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教育融入文化傳承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每一個地區都有著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由于文化土壤的變異和民族文化藝術在教育中的長期短缺,中國文化的生命內涵在青年一代的認知中悄悄地蒸發與淡化,作為傳承人的年輕人對本土文化和民族藝術形式產生嚴重的生疏感和隔膜感。文化的本質以及它與傳承者的關系清晰地告訴我們:兒童是文化傳承的核心,兒童美術教育者理應擔負文化傳承的責任,把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美術與兒童美術教學結合起來,讓兒童認知本民族文化。因此教師在美術課堂中要通過滲透本土文化傳承教育,把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發揚光大,并傳遞給下一代。
一、認識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遺產具有獨特性、多樣性、民族性、地方性、原始性等特征。往往有人一談本土文化資源就帶上“老”字,如老房子、老字號、老玩具等。其實本土文化資源不一定都是老的。本土文化資源是豐富的,它不僅包括古老的歷史資源,而且包括許多現代的、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就銅陵來說,它雖是一座新型工礦城市,但也是一塊歷史悠久、本土文化豐富多彩的土地。如銅陵之所以稱被為“古銅都”,是因為其具有源遠流長的銅文化歷史。為了讓學生認識它,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收集、查找有關銅文化的資料,挖掘銅陵本土文化的特征,這樣師生共同學習,也認識了本土文化歷史。另外,師生走出課堂一起尋找銅文化對這座城市的影響,可以發現銅文化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城市里有很多形式不同的銅雕塑,如小花園的“思考者”、小廣場的“編鐘”、皖江游園的“四喜銅娃”等,這些銅雕塑美化和裝扮了我們的城市,使城市富有文化韻味。對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有利于學生了解本土文化,激發學習興趣,也使學生發現了美術的魅力;而教師既傳播了本土文化,也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實現了教育目標;更有利于師生共同關注本土文化,使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是提高本地區的社會知名度和居民的自信心、自豪感的需要,是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了解本地的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凝聚著數千年無數先賢的思想和智慧。弘揚、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弘揚傳統文化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民族自信心。在本土傳統文化中民俗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切不可忽視,如過年做年糕、過節舞龍燈等。學校開設美術特色課程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大量的圖片和錄像資料等,讓學生深入學習了解。教師還可以設計校本教材,如“我也做年糕”特色課程,讓學生用橡皮泥制作年糕;“大家一起舞龍燈”特色課程,讓學生用繪畫形式展示;等等。教學方式靈活多樣、豐富多彩,使學生在提高興趣的同時盡情發揮自己的創作能力。再如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日,四面八方的人們來到銅陵縣順安鎮趕集,擺攤設點、開展各種文化活動,這就是“三月三逛廟會”的習俗。這是銅陵地區比較隆重、熱鬧的一個節日,與本地區的鄉土文化有著緊密聯系。廟會中小到食品大到慶祝活動無不洋溢著喜慶氣氛,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課,讓學生認識傳統廟會的功能及其慶祝形式,通過觀察、回憶、想象表現廟會中有特色的慶祝活動,加深對鄉土文化的認識,懂得運用藝術去裝飾美化生活,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本地的民俗、民風,注重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這一系列的課程學習活動,學生參與了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提高了美術學習的興趣,培養了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及小主人翁的責任感、使命感。
三、欣賞了解風土民情和徽派古民居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欣賞銅陵鳳凰山的“相思樹”和牡丹花等,讓學生感受到大好河山的美;通過收集、查找、整理一些圖片,如黃山腳下的西遞村、銅陵的大通老街等,欣賞傳統建筑的特殊美感,讓學生運用繪畫形式表現白色的馬頭墻,認識徽派建筑的特征,領悟徽派建筑的靈魂。只有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才能讓學生深刻發現本土文化的美,認識它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培養學生熱愛本土文化的思想情感。美術作為人文學科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美術教師要調查、收集、對比、整理和研究現代化進程對本土傳統美術文化資源的影響,對地方人文資源進行開發利用,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好美術、感悟美術、理解美術,加深學生對生活、人類社會及文化的體驗,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對優秀民族民間美術的認同感、鄉土情結與愛國主義情懷,使其珍視本土優秀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