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習慣領域下的創新性養成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習慣領域理論從本質上揭示了習慣形成的機理,并對如何改變習慣提供了理論依據。主體的習慣領域對于養成教育的實施有著正負雙重影響。結合養成教育現今之習慣領域表征,創新性養成教育的實施,應立足生活,擴展習慣領域;樹立榜樣,效仿習慣領域;體悟實踐,刺激大腦回路;形成信念,邁向理想習慣領域。
關鍵詞:
習慣領域;養成教育;行為習慣;創新
一、習慣領域理論概述
美國學者游伯龍(po-Lung.yu)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習慣領域(HabitualDomains)理論認為,每個人大腦所編碼儲存的概念、方法、思想、技巧、經驗以及各種信息等,經過相當時間后,如果沒有重大事件的刺激,這個編碼和存儲的總體,將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穩定狀態一旦形成,主體對所有信息的反應,包括認識、判斷、理解、做法等,就有了一種習慣性,也就是說有了比較固定的行為模式。這種習慣性的看法、做法和行為,就是習慣領域(HabitualDomains,簡稱HD)的具體表現。[1]該定義的內涵,其一是指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的潛在能力,其二是指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的習慣性——實際表現[2]。也就是說,習慣領域隨主體的行為學習過程而形成,主體在過程中趨于穩定狀態,并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當出現新事物時,主體會習慣于用過去的經驗和思維方式來解釋新的信息和事物。習慣領域一旦穩定,就很難將其擴展——除非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可見,存在于大腦的習慣領域對主體的發展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由于對事物具有一定認知,并積累了相關經驗,就大大提高了主體在處理類似問題時的效率;但另一方面,這種習慣領域將人的思維限于固定的框架內,使其對外界變化的感知程度減弱,從而不利于新知識、新事物的接受,更不利于主體自身的思維創新。
二、主體習慣領域對習慣養成的正負效應
習慣對人一生的影響極大,對于人格塑造以及思維方式的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此后,習慣養成教育一說便廣為盛行,更有甚者認為,養成教育就是一種習慣教育,強調習慣養成是潛藏在教育背后的真實目的。但靜下來深思,習慣真有那么重要嗎?教育真的需要習慣嗎?從習慣領域的正面效應來看,其理論揭示了習慣形成的機理:主體對某一問題的習慣領域越大,隨之大腦中編碼的信息范圍就越廣,數量就越多,就越有系統性,信息間的沖突性就越少,與環境和目標的要求就越匹配,主體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看問題也更全面、更正確,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換言之,習慣是主體在長期生活中通過后天習得而自動化了的行為,穩定的反應和知識結構意味著個體具有較強的能力,可以從容應對各種事務,這既能大大提高效率,也有利于加速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好的習慣如烏申斯基所言,“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3]。但從負面效應來看,習慣領域的穩定結構阻礙了新信息的進入和接收,導致個體容易產生守舊思想,不能與時俱進。因為一旦學生固守某種特定的習慣思維或價值取向,就會以經驗中熟悉的標準去判斷是否接受新事物,從而成為其發展的阻礙。須指出的是,雖說習慣領域在過程中逐漸趨于穩定,具有固定性,但它又兼具可變性。當有重大刺激(壓力)出現時,主體會相應作出變化,擴展其習慣領域。在當代文化多元社會中,變化與刺激應接不暇,如此,個體已存在的穩定結構就會持續變化,進而促進主體發展[4]。因此,我們要應對的問題并不是是否需要習慣,而是如何去面對它、運用它。“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養成教育需要習慣,但更需要改變習慣。而創新是走出習慣領域束縛的關鍵一步,讓創新成為一種養成性習慣,學校教育責無旁貸。
三、當前我國養成教育的現狀分析
就學生個體而言,創新性養成意味著不斷擴展其原有的習慣領域,最終邁向理想的習慣領域;而就養成教育整體來說,創新本身就是一個養成過程,只有走出現存的慣域限制,打破傳統觀念束縛,才能實現全方位的創新。現今中小學施行的養成教育,卻并未真正理解養成教育的內涵,口里喊著“新口號”,走的卻是“老路子”。其表征如下:第一,重智輕德。我國當前開展的養成教育實質上是一種應試教育。在傳統知識觀的支配下,基礎教育圍著高考指揮棒轉,分數成為了唯一的評價標準,學生德性的培養以及品格的養成在有意無意中被忽略了。第二,知行分離。在當前學校盛行兩種傳統養成觀[5],其一是知識性養成觀,強調從“規范”到“規范”,教育被限制在認知范圍內,德性塑造僅僅停留在道德知識宣講和倫理談話上,導致學生成了“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其二是行為性養成觀,導致教育為“行為”而“行為”,忽視了道德認同、道德情感及意志的強化。第三,重教輕導。“我講你聽”“我說你服”“我說你做”的灌輸式德育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在中小學養成教育實施中,學校管理者多集中精力于行為規范和校規校紀的教育,層層分解,通過校、年級、班級責任到人,一管到底,從“讀德”—“解德”—“考德”,將行為規范強植入學生腦中。由于脫離生活,漠視引導,其結果必然是,養成教育“看上去很美”,雖熱火朝天,效果卻總不盡人意。
四、創新性養成教育的實踐建構
養成教育只有揚棄傳統道德價值取向,從內容到方法,從觀念到具體實施都予以革新,才能煥發其生機和活力。創新性的養成,應讓學生從生活、模仿、實踐中擴展習慣領域,形成持久的道德信念,促成其品德、人格的養成與健全。
(一)立足生活,擴展習慣領域脫離生活,一味追求德育形式,將現實理想化,是當今養成教育的一大弊病。生活是一個總體,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常生活與制度化生活的統一。而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又是一種具有自在性的生活,與制度化生活相比,它更富自主性、習慣性和情感性。[6]立足生活,擴展學生的習慣領域,有著三層意涵:其一是生活中充斥著變化,這些變化能刺激學生先前習慣領域的穩定狀態,促使其不斷擴展。其二,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告訴我們,生活中不只有“英雄”“榜樣”等真善美,也確實存在著“假惡丑”,學生的習慣領域中不能只有“被神圣化”的道德事件與價值取向,直面現實才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具有創新性行為習慣的基礎。其三,人類對于事物的認同強度,總是從自身及親近人再向周遭事物呈同心圓式遞減,因此,從自身生活出發,從熟悉的周遭環境著手,用學生身處其中的親身經歷或耳濡目染的富有道德意義的生活事件來激起學生的道德情感認同,才能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打好基礎。
(二)樹立榜樣,效仿習慣領域榜樣示范具有形象性、真實性、感染性等特征,能使抽象的道德規范具體化、人格化,很容易引發情感上的共鳴。學生會認真觀察榜樣的行為,探究不同情境下榜樣的行為表現。遇到類似情境或問題時,腦海中就會建立起習慣領域的大腦回路,把他們的言行融合在自己潛在領域中,如此,榜樣的習慣領域也就成為其習慣領域的一部分。讓學生模仿榜樣時應注意:第一,把握學生特點,從實際出發,適當選擇榜樣。學生選擇榜樣時一般會出現“跟風”或“特立獨行,標新立異”的現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選擇適合其成長特點的榜樣,充分考慮榜樣與大多數學生之間的關聯點;及時引入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新鮮”榜樣,使學生常學常新。第二,引導學生學習榜樣的過程。教師應告知學生榜樣的相關事跡,找尋效仿起點,然后通過分析比較,找出差距,明確努力方向,并見諸行動。第三,教育者以身示范。教育無小節,課堂以及教學生活中,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潛意識下的“口頭禪”都可能成為學生效仿的對象。所以,教師更應當言行一致,用美好的思想和行為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7]
(三)體悟實踐,刺激大腦回路習慣領域理論中,我們的思想和觀念被大腦里不同的回路所表現。當相應的想法被重復使用或練習多次以后,這些大腦回路就會被加強。因此,練習和實踐對于我們擴展大腦回路十分重要。只要負責記憶的大腦回路的神經細胞保持活性,我們就可以在適當的刺激下重新獲得信息。換言之,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與實踐體驗,學生的習慣領域會逐漸趨于穩定,表現出某一特定的習慣行為。并且,由于大腦回路加強且保持活性,學生從實踐中會獲得新的信息,從而去擴展其習慣領域。不同于傳統的脫離實際生活灌輸式的方式方法,體驗式的養成教育,能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活動,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進而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形成信念,邁向理想習慣領域養成具有持久穩定性的道德行為,是中小學德育的中心工作,因此,德育不僅要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對道德規范的服從,而且要使學生通過道德認知、道德思辨與道德實踐將道德規范轉化為自己的需要、信念,并借助行為穩定持久地表現出來。[8]信念的形成,不僅能提高德育實效,也有利于創新行為的出現。一旦信念建立,學生就邁向了其理想的習慣領域。理想的習慣領域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圖書館,收藏了世界上所有的書籍和思想,學生隨時可以取出所需要的正確信息,其想法和行為便更具創造性與執行力。因此,開展養成教育,要堅持道德思辨與道德實踐的統一,讓學生把從教師講授中獲取來的道德認知,通過積極的討論與思考,強化道德思辨能力,并最終在道德實踐中踐履、修正及強化,形成道德信念。養成教育具有未來性,好習慣的養成就是在“為未來完滿生活而準備”。因此,只有將創新精神融入養成教育的全過程,形成創新性養成,才能造就具有創造能力的未來新人。
參考文獻:
[1][美]游伯龍.習慣領域[M].韓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143.
[2]湯永林,葉美霞,陳勁,等.基于慣域的領導者創新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4(11):43-45.
[3][前蘇聯]康?德?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上)[M].鄭文樾,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1.
[4]王彥明.論教學習慣[D].南京師范大學,2012:49.
[5]吳惠強.養成不到位:德育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J].江西教育科研,1998(6):23-25.
[6]郭元祥.生活與教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49.
[7]武欣慧.論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5:35-36.
[8]吳惠強.論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00(10):62-64.
作者:李璇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