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翻譯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學英語教學中比較重視介紹西方文化,而忽略對中國文化的介紹,不重視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在建設“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各類專業人才都應該具備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從教材建設、課堂教學模式、考核評價模式及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探討了加強中國文化教學和文化翻譯能力培養的對策。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學英語;中國文化;翻譯能力
2013年,主席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時,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希望與有關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在和平發展的旗幟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涉及政治互信、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其中文化交流是政治互信、經濟合作的基礎。翻譯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1]。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需要應用型翻譯人才,英語翻譯能力已逐漸成為各類專業人才都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
一、加強中國文化翻譯教學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十分重視英語教學。但是,在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閱讀和聽說技能被擺在優先考慮的位置,而寫作和翻譯被放在次要位置。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則是把學習理解語言形式(語法和詞匯)排在首位,文化教學尤其是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教學卻被邊緣化了[2]。普通高校的非英語專業沒有專門開設英語翻譯課程,教材和考卷中缺乏足夠的翻譯學習材料,英語課堂上介紹和講解翻譯方法也往往只是為應試服務。翻譯這個重要技能的終極使命———學習了解西方文化與對外介紹中國文化,已經被逐漸遺忘[3]。此外,在跨文化學習和交流中,也存在偏重外來文化輸入而忽視中國文化輸出的傾向,在學生中間出現了“母語文化失語癥”現象[4]。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必須加強中國文化翻譯教學。一些學者針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缺失問題,已經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對改革大學英語考試和英語教材的建議[5]。2013年12月開始,全國大學英語四級和六級考試中翻譯部分的題型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分值從5%增加到15%,答題時間從5分鐘延長到30分鐘,形式從單句翻譯變成了篇章翻譯,內容涵蓋中國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通過篇章翻譯,不僅可以測試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漢英翻譯能力,也可以考查他們的中國文化知識及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在全國性的英語統一考試中,建立覆蓋中國文化的考查模塊,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將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6]。青年大學生要重視中國文化,主動學習和探索中國文化,努力成為熟知中西文化又能把中國文化引向世界的高素質人才。
二、加強中國文化翻譯教學的對策
(一)教材中增加本土文化相關內容
英語教材的內容和要求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它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指引的作用。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所用的教材基本上仍然以閱讀、詞匯和語法訓練為中心;翻譯實踐部分,局限于對單句和段落的翻譯,教學目的停留在檢測學生從閱讀材料中學習語言知識。在翻譯練習中,對翻譯理論和技巧沒有作出任何解釋,對翻譯知識沒有進行較為系統的介紹。此外,教材的內容和涉及的題材主要是關于西方的社會和文化的,缺乏關于中國文化的知識和信息。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材的既定內容限制了學生利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機會,這不利于培養他們在用英語進行交流中引入中國本土文化話題的能力。加強中國文化翻譯教學,首先應當解決教材中的本土文化缺位問題。大學英語課程所用的教材等教學資料,內容要盡量涵蓋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科學、社會等各個方面,既要有關于西方世界的,也要有關于我們中國的。同時,要補充中西方文化相關題材的篇章翻譯資料。在學習教材內容、使用教學資料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有機會比較中西方的異同,才能深刻理解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堅定文化自信,增強翻譯介紹中國文化的意識和能力。我國近代以來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翻譯家,如林語堂、錢鐘書、楊憲益等,他們一直致力于介紹中國文化的寫作或翻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將他們的有關作品作為教學資料。另外,外國媒體對中國的介紹和報道資料如英語報紙和雜志中的有關文獻,也可以選擇用作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學習材料。
(二)利用微課加強文化翻譯教學
微課是近年來頗受歡迎的省時而高效的教學方式,它具有在線學習、內容可重復使用等優點。大學英語的翻譯教學也可以運用微課方式,通過短視頻講座,為學生介紹講解文化翻譯的重難點和應試點,并及時進行測試考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動而有趣的視頻系列教學,分類展示和講解不同的翻譯理論和實用技巧。結合與中國文化主題相關的案例分析,比如有關儒家思想、飲食文化、傳統節日、禮儀習俗等方面的案例,全面梳理增詞法、刪詞法、順譯法、逆譯法、拆分法、合并法等翻譯方法,制作成一系列的翻譯教學視頻。每個視頻都內含一定的文化元素和翻譯知識點,它們組合在一起則構成一個完整的翻譯講座模塊。在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課前相關練習之后,教師可安排適當時間開展翻轉課堂活動,給學生提供問答、討論及內化知識的機會,使他們的在線學習與離線資源結合起來[7]。采用這種方式,既不會耗費大量課堂時間而延遲課程進度,又能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實施翻譯教學。
(三)改革大學英語課的評價模式
在英語的統一考試中翻譯題型的分量和難度都在逐步增加,大學英語課程也應調整考核評價模式。為強調文化翻譯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重視對文化知識和翻譯技能的學習,應該將文化知識和文化翻譯技能納入考核評價的內容之中。首先,課堂教學中要改變過分強調語法和詞匯知識的傳統做法,增加介紹本土文化的教學環節。在講解課文時應補充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分析和比較中西文化差異。同時,組織學生圍繞有關文化知識和翻譯理論與技能,開展課堂實踐教學活動,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學生在課堂學習及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情況,應作為形成性評價內容的一部分。其次,大學英語課的期末測試要加強對文化知識和文化翻譯能力的考查。文化測試的內容應包含3個層次,即文化知識、情感態度和交際技能[8]。期末考試中的文化測試可以分為2個部分。(1)考核文化知識。通過填空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的形式,考查學生對中西文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2)考核文化翻譯。通過篇章翻譯的形式,考查學生對中西文化知識的漢譯英及英譯漢能力。語言測試與文化測試相結合,符合語言與文化教育的動態要求,有助于促進學生將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相結合。
(四)增加介紹
中國文化的選修課程要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意識,還需加強課程建設,調整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從文化教育角度看,當前高校的英語類課程設置還存在許多不足。一些英語類選修課程,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幫助學生擴大文化知識方面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不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2]。高校應根據加強文化教育的需要,重新規劃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適當增加介紹中國文化和研究文化翻譯的課程。比如面向不同年級的學生,分別開設世界簡史、中國通史、中國文學、中國飲食文化、中國民間習俗、傳統民間藝術等選修課程;同時,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在部分課程實行漢英雙語教學。筆者所在學校已經于2014年對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進行了調整。在進校后的第二學期通過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便可以選修ESP課程和跨文化課程,如商務英語、英美社會與文化、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等課程。中國文化課系統介紹中國的文化基本知識,并開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實踐訓練活動。另外,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課外閱讀輸入是積累文化知識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大學英語課教師和有關選修課教師可以有計劃地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中國文化的相關書籍。
三、結語
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化翻譯能力,前提是讓學生廣泛了解和深入理解文化。翻譯是文化交流的工具,而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既要了解對方的文化,更需要熟悉自己的文化。在建設“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在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新時代,我們需要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同時也需要讓世界全面了解中國,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大學英語課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翻譯能力,尤其是應加強中國文化翻譯教學,讓學生具備用英語準確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明炬.季羨林的翻譯觀[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2]李忠華.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9).
[3]馬菡,晉剛.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探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
[4]叢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5]宋伊雯,肖龍福.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調查[J].中國外語,2009(6).
[6]張偉平.新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段落翻譯部分對學習者跨文化意識的反撥作用[J].外語教育研究,2014(4).
[7]裴瓊.關于微課應用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探討[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1).
[8]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李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