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音樂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不管是從歷史責任的角度,還是現實意義的角度,復興民族音樂教育都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對此,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一是國家教育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從制度或機制上把民族音樂教育納入升學的必考范圍。目前不重視音樂和民族音樂教育,客觀上是升學制度造成的,體育已納入升學的考試科目,但音樂教育仍然被排斥在外。因此,必須從體制和機制上確立音樂教育的地位,把音樂教育(其中要包括民族音樂)納入升學考試的必考科目,這樣才能改變音樂教育的現狀,并從根本上扭轉音樂教育的被動局面。音樂教育的地位解決了,民族音樂教育才能解決。二是必須強化學校管理者對民族音樂教育的作用的認識。從調查中不難看出,大部分學校對民族音樂教育觀念淡漠,或者根本沒有把民族音樂教育視作素質教育的內容,或者完全被升學率“綁架”。要從根本上改變民族音樂教育的現狀,必須首先改變學校管理者對民族音樂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認識,要深刻認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時,還要認識到每首民族樂曲都演繹了一個生動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蘊涵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如琵琶名曲《海青拿天鵝》、《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三弦名曲《十八板》《、大浪淘沙》等,古琴名曲中屈原的《離騷》、孔子的《幽蘭》、嵇康的《廣陵散》、蔡文姬的《胡笳》等都名動千古,阿炳的《二泉映月》、劉天華的《空山鳥語》是二胡中的絕音,《漁舟唱晚》、《出水蓮》、《高山流水》、《漢宮秋月》、《寒鴉戲水》、《香山射鼓》、《戰臺風》等都是古箏留下的璀璨的音樂文化。這些名曲、名家,都是我們繼承和發展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讓青少年學生學習中國民族音樂,是傳承和發展祖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培養優雅情操和深化愛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是教育管理者和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三是加大民族音樂師資的培養力度。目前,中國的音樂學院很少,遠遠不能滿足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需求。本來音樂學院的學生就少,其中學習并愿意從事民族音樂教育的又少之又少,解決供需矛盾就必須建設有利于民族音樂教育的機制,要有針對性地建設一批民族音樂學院,并通過提高地位和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優秀學子學習并愿意從事民族音樂教育。誠如此,中國的民族音樂教育才有復興之日,幾千年的民族精粹才能繼續傳承并發揚光大下去。
二、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可以成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逐步提升的過程
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一直是青少年教育的難點:一方面,舊的傳統道德思想不分青紅皂白被打倒了,新的思想道德系統卻未真正建立起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僅僅存在于簡單的說教之中,并陷于教條的泥潭。而且,這些道德教育的方式又很少觸及青少年的靈魂,沒有觸及心靈的教育肯定是無效的教育,這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不太理想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陳舊,言傳多于身教、灌輸多于滲透,嚴重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論和操作系統。道德教育,從另一個隱形的角度說,就是一種是非美丑的鑒別,就是把審美情趣升華為道德情操的過程。對美的追求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尤其是青少年,正是憧憬美好生活的“瘋狂”時期,無疑也是道德教育的最好時段。既然美包含著道德的成分,那就首先要了解美,比如美好的事物、文明的言行、高尚的情操等,然后再體悟美,最后去實踐獲得美。如果正確引導,這個過程就可以建立起道德教育的基礎,而音樂教育尤其是民族音樂教育,恰恰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途徑。比如,在《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教學中,可以自然滲透進行愛黨、愛國的情感教育。具體程序,可先營造音樂氛圍,引導學生感受優美動聽的旋律和堅定有力的節奏,帶動其激昂向上的情緒;再通過給學生講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史和一些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讓青少年充分了解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的艱難歷程,并真切地去體會苦難的中國人民從水深火熱中被拯救出來的感恩情緒,這樣就能讓學生比較準確地去理解、把握這首曲子所表達的情感要素,從而飽含深情地演奏。再如,古箏名曲《漁舟唱晚》,通過引導學生鑒賞,讓學生體會古箏是如何使用特殊語言去描繪絕美的畫面以及和諧的場景等,進而再引導深入體會欣賞過程中內心深處的和諧、寧靜、愉悅狀態。這種內心的“和諧、寧靜、愉悅”狀態,就是這首古曲要達到的真正目的,是哲人們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也是古代“樂”和“禮”的無形教化。這種通過音樂的直接體驗,是任何語言的能力都無法企及的。內心情感通過音樂的良好陶冶,自然會引發“克己復禮”的道德約束。當一人的內心經常處于“和諧、寧靜、愉悅”狀態的時候,首先是自我的內心實現了和諧,如果人人都如此實現了自我的和諧,家庭便有了和諧,每個家庭有了和諧,整個社會則必然會呈現出和諧與穩定。這就是民族音樂的巨大能力,除有利于個人的修養外,還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頑強的意志力也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品質,民族音樂在培養這樣的品質上,仍然有著良好的作用。除了感受、品鑒、欣賞名曲,青少年在主動參與到音樂創作的實踐活動中時,則更能滲透思想品質的教育。在學習音樂的實踐中,耐心專注的音樂技能訓練,無疑可以培養青少年遇到困難與挫折時頑強品質和堅忍不拔的意志。“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樂器演奏若要取得出色成績,沒有平時積極熱情、一絲不茍、全身心忘我的訓練,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音樂的精微性、表演性與形象性,則必須要求學生具備一種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這種品質又反過來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其他各方面,從而使之產生高度的自覺性與責任心。因此,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器樂演奏的教育和訓練,當然要努力達成音樂教育的目標,但絕不應僅限于此,和體育教育的目標一樣,我們不是要培養出體育明星和大音樂家(當然如果可以培養的話更好),而是更多寄托在體育和音樂教育上的德育目標。
三、學習民族音樂可有效促進青少年的智力發展
音樂藝術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在促進青少年智力發展的作用是其他科目所不能代替的。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音樂教育對智力諸因素,即感知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感知能力的發展是思維能力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使感覺、知覺、注意、記憶等認識過程摒棄隨意性。音樂教育,能促使青少年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進而促進智育的全面發展。音樂教育對于青少年智力發展的幫助,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可以通過音樂和民族音樂的學習,了解、掌握大量的知識和信息。可以說,每一首歌曲都是詞曲作家了解生活獲取大量信息后的創作,所以通過作品的學習,反過來也能獲得大量信息的。比如,通過電影《劉三姐》音樂的學習,就能了解、學習廣西地區的風土人情;通過《烏蘇里船歌》的學習,就能了解、學習到東北地區人民的快樂生活;通過《小背簍》《、山路十八彎》等名歌的學習,就能了解到山區人民的生活和狀況。二是通過音樂特別是民族器樂的學習,能鍛煉、發展智力。在音樂活動中,通過對音的長短、快慢、高低、強弱等的識別,就能使青少年的聽覺、辨別能力和動作協調性得到很好的訓練。特別是樂器的學習,它訓練的不僅是五指,還有身體各部位、各部件的協調,尤其是大腦小腦的協調。例如,獨奏曲《春雨》,泛音的一張一弛,身體、手臂需協調相應,四指輪奏表現出雨滴聲,大雨時聲音亮而強,小雨時聲音小而弱,再配上相應的表現動作,在愉快有趣的音樂活動中,就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們的聽覺辨別能力。三是通過音樂教育,訓練和開發青少年的想象力等思維能力。比如,帶領學生昤聽《二泉映月》這類意境純美、意蘊悠長的作品,就如同帶領學生賞析名詩名畫一樣,需要借助想象力,以此打通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這樣就能將這些作品的妙處體會出來。一個能較好理解、感悟甚至評價音樂作品的學生,往往思維敏感細膩,想象豐富活躍。所以,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是有其獨到之處的。
四、學習民族音樂可以有效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隨著升學和就業等壓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據有關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是世界上自殺率高發國家,每年約有20萬人口以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說平均每3分鐘就有一個人自殺。尤其令人震驚的是,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比例呈上升趨勢,且年齡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此外,中國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病率為0.4-8.3%,這也是相當令人扼腕的數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理缺乏和諧或沒有找到實現和諧的方法,而音樂教育正好是調理心理失衡的一劑“良藥”。醫學家、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通過各自的研究,正在尋求解決的辦法。醫學家研究證明,音樂可以引起人們血液循環加速和呼吸的變化,優美的音樂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幸福的感覺,并且可以緩解不良情緒。所以,西方便有了“音樂治療”、“冥想療法”等諸多新穎的心理治療方式。由此看來,學習音樂特別是優秀音樂,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這種好處,具體表現在對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一是當青少年聽到節奏感極強的音樂后,會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這樣就有利于身體血液的流動與循環,長期訓練下來,青少年手腳的協調性會得到很大發展,大腦的發育也會得到較大加強。二是音樂教育有利于學生心理狀態的改良,通過學習音樂,一些性格內向、不善交流的孩子可以逐漸走出自我的天地,學會交流和溝通。在家訪中,常有學生家長反映說:“原來我的孩子性格內向,自從上了琵琶課后變得愛跳、愛唱、愛說,并且性格開朗了許多,節奏感也強了許多,比她們跳舞班的其他同學好多了,吃飯也好多了。”同時,民族音樂教育不僅可以有效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還可以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質。二戰結束后,前蘇聯的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全民的素質非常高,涌現了一大批文學巨匠和藝術大師,使當時的美國感到詫異。后來,美國經過很多年的調查,才得出一個大家看來是完全意想不到的結論,那就是:前蘇聯特別重視民族音樂教育。因為在前蘇聯,從幼兒園開始,其民族音樂教育就開始了,一直到大學,音樂教育都是必可少的。由此看來,音樂教育尤其是民族音樂教育,對一個民族的素質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作為音樂工作者,我們務必需要深刻認識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培養好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品德優秀、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青少年,讓他們承擔起繼承、復興和發揚民族文化的重大使命,并深刻認識、掌握擔負這些使命的手段和方法,從抓好音樂教育的點滴做起,為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質乃至全民族素質發揮更多更大的作用。
作者:丁朝霞單位:攀枝花市藝術劇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