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職業教育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分析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與新農村建設需要所存在的差距,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依靠農村職業教育,提出農村職教創新要以新農村為主線,從理念創新、保障機制、創新的關鍵要素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教育創新;新農村建設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zesthedifferencebetweenthefarmers’qualitiesaboutscience,technologyandcultureandtherequirementofnewcountryconstruction;pointsoutthattheimprovementoffarmers’technologicalandculturalqualitymustdependonruralvocationaleducation,thattheinnovationoftheeducationshouldencirclenewcountryconstruction.Thispaperalsohasadiscussionofconceptinnovation,systemguaranteeandkeysofcreativeideastotheresearch.
Keywords:ruralvocationaleducation;educationinnovation;newcountryconstruction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宏偉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然而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偉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新農村建設需要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農村的現代化,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經濟型轉變,從而推進農村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并向城鄉一體化發展。
1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與新農村建設需要所存在的差距
進入21世紀,我國農民素質盡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數農民還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特別是與新農村建設提出的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以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差別和分別管制,加之農村經濟和農民居住的分散性,客觀上形成了城鄉的二元結構,形成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公分配。義務教育實行20多年后的今天,我國農民子女接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還達不到義務教育規定的年限要求。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農村有五億勞動力,文盲和半文盲占7.4%,小學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到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接受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只占勞動力的13.6%。而同期城市受教育年限為10.2年,小學文化程度是農村的18倍,高中文化程度是農村的4倍[1]。由于文化低,致使大多數農民只能從事簡單的傳統農業,新技術和新知識接受能力普遍較低,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1.2農業科技知識缺乏,生活生產狀況較差
由于中國地域遼闊,農民文化水平偏低,導致農民的科技素質不高,表現在:一是農民科學種田知識嚴重不足,大多數農民仍然按傳統的觀念進行生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作物的防病、防災害知識欠缺,面對多種病蟲害不知如何防治,導致農作物減產。二是農民科技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民不重視科技信息,市場信息不靈,農副產品賣不出好的價錢,影響農民自身的收益;三是實用技術知識能力不足,進城打工的大部分屬苦力作業,在同類作業中,拿的是最低工資,如建筑行業的農民工大部分屬此類,大部分農民不懂技術修理技能,不能取得相應的資格證,目前農村建筑所用的泥瓦工,一般都沒有上崗的資格證,直接影響其待遇。四是農民居住分散、地域廣泛,以戶為主的作業方式,農民的生活和勞動紀律松弛,法制觀念淡薄,生活環境和衛生健康狀況不佳,文化生活單調,精神生活相對空虛。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中國農村的現狀,分析起來是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和農村經濟結構造成的。由此可見,建設新農村,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是關鍵。
2新農村建設人才需求與農村職業教育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農民進城打工的打工型經濟增長方式,使一部分農民實現了身份的轉變,而純農業經濟增長卻出現停止與萎縮狀態。與前兩次新農村建設不同的是,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們國家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國家財力十分寬裕的情況下提出的,在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的前提下,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國開始逐步實行工業反哺農業。近年來,中央十分重視“三農”問題,無論是取消農業稅、還是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退耕還林和農作物補貼,以及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制等,都是在經濟發展和國家財力十分豐厚的前提下實施的。因此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具有建設時間的持續性、財政支持力度的增強性、建設思路的超前性、建設規模的宏大性。最終目標是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城鄉經濟、文化生活的一體化。從前兩次新農村建設情況來看、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并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敗。中國農民的知識化、現代化、職業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和保障條件。
從根本上看,新農村建設需要培養和造就千百萬新型農民。全面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必須發揮各類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的作用,應該說農村職業教育在培養農村適用性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除此還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農村職業教育還存在著社會認可度低、辦學方向錯位、經費投入不足、保障機制不全、教師隊伍薄弱和雙師型教師缺乏等一系列問題。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依賴技術進步,新農村建設更需要技術和人才。只有培養出農村留得住、用得上千百萬計的農村青年,就能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從而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3以培養新型農民為主線的農村職業教育創新
3.1農村職業教育創新的思想基礎
實現思想觀念的創新,是農村職業教育創新的思想基礎。以往發展職業教育,僅僅局限于數量與規模的擴大、農村經濟的增長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這種發展思路雖然具有許多好處,但從建設新農村角度分析,存在較大差異。實現思想觀念上的創新,就要了解什么是新農村建設?充分認識到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和人才需求,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目標等。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不僅只是蓋集體農莊,不僅只是農村的城鎮化建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還包括(1)農村工業化、產業化建設;(2)農村各種保障事業建設;(3)農業經濟的增長率和農副產品附加值提高,從粗放作業到精細作業;(4)農村人口的城市化管理;(5)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6)農村環境衛生、安全穩定等方面的綜合治理;(7)農村各種資源的整合及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總之新農村建設涉及農村建設的各個方面,是我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的重要過程,是農村分散經濟形式向集約型經濟建設的過程,是全面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的過程。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從思想上充分認識什么是新農村建設,建設的內容及實施步驟,是農村職業教育創新的前提條件和思想基礎。分析其實質,農村職業教育創新要始終圍繞新農村建設人才需要進行,培養新農村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
3.2農村職業教育創新的保障機制
3.2.1投資與融資機制
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決定了農村職業教育只能是以縣為主的投資體制。這種體制在一定程度了制約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一是中央政府投資不足;二是縣級經濟差別較大,南北東西經濟發展不平衡;三是城鄉在職業教育方面的投資差距較大。因此農村職業教育的創新,必須建立與創新發展相適應的資金來源體系,就是要建立以中央、省和地方政府和民間資金相結合的投資與融資體制。
中央、省和縣級政府投資比例占到總資金的90%以上,其中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投入應不低于60%。近年來,農村職業教育之所以出現滑坡現象,是因為中央和省級政府投資較少的因素所致。為了保證農村職業教育健康發展,中央和省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資力度,并根據地方經濟情況,可采取靈活方式,把地方經濟形勢分為好、中、差三個層次,采取對經濟形勢差的縣傾斜的辦法,適當減少經濟形勢好的縣的投資比例,達到總體平衡,從利益角度分析,在國家、個人、企業三方面中,國家是職業教育最大受益者,理應承擔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重任[2]。
融資機制是指社會、企業和個人對農村職教的資助或投資,國家對資助款應采取減免稅收的政策,保障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資金。資助包括實驗設備、實訓基地和場所、師資力量等,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必須建立以政府為主,企業、個人為輔的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機制,在融資方面,根據“利益所得”的原則,吸納民間資本籌措辦學資金。農民作為職業教育的受益者,應承擔部分費用[3],從企業所征的教育培訓費用于農村職業教育,以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改革,建立農村職業教育資金保障機制,農村職業教育資金來源是多渠道,經費結構是多元化的,包括中央、省、縣級政府的投資、企業和個人的捐資或融資、學生個人的學費部分、學校教學實驗實體創收收入、學校舉辦各種培訓和技術推廣收入等。發揮多方面的積極性,是農村職業教育資金保障機制的重要前提。
3.2.2政策與管理機制
當前農村職業學校老師隊伍素質普遍不高,究其原因是農村職業教育經費不足,老師待遇不高,好的留不住,這是市場規律所決定的,因此必須從政策上給予傾斜,保證農村職業學校教師的工資水平,穩定老師隊伍.、并配之以相應的管理激勵機制,特別是要保護“雙師”型教師的利益,提高其待遇。同時建立適應現代農村職業教育的科學的管理機制,健全農民免費培訓的管理。“十五”以來,中央財政職業教育經費與專項經費向農村地區傾斜,投入十多億專款,提高了縣級職教中心和農村職校的服務功能,2006年有近160萬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免費或減免學費,2005-2006年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達9314萬人次,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0%[4],2007年國家對教育部所屬的六所師范院校實行免除學費的政策,要求畢業生回農村一定年限。應該說,中央十分重視農村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術培訓和農村城填化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保證政策到位和經費的落實,有些地方向農民發放免費培訓證的做法值得推廣,其培訓費用由政府轉移給農村職業技術學校,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職業學校經費不足與招生困難的問題。農村職業教育除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外,還應鼓勵教師深入農、林、牧、副、漁生產中做技術指導和推廣,培養新農村建設專門技術人才,對農村經濟和新農村建設方面做出較大貢獻的教師,政府要予以適當的獎勵。
3.2.3農村的社會保障與服務機制
新農村建設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需要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對此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在全國建立農村社會保障機制。應該說,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既能促進農民從事有一定風險但潛在回報相對較高的活動,從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活躍農村消費市場,促使社會公平和諧穩定,同時又能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正在逐步擴大,截止2005年底全國共有31個省、市、自治區的1870個縣(市、區、旗)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農保工作,參保農民5400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正在全面建設,全國有678個縣(市、區)開展了試點工作,覆蓋農業人口2.36億;農村社會救助也在同步發展,截至2005年底,全國已有1534個縣(市、區)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有384.5萬個農戶和776.5萬個村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社會救助應以保障農民的基本生存權為原則,以政府財政投入為支撐,以低保制為主體、以臨時救助為補充,配以醫療和住房救助,解決農民基本生存風險[5]。
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對農村職業學校老師具有保障作用,使其安心工作;更能激發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使農民子女看到中國農村發展前景。健全的農村保障機制不僅能促使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而且有助于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為農民子女就讀于農村職業學校打下堅實的基礎,使農村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農村職業教育的服務體系主要是建立地方政府統籌有力、較完善的連接初、中高級農村職業教育網絡系統,使農村高職、中專和地市職教中心為龍頭,以職中、廣播電視學校、鄉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和基礎教育一體化,使各級各類學校共同組成責任明確、互為補充、分工合理、運行有效的職教網絡體系[6]。
3.3農村職業教育創新的關鍵要素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與新農村建設賦予農村職業教育的任務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辦學理念落后、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以學歷為主單一辦學模式等。這些都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人才需要。因此農村職業教育創新要在全新辦學理念的指導下,以管理創新為龍頭,從教學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著手,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適用性人才為目標,始終圍繞這些關鍵要素進行創新。
3.3.1辦學理念創新
職業教育是培養職業性、技能性和社會生產建設一線需要的實用性人才,農村職業教育是面向廣大農民的教育,是培養數以億計新型農民的教育,不僅只是學歷教育和技能教育,除此還應擔負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重任,廣泛開展技能培訓、文化培訓、在城鄉農民集中的地方開辦農民夜校,延伸農村職業教育的職能。應該說目前農村職業教育在辦學理念上有所偏差。表現在一是守著學校辦學,沒有深入到農民中去;二是以專業教育為主,技能培訓為輔;三是以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輕視農村需要的人才培養。要正確認識勞動力轉移與新農村人才的關系,因為大部分農民工最終還是回家建設,他們的回家是把資金、技術和觀念帶回來進行創業,只有少部分留在城市繼續發展,轉變為城市勞動者。因此農村職業教育要創新辦學理念,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人才需要辦學。理念創新的重點是培養學習型、技能性,懂生產、會技術、會經營管理的新型農民。
3.3.2教學內容創新
職業教育并非學科教育,技能性人才也并非學科性人才。因此農村職業教育教學內容上要改變傳統專業學科教材的內容,突出實踐性教學,以實踐教學為主。以實踐教學為主,并非不要理論教學,而是以實踐教學內容促使理論教學內容,進行教材改進,激發學生的理論學習興趣,從而消化理論教學的內容。教學過程應該是:實踐——理論——再實踐。第一次實踐是讓學生了解某一產品的結構、性能等,第二次實踐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學會動手操作,考取技能證書。客觀地說,職業學校尤其是職業中學的學生與有能力考上大學的學生特別是考上二本以上大學的學生存在一定的智力差距,他們在理解理論知識、學習興趣、學習動力等方面較差,所以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教學內容安排,對于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習動力,理解理論知識方面很有作用,是切實可行的內容創新。
教學內容的創新重在教材創新,根據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要求,編制適合職業學生特點需要的教材就顯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與學科教育在教材上沒有大的區別,在內容上變成了大學教材的壓縮本,教學內容偏深,理論過多,教材不能適應職業性、技能性人才要求,沒有自成體系的教材。更新教材內容,重在補充實踐內容,縮減理論部分,完善實踐環節。與此同時,要加快實訓基地和實習設施建設,使實訓課程與教材內容相適應。作者曾考察過多所職業院校,條件好的職業院校學生上課教室就是實訓教室,一邊講理論,一邊是實訓模型,設備的結構、部件、功能和特點直觀而生動,學生一目了然,加之多媒體課件,更能加深理論課的理解和學習效果。
3.3.3辦學形式創新
目前農村職業教育不能適應新農村的需要,主要表現在辦學形式不活,一是單純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學生;二是開辦的短訓班較少;三是學生畢業或結業時不能取得相應職業的資格證。針對農村職業教育的這些問題進行,就是要從不活到活,以培養技術的實用性和資格證為目標,改變單一的入學渠道,采取多種形式辦學,培養不同規格新農村建設需要的人才。農村職業教育應該是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長遠專業與短期培訓相結合;學校培訓與田間培訓相結合;城市職校與農村職校聯合辦學;技術培訓與文化教育相結合,辦學形式靈活多樣。招生和就業方面要做好三個銜接,一是初中與職業中學的銜接;二是職中與高職的銜接;三是招生與就業的銜接[7](訂單式培養)。培養目標是新農村建設需要的一技之長的能生產、懂技術、會管理的多方面人才。總之,農村職業教育的創新主要是圍繞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圍繞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市場從理念、教材、教學、辦學形式等進行改革和創新,發揮新農村建設生力軍的作用,加速縣級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農村職教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雷世平,姜群英.新型農民培育與農村職業教育的創新[J].職教論壇(綜合版),2006(04):8-12.
[2]王清連,張社字.小康社會建設與農村職業教育制度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4,(22):7-10.
[3]趙修文,張曉騫.創新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對策思考[J].職業時空,2006(10):20-21.
[4]大力發展農村職教服務新農村建設——訪教育部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黃堯[J].中國農村教育,2007,(04):6-7.
[5]農發所新農村建設課題組.張元紅等.新農村建設的系列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03-30(7).
[6]謝祁.職業教育: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J].世紀橋,2007,(02):31-32.
[7]柳較乾.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滯后原因分析與發展對策[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