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聲樂演唱藝術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郭蘭英藝術生涯概述
第一階段(1950-1976):成熟時期。由于在歌劇《白毛女》中對“喜兒”形象的完美演繹,郭蘭英逐漸成為中國民族歌劇的杰出代表,并代表祖國遠赴蘇聯(lián)、波蘭、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演出。同時,郭蘭英沒有沉湎于成就,而是再接再厲,不斷吸收藝術養(yǎng)分,最終走向了藝術生涯的成熟階段。繼《白毛女》之后,郭蘭英又在民族歌劇《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紅霞》《竇娥冤》中有上佳表現(xiàn),更加奠定了其在民族歌劇中的重要地位。同時,郭蘭英也在民族歌曲方面成就卓著,她演唱的《王大媽要和平》《翻身道情》《我的祖國》《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麥浪滾滾閃金光》《人說山西好風光》《東方紅》《南泥灣》等歌曲都成為了不朽的民族聲樂經典。
第二階段(1977年以后):轉型時期。在經歷了輝煌之后,郭蘭英并沒有停下藝術追求的腳步,而是以另一種方式表達著她對音樂的熱愛。在1983-1984年復排《白毛女》中出演“喜兒”之后,郭蘭英告別音樂舞臺,轉而進入教育領域——任教于中國音樂學院,開始把她幾十年演唱的精髓授給后人。在郭蘭英的培養(yǎng)指導下,中國民族聲樂界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如、李玉玲、萬山紅、李元華等。盡管已經培養(yǎng)出了一批優(yōu)秀聲樂歌唱家,可謂名利雙收,但是郭蘭英還是繼續(xù)前行,南下廣州開辦自己的學校——“郭蘭英藝術學校”,進一步推廣民族音樂。
二、郭蘭英聲樂演唱的藝術特色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郭蘭英已經在舞臺上馳騁了半個多世紀,為觀眾奉獻了大量音樂經典,堪稱我國聲樂界的一棵常青樹。雖然不同時期郭蘭英的聲樂演唱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但在整體上還是透射出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具體如下:
第一,鮮明的時代氣息。郭蘭英之所以能夠在我國民族樂壇長盛不衰半個多世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作品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自從1945年加入八路軍文工團以后,她的作品就顯現(xiàn)出高度的時代敏感性。在時期,她演唱的《翻身道情》就像一部時代奏鳴曲,不僅深刻痛斥了舊社會的種種弊端,而且明確地描繪了新社會的美好,從而呼吁大家團結起來鬧翻身;在新中國成立之際,郭蘭英演唱了反映婦女解放的《婦女自由歌》,既是對共和國的獻禮,更是對婦女解放新時代的贊頌和渴望;在抗美援朝時期,出于對和平時代的期盼,郭蘭英演唱了歌曲《王大媽要和平》,很好體現(xiàn)了全國人民的心聲,同時也有力支持了志愿行動;而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的國家建設時期,郭蘭英一曲《我的祖國》唱遍南北大地,既回憶了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崢嶸歲月,又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很好鼓舞了當時全力奮戰(zhàn)于祖國建設的勞動人民;尤其在祖國建設事業(yè)蒸蒸日上的時候,國家組織創(chuàng)作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其中郭蘭英重新演唱的革命歌曲《南泥灣》,再次把人們帶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同時也充分肯定了共產黨的豐功偉績。可以說,郭蘭英在不同時期都保持著高度的時代敏感性,時時刻刻打動著國人的內心,這也是其在民族樂壇“青春永駐”的精髓。
第二,鮮明的戲曲色彩。由于早年的學戲經歷,郭蘭英掌握了多種戲曲唱法,這對她后來的聲樂演唱產生了深遠影響。郭蘭英在演唱中充分借鑒了戲曲唱腔,特別是對潤腔的使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潤腔技術是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的寶貴資源,它是傳統(tǒng)音樂表演藝術家們借助倚音、嗖音、波音、滑音、顫音等技巧對樂曲基本曲調的各種裝飾和潤色,從而使作品的色彩更豐富、立體感更強、韻味更濃。在《恨似高山仇似海》唱段中,郭蘭英幾乎用盡了潤腔的所有技巧,如在唱“我又來”時,為了讓語言清晰,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特意對“又”字進行了倚音處理,從而突出“四聲”效果;在唱到“老天爺睜眼”時,為了增強感染力,體現(xiàn)藝術色彩,郭蘭英對“爺”字進行了嗖音處理,而嗖音在曲譜上是無法標明的,完全依靠藝術家的發(fā)揮,這充分體現(xiàn)了郭蘭英的二度創(chuàng)作能力;而在“白了頭”“天天盼”中則通過波音的連續(xù)使用,把喜兒心中的苦楚和對新生活的向往動情地表現(xiàn)出來。除了對字音進行潤腔裝飾外,郭蘭英也對節(jié)拍、節(jié)奏、力度、聲音造型等進行裝飾,如在唱到“恨似高山”時,就通過“重音重復”技巧對“高山”進行了相應的處理,深刻表達了喜兒的仇恨情感。可以說,在聲樂演唱中,郭蘭英不僅僅局限于融入潤腔技巧,更在舞臺表演、情感處理等方面積極借鑒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精華,從而讓自己的聲樂演唱藝術呈現(xiàn)出極高的民族神韻。
第三,濃郁的鄉(xiāng)土風情。郭蘭英的聲樂演唱能夠征服萬千觀眾的另一“法寶”在于她時時刻刻不忘音樂藝術的“群眾性”,即非常注重普通民眾的感受和對地方民歌的吸收,從而讓作品在優(yōu)雅中散發(fā)出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比如,在演唱歌劇《白毛女》時,她就吸收了河北、山西民歌《借麥穗》《青陽傳》等音樂素材,在《王貴與李香香》中吸收了陜北民歌《信天游》的音樂素材,而《小二黑結婚》與《劉胡蘭》則充分借鑒了山西民歌與山西梆子。除了在形式上運用地方音樂之外,郭蘭英在聲樂演唱中,還非常強調角色的扮演與生活體驗之間的關系。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她多次深入到農村體驗生活,著力于從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和生活實踐中去挖掘、提煉豐富的情感體驗,深入到人物形象的內心世界去領悟、探究在不同情境下,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變化。無怪乎在飾演“喜兒”時,引起臺下觀眾紛紛振臂高呼:“打倒惡霸黃世仁”“嚴厲鎮(zhèn)壓惡霸地主”的現(xiàn)象。從這里可以看出她的演唱唱出了人民的心聲,受到了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這就是“鄉(xiāng)土氣息”的魅力。
三、結語
在郭蘭英的藝術生涯中,不僅為人們奉獻了諸多經典作品,而且其長期不斷的藝術創(chuàng)新精神同樣令人欽佩之至,其推廣民族音樂、提攜后輩的舉動更是令人贊嘆。我們在研究郭蘭英高超唱法的同時,一定要積極學習其繼承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態(tài)度和實踐,從而為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推廣進獻微薄之力。
作者:薛瑞芝單位: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