察,準備把對紙團視而不見的情況予以曝光,以此警醒大家愛惜環境。但打破計劃的事情發生了,紙團竟然很快就被一名學生彎腰撿起來丟進垃圾桶了!我把這個彎腰撿起垃圾的視頻剪輯出來在全校播放,并號召大家向這位同學學習。此后,彎腰撿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多,亂丟垃圾的情況也大為好轉。
[原因剖析]案例中,把“不良行為”歸結為“道德問題”思維模式,不妨可歸結為“懲惡思維”。這種思維下,極容易導致教師錯誤歸因,總去鉆“道德問題”的牛角尖,而忽略了研究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規律。固然,不良行為不排除道德不良的原因,但也可能是不良習慣造成,還可能是心理障礙所致,不能統統認為是道德問題。事實上,經媒體曝光的不良現象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多了。幾年前富士康的十四連跳事件,還有校園暴力襲擊事件都是最好的說明。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曝光不良現象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消除壞行為,反而會強化了壞的行為,樹立了壞的典型。
[對策重構]1.正確認識學生的“錯”。學校就是允許學生犯錯的地方,學生正是在錯誤中學習與成長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學生犯錯很正常,正因為他們會犯錯,教師才有了存在的價值。2.少“懲惡”,多“揚善”。案例中,我順勢把“曝光不良現象”的計劃改為“嘉獎良好行為”的做法,收到了意外的效果。這充分說明,嘉獎和肯定容更易鼓勵學生模仿和學習,好的行為會在嘉獎和肯定中不斷強化。所以說,“揚善”要比“懲惡”有效得多。
三、負向思維
[案例呈現]同樣是上述治理亂丟垃圾案例,我對整個糾風行動進行了反思:為什么前期花了大量精力和時間都效果甚微,而一個嘉獎視頻卻讓事情逆轉?我得出的結論是:我一直告知學生“不要亂丟垃圾”,那么怎樣才是亂丟?垃圾該怎樣丟?我可一直沒有說清楚;但嘉獎視頻播出后,學生知道了“有垃圾就要撿起來”,這個要求就清晰多了。類似“不要做危險游戲”“不穿奇裝異服”等等的表述其實都是很模糊、籠統的,我們以為說清楚了,可是學生不太清楚。于是在往后的習慣培養中,我很少用“不要”“禁止”之類的表述,而是正面教學生該怎樣做。有一次,針對餐盤亂放的問題,我抓拍了兩組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圖片,用正反對比的方式告訴學生什么叫“整齊”,什么叫“亂”。第二天亂擺現象就有了好轉。
[原因剖析]“我們應該怎樣做”是一種正向思維,而“不能怎樣,禁止怎樣”是負向思維。可以發現,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上,負向思維幾成一邊倒之勢。從心理學角度而言,習慣是刺激與反應的穩固聯結,要養成某種習慣,關鍵是建立刺激與個體反應的聯結。刺激,其實是一種符號,具體的物件是一種形象符號,語言則是一種抽象符號。案例中,我一開始要培養的習慣是“不要亂丟垃圾”,結果收效甚微;但后來播放了某學生彎腰撿起垃圾的視頻后,亂丟垃圾的情況大為好轉。這至少可以說明:其一,“不要亂扔垃圾”的刺激指令是一種抽象符號,相對于“見到垃圾就要撿起”的形象物件而言其效果要差;其二,運用正向思維培養習慣要比運用負向思維的效果要好,因為正向思維是“進行什么刺激就有怎樣的反應”,而“負向思維”則是“進行什么刺激就不要怎么樣”。負向思維的弊端是對學生的行為要求較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如在“不要亂丟垃圾”的表述里面,對學生的要求是“不要亂丟”,那么,怎樣才叫亂丟?不能亂丟,垃圾要怎樣丟?培養學生“不要亂丟垃圾”,我們就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垃圾放到垃圾桶”的聯結,而不要說“不要亂丟”的虛化的話。
[對策重構]如何走出負面思維的困境?筆者試用另一個案例來說明。為了加強學生主動打招呼的習慣,在開學典禮上,我鄭重向全體師生說:“為了讓學校煥發講禮貌的新風尚,我承諾會從自己做起,主動向每一名生打招呼,希望各位同學能和我一樣。”隨后的班主任會議,我也請求班主任們配合抓好禮貌教育。在接下來的兩周,每天早上我都堅持早到學校,和值日老師一起在門口向進校園的學生和家長問好。
一開始學生和家長都不太適應,總是在我問好后才靦腆地向我問好。于是白天,我故意在下課時間到校園走走,一看見學生就微笑問好,漸漸地學生看見我會搶先問好了。放學后,也會站在門口主動說再見。有同事沒有回應,我就叫停他們,再次向他們問好,直到聽到回應,我才滿意地一笑。僅僅兩個星期的時間,學生乃至家長主動打招呼的行為有了明顯的進步。在第二周的例會上,我具體描述了幾位特別講禮貌的孩子的表現和我當時的感受,并且熱情贊揚了絕大多數同學的進步。之后,我站在門口和打招呼的次數逐漸減少,而學生的習慣漸漸養成。
案例中,我運用了“四個正”的要訣來訓練學生習慣:
1.正向描述。使用“我會主動向每一名生打招呼,希望各位同學能和我一樣”的方式描述習慣養成的要求,清晰明了,容易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效果要比較好。
2.正面榜樣。以自己的行動與承諾作為示范,為全校學生主動打招呼樹立了正面的榜樣;其后,在周會上的總結,也以表揚好現象和突出同學為引導。結果效果要遠比批評反面典型好得多。
3.正向強化。案例中,我采取了正向強化的方式:一是大會上語言表揚,一是看見每一個學生都主動打招呼。當看見沒有問好的學生,我一改以往批評的方式,向他們再次問好,以強化他們問好的習慣。
4.正面評價。通過正面評價,學生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可以得到嘉獎的,這種評價引導會指引他們做得更好。定勢思維猶如一個迷魂陣,困住了不少一線教師,只有走出誤區,才能認清行為習慣養成的本質和規律,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才更有效。
作者:黎康華 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盛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