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在當今社會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利益分配關系復雜多樣化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在道德知識與價值、道德認知與信念、道德知與行等方面存在某種程度的背離,導致了校園不誠信現象的滋生和蔓延,這在當前全社會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結合當前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應積極構建多角度、多層面、全過程的大學生的誠信行為養成教育體系,并以“理念指導、管理聯動、機制保障”的一體化誠信養成教育為實踐方式。
【關鍵詞】
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誠信友愛則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點之一。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在《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話中指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這個概括,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盵1]169由此可見,誠信建設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
一、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基本內涵
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是大學生在學校、社會、家庭中受到的一切有關誠信行為養成的教育,它包括了學生在學校接受的誠信行為養成教育,在社會中受到的誠信意識和氛圍的陶冶和熏陶,以及在家庭教育中接受來自父母的誠信行為養成教育。如何有效地開展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全國各高校都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但就整體而言,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困難問題:一是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時空關系問題,即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在什么時間,什么場所進行?是課堂、校園、還是在社會中?三者關系如何?二是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原則和結構問題;三是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實施效果難以控制和評價問題。
二、大學生誠信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在當今社會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利益分配關系復雜多樣化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在自我人格養成時,道德知識與價值、道德認知與信念、道德知與行等方面還存在某種程度的背離,導致了校園不誠信現象的滋生和蔓延,主要表現為學習作弊、貸款失信、就業失信、戀愛失信、交往失信等。大學生誠信失范行為在當前全社會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而導致大學生誠信失范行為既有社會、學校、家庭等外部原因,也有學生自身的因素。
1.家庭和學校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缺失。目前,我國高校的教育總的來說采用重智輕德的評價方式,在進行誠信行為養成教育時,并沒有針對其特點和規律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內容,使誠信行為養成教育顯得空洞,大學生們不能真實地感受到誠信在自己的人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價值,從而弱化了學校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效果,也影響著學生形成良好的誠信品質;家庭是大學生接受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第一課堂,家庭成員的失信示范對子女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這種影響很容易就抵消掉了學校、老師對學生進行的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努力。
2.社會誠信負面氛圍的消極影響。馬克思認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2]270經濟的發展給予人們豐富的物質生活,這激發了大學生追求利益的愿望,但隨之也出現了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思想,在物質利益誘惑下,加之失信僥幸心理的影響及缺乏完善的失信規范和懲罰機制使得不誠信行為開始在校園蔓延、滋長。失信僥幸心理的負面影響是大學生出現誠信問題的重要社會心理原因,它是大學生對奉守誠信所要付出成本的權衡所產生的結果。當不講誠信的人不但沒有因為不誠信行為付出代價,反而得到了好處,則會誘導大學生選擇做出不誠信行為。我國雖已開始初步建立起社會誠信管理體系,但目前主要局限在經濟、金融領域,覆蓋面狹小是亟待完善的問題,而失信行為卻普遍存在于社會的諸多領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完全依靠人們的自律守信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必須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統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用以規范和約束并懲罰人們的失信行為。
3.個人原因。大學生因受到社會閱歷較淺的局限,加之個人誠信意識匱乏,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足,往往把一些社會反面現象當成社會本質,從而混淆是非以及誠信觀念,個人誠信觀的隨波逐流和“守信往往吃虧,失信更易成功”的社會不良價值導向將他們引向失信一方。
三、積極構建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體系
針對當前大學生誠信現狀,結合全國各高校誠信教育實踐成果,特別是筆者所在學校長期以來的實踐探索,我們認為,應積極構建“秉承一個理念、聯動二級管理、構筑三大機制”的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體系,將“理念”、“管理”、“機制”三者辯證統一于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全過程。
1.秉承立誠理念。高校應秉承“立誠”的理念,把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作為向社會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才的一項重大任務來對待。學校除了要制定、頒布關于誠信教育的實施意見之外,在機構上還應成立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大學生誠信教育辦公室。二級學院成立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小組,具體負責學生日常誠信教育的組織、管理和評價工作。
2.聯動院校二級管理。高校在實施誠信行為養成教育體系(以下簡稱“體系”)的過程中,管理責任主體可分為兩級:第一級是學校層面的管理責任主體,包括教務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宣傳部、學工部、團委等黨政、教輔管理部門,主要負責“體系”的整體設置規劃和誠信教育在學校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學生校內外實踐活動中的組織落實;第二級是學校下設二級單位的管理責任主體,包括各二級學院及其教務和學生管理隊伍,主要職責一是完成誠信教育課堂教學的組織和保障;二是配合完成學工部、團委等職能部門牽頭組織的相關誠信教育主題活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三是根據“體系”的整體要求,結合二級學院學科專業特點,在組織落實第一課堂教育教學和開展第二課堂教育活動、學生活動中貫徹誠信教育主題或特點,并且積極利用師德示范、學術規范、環境影響等手段,實現對學生誠信品格與行為的養成教育。
3.實施三大機制。積極構建“誠信教育內容機制、誠信教育實施機制、誠信教育監督評價機制”三位一體的誠信教育格局。誠信教育內容機制主要圍繞理想信念教育、嚴謹為學教育、誠信立人教育和樂于助人教育為內容開展以下宣傳教育:加強立誠教育、營造誠信氛圍、凈化網絡環境、培育法制意識。高校在誠信教育實施中可采取“信守一個承諾、凸顯兩個陣地、實施三個結合、把握四個環節”制度保障對學生進行誠信行為養成實踐。具體做法是:第一,組織新生簽訂大學生誠信承諾書、舉行大學生誠信宣誓儀式;第二,把誠信教育貫穿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利用好第二課堂積極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并制定年度誠信教育計劃,開展豐富多彩的誠信教育活動,如:建立誠信考場、開展辯論賽、“誠信教育”影片巡展、“誠信”簽名活動等、切實營造出“講誠信光榮,不講誠信可恥;講誠信得益,不講誠信受損”的校園氛圍;第三,實施三個結合。即課程教育與專題教育相結合;誠信校園文化活動與誠信教育日常行為管理相結合;探索專業教育和誠信教育特色人才培養相結合。最后,把握誠信助貸、學術誠信、畢業生誠信教育、誠信理論研究工程四個環節。
為確保誠信教育開展得扎實有效,高校還要建立起一套科學的誠信教育組織、評價、監督、懲罰制度,并及時補充和完善。首先,在機構上成立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各二級學院成立相應組織,建立黨委和行政齊抓共管、學工部具體實施的誠信教育監督工作機構。其次,建立誠信教育評價體系。包括學習誠信、經濟誠信、生活誠信、社會誠信等四個部分,由各院(部)具體實施。第三,加大誠信教育監督力度。每學期組織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對誠信教育進行檢查監督,把誠信教育實施情況與干部綜合目標責任考核掛鉤,對誠信教育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同時,加大對大學生的獎懲力度,對失信行為進行懲處。為建立和完善誠信監督和評價體系,對學生誠信行為的考核結果實行動態管理,廣泛調動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講誠信的積極性,高校還應制訂大學生誠信管理獎懲細則,并將此作為獎學金評比、評優等工作的重要依據。第四,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高校應制定、頒布《大學生誠信檔案管理辦法》。內容涵蓋學生的學習生活及社會活動各方面,包括:學生誠信承諾書、學生個人基本情況信息表、學習誠信評價、經濟誠信評價、社會實踐誠信評價。連續四年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如實記錄基本情況、學習成績、誠信記錄、獎懲情況等,在學生畢業時,誠信檔案隨學生人事檔案一并交給用人單位,將學生的信用記錄延伸到社會。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品質和誠信行為的形成關系著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系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關系著未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積極開展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能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個人道德修養,從而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地為和諧社會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吳波 單位:西安財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