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學實施美育教育幾點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美育的因素在語文教材中處處有所體現,它需要語文老師充分去發掘并借助教學逐步向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有機滲透,使美育教育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得以貫徹。為此,美育必須緊密結合教材和學生的思路,找到最適合學生吸收的營養,選擇恰當的時機,有的放矢地引發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深入思考,提高認識,指導行動。
【關鍵詞】美育教育;語文教學;教材
一、借助直觀形象,感受美
小學生對美好的事物有著共同的追求,但由于年齡和社會閱歷的原因,他們對美的追求僅僅是憑直覺,需要教師積極引導他們去感受教材選文中的美。教材中的很多難點往往蘊含著美的精華,教師如果因勢利導加以突破,在教學中抓住審美活動中直覺形象和美感之間的情感呼應迅速直接這一特點,緊扣教材內容,借助創設直觀形象,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可以使他們披文入境感受美。比如,巴金的《鳥的天堂》一課,該文樸實無華,于平淡自然中透露著樸素優雅的美。但課文中揭示美的句子對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卻存在一定難度。如“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它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弊髡邽槭裁匆@么說呢?學生乍一讀很難一下子悟出這句話的含義。此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對比觀察的方法,一步步引導學生入境,動情,悟理。課前教師可以精心選擇一盆長勢旺盛的菊花和一盆已枯萎了的菊花放在教室窗臺上。課堂上,先讓學生通過查工具書,從定義出發了解“生命力”是支持生物生存、生長的能力。接著讓學生現場對比觀察判斷窗臺上的兩盆菊花哪一盆的生命力強。兩盆菊花的鮮明對比使學生很快進入情景的體驗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再進行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讓學生憑借菊花的直觀形象,總結判斷出一般植物生命力強弱的依據——莖、枝、葉、花、果等的長勢。然后讓學生重新默讀課文,思考句子的含義,他們很自然的就會得出結論:“因為榕樹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所以作者才會發出‘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的贊嘆。”這樣,教師憑借直觀形象,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從一般到具體再到一般,即抽象——具體——抽象的思維訓練過程,由感知到悟理,情感得到升華,認識得到發展,披文入境,不僅感受到大榕樹茂盛挺拔的形態美,而且領悟到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精神美。
二、品味詞句,鑒賞美
語文課本中蘊含的各種美,都是憑借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妙詞佳句往往對揭示美起了畫龍點睛的關鍵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這樣的詞句,讓學生在反復咀嚼、體味的過程中,心靈受到陶冶和感染?! ±?,《詹天佑》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就可抓住“詹天佑面對外國人的恥笑,堅定信心要把中國人自己的第一條鐵路修好”一段描寫中閃爍著詹天佑偉大的愛國精神的關鍵句子,讓學生反復吟誦推敲,體味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變換語序的方法啟發學生深入體會詹天佑的愛國之心。讓學生思考:如果把該段中“不但”后面的語句放到“而且”后面,把“而且”后面的語句搬到前面,行不行?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再結合遞進句中兩個分句之間的關系,思考后可得出這樣的認識:“這樣變換句序不行?!崩碛墒牵骸啊坏摇潜硎具f進關系的關聯詞,后面的分句能夠表示在意義上更進一層。如果修路失敗,中國人自己就喪失了信心,以后再也不會有人有勇氣站出來承擔修鐵路的工作,而且從此中國還要任由外國人擺布和宰割,這樣的后果遠比外國人譏笑我們產生的后果嚴重得多?!备淖兙湫?,推敲句意,鑒賞品味,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思維的訓練,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悟出了一條寶貴的哲理:信心和勇氣是詹天佑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信心和勇氣是來自于詹天佑對祖國無限熱愛的赤誠之心。
三、聯系實際,領悟美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啟發學生深入社會,調查了解,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恰當地聯系自己的所見所聞,借助親身感受,領悟美的真諦。比如,《窮人》《凡卡》等文章既是外國作品,又遠離學生現在的生活。怎樣使學生通過學習文章了解沙皇俄國統治下俄國舊社會的黑暗,透過黑暗,看到今天的幸福,從而感受到中國社會主義的美好呢?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教師應該想辦法讓學生在新舊社會的對比中分辨善惡美丑,認識悲慘和幸福,體會苦難和甜蜜。課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課外讀物中,到家長、鄰居、親戚朋友中開展廣泛的社會調查,耳聞目睹中外新舊社會農民生活巨大變化的事實。課堂上教師再通過播放視頻資料和層層設疑,讓學生逐步深入悟出造成漁夫和妻子桑娜以及凡卡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是沙皇的黑暗統治,進而啟發學生明白在舊社會,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無論農民、漁民如何勤勞能干,他們仍然擺脫不了窮困潦倒的命運。再聯系今天自己身邊農民、漁民的幸福美好的生活和命運加以對比,形成鮮明對照,使學生從心底發出“還是社會主義好”的由衷贊嘆。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不失時機恰當地聯系社會或生活實際,是披文入境領悟美的一條重要途徑。
四、留心觀察,發現美
美就在身邊,只要對自然、人生、社會滿懷激情,留心觀察,注意捕捉,就會發現語文教材中所描寫的美無處不在。因此,教師還應該結合課堂中所學的文章,指導學生拓展到課外去尋找美,發現美。比如,教學《雅魯藏布大峽谷》《七月的天山》等寫景的文章,除了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品味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美之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不僅要“讀萬卷書”,更應該“行萬里路”,倡導他們利用假期或周末親自到這些景點去轉一轉看一看,親身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進而對文章所描寫的美有進一步的深刻體會。再如,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將心比心》《她是我的朋友》等贊美人與人之間大愛的文章,教師既要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也要將教學拓展延伸到課外,發動學生到社會上、生活中找一找、看一看,自己周圍的人中是否就有著文中人物的影子,從而讓他們進一步體會人間的奉獻之美,受到思想教育。這樣由課內及課外,學生學以致用,在學會留心觀察的同時更加能領悟到語文中所蘊涵的生活之美。
五、指導行動,創造美
教學實踐證明,“美”僅靠看是遠遠不夠的,否則即使發現了美,但卻不能把發現的美記錄下來成為學生自己的作品,也只能徒留遺憾。所以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留心觀察發現的美見諸行動,指導他們創造美、記錄美、實踐美?;谶@種來自教學實踐的認識,語文教師應把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觀察、表達、導行熔為一爐作為美育教育的指導思想。比如,為了讓學生完成“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習作,在教學中就可以進行“憶、聽、尋、頌、創”的美育五步系列訓練。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和讀過的課外書中,哪些文章的內容是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著讓學生把發生在自己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閃爍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光彩的人和事挖掘出來分析給別人聽,并讓他們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和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再讓學生開展“尋找美的影子”“雷鋒的足跡”等活動,使他們在視、聽覺所能涉及到的一切場合去留心觀察,發現美,然后用筆去贊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后組織成立“送溫暖小隊”“學雷鋒小組”“紅領巾志愿者”等,使學生活躍在校內校外、城市農村……把心靈美轉化為行為的美。在這美育五步系列訓練中,學生既有在課堂上對美的直觀感受,又有在課外對美的親身實踐和體驗,美育教育貫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宋其蕤.語文教學美學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2]邊霞.審美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J].南京師大學報,2001,(02).
作者:龐缽 單位:山東省鄒平市梁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