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評析論文:英美文學輔佐外語教導方式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胡春桂單位:寶雞文理學院
從學生初、高中學過的外國名著的英文原版入手,實現從已知文學作品閱讀到未知文學作品欣賞
除上面提到的歐•亨利的作品《最后一片葉子》作為閱讀課文之外,學生初、高中時閱讀、欣賞了翻譯成漢語的多部英美文學名著,如美國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作品《我的老師》。這篇課文真實地再現了她受教于莎利文老師的情景,故事感人至深,也可引入她的傳記體小說《我的生活》或《海倫•凱勒自傳》,這些書都以翔實的筆觸描寫了一個盲聾人的奮斗歷程。這個繼續引入她的散文《給我三天光明》,學生朗讀這篇文章可感受到作者對光明的渴望,從而更加珍惜時間,珍惜自己眼前所擁有的一切。教師還可把學生學過的另一篇課文《麥琪的禮物》英語原版引入課堂,這是歐•亨利的另一篇代表作。愛情是人們永恒的話題,初中課文選用《泰坦尼克號》(節選)電影腳本,教師選擇這部分的英語版,讓學生了解電影腳本的特點,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原版英語電影片段,鼓勵學生課后觀看整部英文電影。也可欣賞這兩年紅極一時的另一部立體電影《阿凡達》,同時提醒學生感受卡梅隆導演獨具匠心的編排和他那超乎尋常的想象力。
文學作品分為小說、散文、戲劇和詩歌。中學期間,學生欣賞了翻譯過來的莎士比亞戲劇,如課文選取了《威尼斯商人》中最精彩的一場戲,由于莎翁作品年代久遠、難度較大,可欣賞小小精彩片段;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一篇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學生朗誦英語演講詞更能感受英語語言排比句式在演講中所發揮的感召力和修辭在語言中的獨特藝術魅力。如《綜合教程》(全新版)每一個單元課文A后有一首短詩,學生通過朗讀,了解詩歌的一般特點,可感受詩歌的韻律美、節奏美,同時也可欣賞雪萊的翻譯詩《西風頌》(OdetotheWestWind)中的佳句:“如果冬天已到,難道春天還用久等?”教師也可以引入更多的名段,讓學生感受英語語言的魅力。
從國內外新聞、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的文學作品
入手,以逐步實現個性化閱讀隨著科技發展,手機功能越來越多,從大學英語學習開始,教師就可把英語新聞做成課件引入課堂教學之中,然后指導學生通過手機瀏覽中國日報網絡版(ChinaDaily)和等的英語新聞,從中了解已熟知的國內外大事。隨著英語詞匯量的增加和英語水平的逐步提高,學生會體驗英語閱讀的成效與快樂,自己會尋找英語課外讀物,如《今日中國》、《英語世界》、《大學英語》等。教師可向學生引薦與學生成長經歷相似題材的作家的作品,如特別提及美國當代女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她一直從事教學工作,她的許多作品都是以高等學府這塊圣地為故事發生的背景,她2002年的長篇小說《帶你去那里》就以第一人稱內心獨白的手法描寫了自己由童年、青少年到成人成長過程中,在尋求親情、友情、愛情旅途中內心的苦悶、抗爭、醒悟、重生,從肉體到精神的探索之路。
教師也可向學生推薦英語經典名著,如《簡•愛》、《傲慢與偏見》、《湯姆•索亞歷險記》等。英美文學閱讀形式非常靈活,可以是電子閱讀或紙質閱讀;有時間可以多讀幾頁,沒時間可以少讀幾頁;可以在茶余飯后、課前、課后、睡前、醒來后;可以坐著、躺著;速度可快可慢,可以細細品味,幾天讀一本,可以一目十行,一眼帶過,一天一本。可以這樣說,一部小說其實就是用英語建構的一個“虛擬世界”,“走進一部英文小說,你實際上就已經‘生活’在一個‘英語世界’里”。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在鮮活的語言環境中喚起對所學語言知識的鞏固與記憶,感受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運用,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語言,無形中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玩味作者巧妙的選詞,欣賞作者駕馭語言的技巧,思考作品所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歷史、文化和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
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時不時地記下影響自己理解的生詞、短語(習語),可以摘抄精彩段落、句子等,可以在某個特別的地方反復琢磨,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事件與教師或同伴交流,如分析作品主題、人物塑造、情節安排、敘事方式優點等,或最為傳統的閱讀后活動———寫讀后感。教師也可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如某個作家、作品的專題討論,歡迎學生展開辯論,激發學生再回歸文本仔細閱讀;可查閱某一位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對,完成小論文,可在組際間交流,或借助郵件、微博闡述個人觀點;也可以要求學生以某一作家的簡介、作品、寫作風格、寫作主題等相關資料做成課件,在課堂上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展示并講解,既鍛煉學生獨立或合作尋找、整理和編輯信息等的能力,又練習口語,鍛煉了膽識。教師可以把文學與舞臺劇有機結合,先以課本為藍本。如《大學英語》第一冊課文幾乎全部是記敘文,故事性很強,教師可讓學生變換人稱改寫、編排,在課堂上展示;第二冊舞臺劇《老爸英明》,要求學生根據臺詞和舞臺說明擺放道具,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添加舞臺動作,進行角色扮演;在此基礎上,也可讓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改編、編排成舞臺劇。教師可利用每節課前三、五分鐘讓學生做值日生報告,學生可講故事、報告新聞、配樂詩朗誦等。每一學年,教師可在自己所任班級組織《英語學習成果展示》,評選優勝者;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大型賽事,如學院一年一度非英語專業英語演講賽和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每次組織的活動或大型的比賽都會有學生脫穎而出,他們可享受英語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增添學習的信心,也成為其他同學學習的榜樣。
“中國環境中的課堂外語教學是必要的”,教師應借助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這個平臺為學生拓寬未來發展的空間,“用母語之外的文字閱讀,更是體悟異族文化、知識、智慧的最直接的方式,往往可以避免隔靴搔癢的尷尬”。所以,英語語言豐富的內涵和科學的訓練是英語“工具性”的顯著標志,“多樣文化”和“獨特體驗”是語言“人文性”的價值取向,因此,英語教學過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同時,學生在閱讀后有話可“說”,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學會“學習”,享受輕松的氛圍,給英語學習帶來快樂,學習效果自然就是“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