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教育與教導革新的實驗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幕布緩緩拉開,山水環繞的壯鄉樓寨梯田昡目亮眼,“唱山歌”的田園牧歌似的主旋律環繞回響,一下就將觀眾的心緊緊抓住,進入劉三姐家鄉如神如仙、如夢如幻的境界。絢麗多彩的南國景色、甜美動聽的壯族山歌、浪漫淳樸的傳奇故事、美輪美奐的民族形象,不僅吸引了觀眾的審美視聽,而且也獲得“心中的劉三姐”心靈共鳴。掌聲陣陣,反響熱烈,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和良好效果。從這一角度而言,該劇在打造創作精品和藝術品牌上初見成效,突出表現在具有獨特的創新性和鮮明特色上,可從以下三個視角體現出來。
“策劃—創作—表演”所呈現的藝術原創性特色
藝術作為創意性作品或產品,必須遵循創作規律以確定其基本內涵和品質,表現出一定的創新性和創造性。該劇策劃所確立的“劉三姐”與“南博會”結合的基本創作思路,就是一個頗有見地和富有新意的創意。同時,作為舞臺表演藝術無論從一度創作還是二度創作而論,都具有原創性,使策劃、創作、表演等主要環節的原創性充分體現出來,其特征凸顯創意性、獨創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其一,將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藝術元素綜合為一體,不僅還原中國古典藝術在上古時期詩、樂、舞三位一體的原始風貌,而且賦予其時代特征與現代內涵。音樂、舞蹈作為表演藝術,帶有明顯的抽象性、表現性、抒情性基本性質和特征,但一旦音樂與戲劇構成音樂劇,舞蹈與戲劇結合構成舞劇,就帶有敘事性、戲劇性、再現性特征;同時,音樂敘事、舞蹈敘事也成為詩意化敘事的最佳方式。該劇作為民族音樂劇,民族特色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中國式、中國化的音樂劇,不僅回歸詩、樂、舞一體化古典文藝傳統,而且回歸“合歌舞以演一事”的中國古典戲曲傳統,并在此基礎上融入西方音樂劇元素和現代歌舞劇元素,融古今中外藝術之長和高科技支撐下的新媒體藝術之長而加以創新,以抒情性與敘事性結合,舞臺表現空間和時間結合,音樂、舞蹈、戲劇結合,整合多種藝術元素,將散珠碎玉連接成一條完美的項鏈,以音樂劇這一獨特的現代藝術形式敘述了劉三姐新故事,表現出古典詩意情懷與現代時尚精神的融合。
其二,以極富地域、民族、民間特色的音樂、舞蹈創作元素和表現元素以及場景、服飾、道具、背景屏幕、燈光、音響等舞臺構成元素,在融入到劇作創意策劃、題材選題、主題設置、情節故事、戲劇結構、人物性格、情境營造等整體構造時,無論是宏觀思路把握還是微觀細節設計,都能夠在整體與細節結合中體現藝術創意,在創意中凸顯特色,在特色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文化內涵深化中彰顯廣西精神。
其三,以戲劇綜合性藝術的詩意化,超越了舞臺時空局限性,在其故事、情節、人物的詩意化表現中強化了藝術原創性。戲劇特點在于戲劇性,戲劇性在于以敘事過程的起承轉合以及戲劇沖突和逆轉所制造的懸念、耦合、巧合,體現出戲劇敘事性所長。該劇則以音樂劇形式強化詩意性,不僅在于音樂、舞蹈的抒情性、表現性而充分詩意化,而且在于以其浪漫、絢麗、唯美的情節故事以及形式化、理想化、意境化的場景情境而充滿詩意性,其風格基調與其說是一支歌,不如說是一首詩,因為它不僅訴諸視聽審美感覺,而且訴諸心靈精神,追求人生的完美境界和人類“詩意的棲居”。
其四,該劇作為音樂劇,音樂是核心所在,其音樂創作極富民族特點和區域特點,以耳熟能詳的劉三姐音樂為主旋律和基調,融入大量的本土民族音樂、民間音樂、民歌音樂元素,揉合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在開掘利用優質音樂資源基礎上進行創作,取得極具創造力和感染力的音樂效果。著名詞作家曾憲瑞認為:“該劇的排演在廣西高校中開創先河,并且將傳統民族品牌與現代藝術表現完美結合,敢為天下先,敢為天下新,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揚進行了有益嘗試。”
厚重的本土文化內涵與絢麗的跨文化交流的特色
劉三姐無疑是在國內外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廣西文化符號,也是對廣西民族文化最有貢獻和最具開發潛力的文化資源。該劇對劉三姐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適度的開發利用,賦予了劉三姐文化以時代性和現代精神,豐富了劉三姐文化品牌內涵外延,衍生了劉三姐文化新形象、新故事、新品牌。
其一,劉三姐文化是歷史建構與文化構造的結果,也是文藝創作和藝術創新的結果。劉三姐文化在歷史積淀和文化傳統基礎上傳承發展,在歷時性傳承中經歷了民間傳說故事、文人典籍記載、彩調歌舞戲劇、影視藝術創作等建構過程,成為廣西民族文化品牌和藝術精品;同時也在共時性的地域文化結構中擴展和衍生為民族文化、民間文化、民俗文化構成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構成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推動民族文化的現展和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該劇在歷史建構與文化構造的雙向坐標上定位,豐富和擴展了劉三姐文化內涵外延,尤其在全球化語境下為其進行跨文化、跨民族、垮區域文化交流的定位;在市場經濟語境下為其文化與經濟結合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在中國—東盟“南博會”語境下為其招商引資、筑巢引鳳的文化軟實力定位,都使劉三姐文化增添新內涵和新內容。
其二,劉三姐文化資源的利用開發,形成新的文化藝術品牌。創新利用和開發劉三姐文化資源也成為文藝創作和文化產業開發的源泉,衍化產生出節慶文化品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演藝文化品牌“印象•劉三姐”、電影《尋找劉三姐》、文化旅游景區“劉三姐風情園”等。這不惟是在劉三姐題材的表現形式和體裁方式的創新,而且在于傳承文化精神基礎上的內容內涵發展創新,衍生出新的劉三姐及其新的題材故事。該劇就是這一創意思想指導下的產物,在賦予傳統歌圩、歌堂、歌會、歌節及其銅鼓、繡球、壯錦等民族、民間、民俗元素以時代性和現代性的基礎上,還融入跨境愛情元素、對外商貿合作元素、文化交流元素、都市時尚元素、文化產業元素等,提供劉三姐文化資源開發及其品牌建構的更為廣闊和深化的空間,使劉三姐文化創新、藝術創意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其三,增添劉三姐文化新的含義與意義,賦予其文化產業經濟發展前景。文化與經濟、旅游、科技、現代服務業的結合,所形成的文化經濟和文化產業具有文化體制改革與轉變文化發展方式的現實意義,也是文化內涵外延深化擴展和文化軟實力提升的結果,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該劇能夠立足于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文化生長點塑造劉三姐新形象,打造節慶文化產業、會展文化產業、演藝文化產業以及繡球文化產業新品牌,昭示出劉三姐文化的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開發的發展新趨向。
其四,搭建劉三姐文化交流平臺,跨文化、跨民族、跨境文化交流以實現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基礎上文化認同的目的。劉三姐文化不僅體現出廣西文化精神和特質,而且體現出一定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該劇在充分表現出這一精神指向的同時,也更為深刻地表現其作為對外交流平臺的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際交往的作用,指向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趨勢,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作為區域文化表征的劉三姐文化具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區域的世界性與人類性的普世意義。
藝術教育及其教學改革與品牌工程建設的特色
高校推進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改革深化的重要途徑及其落腳點在于人才培養效果和社會應用效果,尤其是針對藝術專業教育而言,學生基本素質教育及其藝術基本功培養和能力訓練是重要一環。張建軍認為:“提高藝術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藝術院校的永恒主題,改革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這一主題的重要形式。”
該劇是該校師生共同創作演出的結果,也是該校教學改革及其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成果,體現出高校藝術教育和實踐教學體系特色。這一特色主要體現在五方面。
其一,立足于藝術創作和表演的教學實踐及其實踐教學體系平臺推出成果品牌。藝術人才培養效果應該通過一定的創作成果形式體現,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知識落實于技能、人才體現于成果的培養訓練過程中。該校藝術專業教育強化教學實踐環節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緊緊圍繞以學生為中心展開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和訓練學生基本素質、基本功和技術技巧能力,在出人才的同時出成果,提出精品課程的同時提出藝術精品和品牌,取得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的成效。
其二,立足于高校產學研體制改革,推進產學研體系一體化進程。高校作為教學單位,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創作)為基礎。但長期以來,教學與科研關系并未理順,或重教學輕科研、或重科研輕教學、或教學與科研對立矛盾的偏向始終存在,不利于高校發展與綜合實力提升。該劇創作演出既可以視作教學成果和人才培養成果的匯報,也可以視作創作研究成果的匯總,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學校教學與研究(創作)的綜合實力及其人才培養實力,昭示出高校產學研體制改革及其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趨向。
其三,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及其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高校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無論從顯性還是隱性看無疑都對學生成長成才產生重要作用,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能動性以及創造潛能、才華展示、個性發揮、興趣愛好能夠得到有效實現。校園文化中的文學創作、美術音樂制作、歌舞表演、藝術設計、才藝展示、DV電影制作等活動形式并不亞于課堂教學對于人才培養的效果。該劇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校園文化成果結晶,是水到渠成、厚積薄發的成果;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校園藝術精品,應該引領校園文化發展方向,推動校園文化品牌建設。
其四,以師生同臺創作表演的方式轉變教與學關系,教學相長、教學互動、合作教學成為教學及其實踐教學常態。藝術專業教學最大特點在于不僅傳授知識理論,而且培養素質技能,既符合素質教育理念,也吻合創新教育精神,這對教師專業教育所需的創作、編導、表演、評論研究素質能力要求更高,更吻合師范教育及其技能培養結合的“雙師型”要求;對于學生培養而言,不僅需要培養藝術教育的師范技能,而且也需要培養藝術人才技能,由此教與學、師與生在藝術交流上更具主體間性和雙向交流性。該劇無疑搭建藝術交流的師生共同創作表演平臺,不僅推動教學改革及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而且在舞臺藝術實踐中教學相長,促進藝術人才培養和藝術水平提高,也鍛煉了藝術教育團隊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合作能力。
其五,搭建高校與社會合作交流平臺,推動高校社會服務意識提高。長期以來,高校傳統封閉式教學形成的金字塔、象牙塔精英教育形象與社會需求拉開很大距離,不能更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缺失高校教育某些應有的功能。高校具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傳承文化、服務社會四項功能,構成高校辦學宗旨與職責,其功能定位充分體現高校的硬實力、軟實力與綜合實力。潘懋元認為:“知識經濟時代大學從經濟社會邊緣走進經濟社會中心,體現了知識的本質特點,也體現了知識經濟與大學之間內在的關聯性與一致性。”
該校藝術教育所推出的該劇應該說綜合體現了高校承擔的四項功能,尤其依托該劇搭建高校與社會合作交流平臺,有效實現為社會服務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該劇創作利用了一些社會資源,如聘請中央民族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員藍劍為藝術總監,廣西知名導演郭家馴擔任總導演,以及廣泛征求聽取專家、演員意見,整合社會資源以提高創作及作品質量;另一方面,該劇成功演出為社會奉上藝術精品及其精神文化大餐,滿足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推動地方文化建設發展,取得雙贏效應。
顯而易見,依托教學改革項目而形成的這一品牌工程建設成果,其意義已經大大超越高校藝術教育和教學改革意義,在此基礎上還具有藝術精品和文化品牌建構意義,更具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意義。這也是高校深化教學改革、推進藝術教育、培養優秀人才的目的和宗旨所在。
作者:張利群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