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素質教育下的音樂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育內容的創新
“三新”中的第二新,是教育內容的創新。這是一個“硬實力”,也是一個實體系統與載體系統。教育內容是教育內部諸要素的總和,是實現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的依托和憑借。因此,教育觀念的更新必須與教育內容的創新相匹配,并依賴教育內容的創新得以具體實現。具體而言,高校音樂教育中教育內容的創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硬性內容的換血。所謂“硬性內容”,指的是音樂教育中的教材與教學曲目,要進行重新編寫、重新選擇。要以培養新型復合型音樂人才為目的。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例證值得特別關注。例如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聲樂教授呂利先生著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實用教學新論》中,就融入了許多新的教育內容。
其二是軟性內容的引入。所謂“軟件內容”,指的是音樂教育中以往被忽視甚至缺失的內容,特別是音樂心理學的內容,是學生的“軟素質”培養,必須及時引入。在這方面,呂利先生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實用教學新論》同樣做出了榜樣;該書中專辟一章——第三章心理素質,又分為心理素質分析、心理素質訓練、不良心理狀態的糾正三節。這是因為:“據未來學預測,心理學將大有可為和大有發展,很可能成為未來前沿學科之一。未來的社會生活,對人心理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把培養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的能力型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心理學在社會中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而以往的音樂教學,對此并未予以足夠的重視。音樂心理學的教育內容主要有音樂感知力、音樂理解力、音樂想像力、音樂情感力等。其中重中之重是音樂情感力。因為音樂是情感藝術,情感是音樂的生命與靈魂。黑格爾說:“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李斯特也說:“……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的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感情在音樂中獨立存在,放射光芒。”無論是聲樂演唱還是器樂演奏,最為重要的,不是表演(演唱、演奏)技藝的展示,而是通過表演(演唱、演奏)表達音樂作品的情感。即表演者(演員、演奏員)通過真切深刻、設身處地的情感體驗,體驗到詞曲作者表現在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并把這種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情感,然后再通過“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表演,把這種情感傳達給受眾(觀眾、聽眾),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最終收到以情動情的藝術效果。所以說,從本質上說,音樂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情感教育。
二、教育形式的翻新
“三新”中的第三新,是教育形式的翻新。這是一個保證系統,也是一項“配套工程”。形式與內容是一對范疇,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并反作用于內容,既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所以,高校音樂教育必須做到教育內容的創新與教育形式的翻新有機統一、完美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具體來講,教育形式的翻新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
其一是教學模式的翻新。一方面,在劑型(講授課、問答課、觀摩課、討論課、訓練課、輔導課、實習課等)中,加大訓練課、實習課的比重;另一方面,在課形(集體課、小組課、個別課)中,加大個別課的比重。
其二是教學方法的翻新,這是教學形式翻新中的重點。因為教學方法對于實現教學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大支柱就是認識論與方法論。教學方法的翻新,要采用更多更新的教學方法。例如親情關愛法,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實現師生的手牽手,心連心的雙邊互動,在情感交流與心靈溝通中,完成知識傳播與能力傳授的教學任務。又如模擬教學法,這是一種西方現代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改革開放以后引進到我國,被廣泛采用,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其要點是根據教學需要,仿照真實情境,創設人為情境,讓學生扮演其中的某種角色,從事指定活動,通過活動實現教學目標。如舉辦“模擬音樂會”“模擬獨唱音樂會”“模擬獨奏音樂會”“模擬聲樂比賽”“模擬器樂比賽”等,讓學生分別扮演評委、參賽選手、主持人、觀眾等等。
其三是評估體系的翻新,要改變以往考試考查的評估體系,實行動態化、民主化、科學化的評估體系,做到公平、公正、公平。
其四是教學手段的翻新,主要是現代化高科技教學手段的運用。例如多媒體教學、網絡遠程教學、電子課件等,以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最大化。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下的高校音樂教育的“三新”——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內容的創新、教育形式的翻新是三維互動、三位一體的。
作者:侯蕾單位: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