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會音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有敬拜我們的主之處,就有耶和華的歌。歌羅西書3章16節保羅勸信徒們:「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誡,心被恩感歌頌神。」及以弗所書5章19節囑咐信徒們:「被圣靈充滿。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贊美主。」透過詩班獻詩、信徒齊唱贊美或樂器獻奏等,營造適當的情境讓信徒進行對上帝的崇拜[5],更重要地是預備信徒承受神的話語及祝福。
2.教會音樂的濫殤
翻開舊約圣經,我們得知以色列民以音樂做為媒介來事奉、敬拜神,不但如此,也使用音樂作為爭戰的武器;在此時代似乎音樂與宗教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當設立專職的音樂事奉者,配合規律的組織(或制度),以敬虔及圣潔的態度進入至圣所,如此行事影響當時的以色列民,經由環境的教育于潛移默化之中種下教會音樂的事奉觀。
大衛王與所羅門王時期,將教會音樂領至顛峰;大衛王將音樂事奉帶入神的子民生活當中,他在圣殿當中設立專職歌唱者,還必須是利未人的身份以音樂敬拜神(歷代志上9章33節)。當大衛王派歌唱的弟兄以樂器歡喜地歌頌神,這些音樂祭司是事先經過嚴格訓練的(歷代志上15章22節);其子所羅門王更將音樂的事奉制度化。在陳羅以所著的「基督教圣詩史略」中提到:「所羅門王在圣殿建立之后,在全國學校設立詩班,普遍地訓練音樂人才,更將音樂列為圣殿事奉的職事,供職于神面前與祭司的事奉相稱,奠定教會音樂在宗教事奉生活上的地位(歷代志下5章11~13節)[6]。」歷代志下20章21節也提到約沙法王與民商議設立歌唱的人頌贊耶和華,使他們穿上圣潔的服,走在軍隊前贊美耶和華;希西家王大病復元后獻上贊美與感恩的詩歌說:「耶和華肯救我,所以我們要一生一世,在耶和華殿中用絲弦的樂器,唱我的詩歌。」(以賽亞書38章20節),希西家王指出這詩歌要在耶和華的殿中被唱出來,以紀念、贊美神的救恩。上述的例子是透過實際的事奉經驗,教導百姓及音樂事奉者,讓以色列民不僅只停留在”知”的部份,透過實際事奉的經歷,再次將以色列民在圣殿當中的音樂事奉觀念活化出來。3.拿什么音樂獻給主有首詩歌「將最好獻主」[7],深深激勵信徒獻身在主的事工上,但我們得省思:什么是最好的。詩篇149及150篇教導信徒要唱新歌并用樂器來贊美神,這是無法推托的命令,而神在創造之初便賦予了我們實行此命令的能力,所以信徒切不可硬著頸項說”我不會唱”卻又不肯學;神創造音樂為要使所造物用來敬拜主自己,而我們不可踐踏如此美妙的恩賜,當拾起你現有的音樂才能,接受嚴格訓練并要專心學習,不僅是透過教會音樂的教育訓練使技巧提升,更與合宜的神學觀念相互結合[8]。其中,教會音樂的教育訓練目的并非牢籠人,而是要拓寬信徒的眼界,使信徒可以不段地向上爬、往外擴展。倘若教育訓練的結果是讓人自滿于現狀,或轄制信徒延伸學習的機會,此種教會音樂的教育訓練須待商確。[9]
三、教會音樂教育的目的
目前在臺灣學音樂的人口逐漸地增加,但諷刺的是國人的音樂素質似乎有低落的現象,此種低落現象同樣出現在現今的教會中;如同前述提到教會信徒對于樂譜、簡譜的認知,甚至某些信徒不知如何開口歌頌神。流行性的福音詩歌確實讓教會音樂更普及化,但若僅是一昧地使用,似乎有其盲點。不論何種的音樂風格,在使用時是否能夠多加地考慮?對于信徒的造就性,不僅僅只是在唱詩歌的那一時刻,久而久之在學習的果效上,是否能幫助他們于認識音樂的面相上更加地寬廣?一提到音樂教育,直接聯想的就是音樂方面的課程,諸如樂理、讀譜訓練、司琴法等等。從理論到技巧性的學習,都需要經常不斷地操練,透過日積月累的練習,將最好的呈現在神的面前;音樂理論、分析的培養,是為了幫助我們解讀抽象的音樂[10],使學習者不僅只憑感官、情感經驗,更透過邏輯的思考,以理性的思維看待教會中使用的音樂,才能分辨其中的好壞或者問題所在;音樂的文脈關系,涵蓋著個人的概念與經驗,在教會中使用的音樂也不例外。概念性的素材必須具有某種程度的共識,才能得到眾人的認同,經驗性的素材是隨著個人的體會而有所不同。人類的美感經驗,因著成長背景的不同而變化,但若將概念性加入個人的經驗性,產生共鳴的可能性便提高[11]。當我們在教會使用音樂敬拜神時,更重要的是求主掌權及圣靈的運行,才能與信徒一同用音樂來敬拜我們的神,其間的共鳴使弟兄姊妹在靈里合一,將嘴唇的祭以口唱心合地敬拜贊美我們的神。
而上述提到的概念性是指音樂理論的課程或分析,首當其沖的是對于教會音樂在觀念上的建立,當中包括了教導、運用及看法。經驗性就如同前一段提到的情感經驗,透過個人對詩歌、音樂的體會,將它展現出來獻祭在神的祭壇前。教會音樂的存在倘若僅是供人欣賞、徜徉在美學的經驗里,而忽視了歌詞當中的屬靈意義,及主要敬拜的對象:三位一體的真神,便失去教會音樂存在的功能[12]。主日崇拜等各樣聚會時,以音樂和詩歌的方式敬拜神,其重要性與信息分享傳遞是同等的;當神創造了音樂,讓人在情感部份,藉由音樂的敬拜使人的心靈與口中的聲音獻與神,升華至祭壇前與神相交,因「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翰福音4章24節)。
以下是張真光牧師于懷寧浸信會主日講道論及敬拜的真諦的觀點,從敬拜的角度來談論靈性:「教會的崇拜層次高于其他宗教的崇拜層次,是屬于”靈”的敬拜,所以敬拜是人與神的互動,是以”靈”做為媒介并且不受時空限制。自從神用塵土造了亞當,又在他的鼻子里吹一口氣,使他成了有靈的活人,所以有靈的人才能敬拜神,并與創造我們的神互動。心靈敬拜對基督徒來說是非常重要,但教會音樂的觀念不僅于此,這一切若不透過教導,很難讓弟兄姊妹有省思的機會。」人常常需要被提醒、鼓勵,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不做,而是不知;很多時候我們倉皇的去行、慌張地獻祭,是出于無知,對神或服事上、心態觀念上的不知、無知,無形之中促使信徒在許多事情上不討神喜悅,以致于得罪神。我們常說:「不知者無罪」,但在利未記5章17節提到:「若有人犯罪,行了耶和華所吩咐不可行的甚么事,他雖然不知道,還是有了罪,就要擔當他的罪孽。」即使是不知或無知,不討神喜悅并得罪神,就需要擔當自己的罪孽。就以張牧師提到”靈的敬拜”作為例子,可能是某些信徒從來沒有審慎仔細地思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參加主日崇拜,這習以為常的動作,使我們易于疏忽,在每次的崇拜是否真是用心靈與神的靈相交;透過教導幫助信徒釐清不正確的觀念、抽離模糊不清或自以為是如此的想法,導入正確的音樂敬拜觀念,使他到老都不偏離,也唯有在系統性的音樂教育之下,才有其成功的可能,讓信徒不僅僅只停留在”知”的部份,經過有系統、有條理音樂教育的引導,來了解圣經當中的教導及神的心意,不但讓他們有自省的機會,也再次看重這是屬神的教會,并幫助信徒不沾染罪,帶著謹慎敬畏的心進入至圣所在。[13]
四、教會音樂訓練的必要性
教會音樂訓練是為幫助信徒實踐”行”與”做”的部份,透過訓練來引導信徒正確的學習方法,經由不斷地操練并增加其能力的培養,以提高服事的品質,將馨香之祭獻在神的祭壇前,讓信徒在教會服事的當中能彼此造就、扶持與鼓勵,并樹立良好的榜樣,建立正確的服事觀,同心建立基督的身體。
服事需要付上代價的,音樂的訓練更是需要日積月累、花時間不段地操練。人常想以速成之法得到果效,此種跑短線的方式,長久下來是難以拓寬音樂的領域,在服事的運用上也很有限。音樂訓練的過程亟需求神賜下耐力、恒心、毅力,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很難在短時間內見到明顯的果效。擺上時間、花盡心思、耗盡體力與得到的結果不一定是成正比,有時候所見到的僅有”種子發芽”,甚至產生負面的果效,當然其中牽涉到錯誤的學習方法及是是而非的觀念所延伸出誤導的現象。學習的過程中倘若無法持續,常常可有可無、忽隱忽現,往往僅是站在原地重新起跑,久之令人喪失心智、倍感挫折,便將那僅有的一部份埋在地底下,自此閉關也就不了了之。
上述提到音樂訓練的問題,好像都集中在學習事奉者的身上。當然好徒弟也要有好師傅,在中國古代的師徒制當中,師徒是一起生活的,除了學習技術之外,還要跟著師傅透過環境學習”做人”[14]。偉大教師的特色是”教得出來”且”教得對”及”教得好”,而成為教師的基本條件必須要能”做得出來”且”做得對”;將抽象的音樂做得”好”,個人覺得難以定義,但總要朝向盡心、盡力地擺上,將自己最好的展現在神與人的面前。孔子曾形容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需要不斷地自我充實、累積教導的經驗,才可能解其學生所有的疑惑。教導者在學生時代遇到學習上的失敗、挫折的關卡,當一路走來,無形之中便有了”屬于自己的教學法”,這是成為教師應有的實際經驗,將來也會成為教師在教導上的經驗,更能體會有同樣遭遇的學習者,適時地給予教導與精神上的鼓勵。教導者要善于使用言語,在褒與貶之間也要用得巧妙并用得當,最怕教導者在責備之時含著怒氣,怒氣引發的言語經常是具有毀滅性的,這就如同”酵”一樣,容易在學習者的心中發酵,倘若學習者無法走出傷害的陰影,只會給魔鬼留地步。人需要適時地被鼓勵,過多的拆毀性話語,只讓信徒在學習的過程中氣餒。所以教會音樂訓練需要有適當的教師,并且運用適當的方法教導學生。在對待人的部份可以寬容,但在專業音樂的訓練上需要嚴謹的教導,學習者才有約束力、了解其間的原則性,知道何謂是教會音樂的標準,并將最好的獻給神[15];我不用”好”這個字來描述教學方法,因為神創造的人各有不同,必須按著學生當時的需求及能力施以教導,相同的教材因著不同的資質而有所改變,之所謂孔子提到的”因材施教”。過多的學生人數是很難對癥下藥的,特別是技巧性的學習,學生的人數需要被限制。即使是音樂的基本訓練或理論課程,學生彼此間的程度當避免過渡的懸殊,所以在訓練課程的擬定之初,需定下程度的標準,以便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學習。當信徒經由訓練之后,逐漸地無須依靠外界或硬體的幫助,而擁有自學的能力[16]。在前述的「教會音樂的現況」當中提及:現今科技的進步,確實是在許多的事上得到便利,但取之容易、用之不竭,往往不懂得珍惜,甚至于人與天俱來的學習本能,也未能好好的運用。舉例來說:KTV文化就是如此,在此并非完全排斥投影片的運用,若是能帶給人方便、幫助視覺對歌詞的反應,并且抬頭、敞開喉嚨以便于幫助弟兄姊妹來歌頌神,又何嘗不用它呢?但在使用的過程,切勿以”簡便”為主,因為經由KTV文化的洗禮,所遺留下的產物是一群不會看簡譜的信徒,更別提對五線譜的認識;每次學習一首新歌,CD、錄音帶變成我們的”老師”,透過邊聽、邊唱、邊學就學會的新歌,常常唱出來的與原譜有些微、甚至于很大的出入,特別是節奏的部份[17]。「樂譜是產生音樂的依據」[18],創作者將心靈對神的感念,透過樂譜與文字傳遞,不但造就自己,在敬拜贊美神的部份也同時造就了信徒。其實最好的方法,是讓信徒自己能夠看譜、讀字并立即地學或唱詩歌[19],可在投影片的字幕上標出簡譜或五線譜,雖然麻煩但卻達到訓練教育的功能。倘若不透過真正的學習,只憑著當下的感覺,僅以口傳耳聽的方式來學唱詩歌,并非是好現象、更非長久之計。[20]姑且不論信徒的自發能力有多少,至少透過訓練讓有心學習者有依據可循,以建立其自學的能力,并于服事的技巧上更加習練得通達,導入正確的服事觀,提升服事的品質。
五、結語
教會音樂在服事上的應用,無形當中形成的教育是非常有力的見證。若是想長期委身地投入事奉當中,就必須給予正當以及適合的音樂教育,經由學習的過程,逐漸地知道并將其行出來。我們常說要”做中學”,但在“做”的同時,必須在觀念上有所教導以致于不偏離,并按著神給人的次序而行;所有的成果并非一蹴可及,端看其間所付出的心血及代價。故培養其事奉的經驗,方能看到成效。若只憑著一股傻勁、沖勁地做,常是事倍功半反而功虧一簣。
另外,教會在音樂上的服事尚須兼顧社會責任。教會成員亦是社會的一份子,或可從教會來改變社會,或被社會影響教會。因為教會是社會上諸多團體中須常接觸音樂的族群,若透過適切之教會音樂的教育訓練,從提升信徒的音樂素質做起,潛移默化地改變社會,即不負神的美好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