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語文古文閱讀教學策略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提出了中學語文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即積極創設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合理運用課程資源拓展古文閱讀的廣度;組織課堂互動討論拓展古文閱讀的深度;精心布置作業,提高古文學習的高度。
關鍵詞:中學語文;古文閱讀;文化素養
古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因為其詞句與現代語言的表達上相差較遠,導致在學生學習開始階段往往比較難,學生對古文學習的介入比較遲緩,但是,學生學習古文有利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古文,感受古文獨特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一、積極創設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積極創造良好的古文閱讀課堂氛圍,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古文閱讀興趣[1]。比如,在課前導學階段,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本內容相關內容的閱讀和查閱,讓學生在課堂閱讀之前先進行相關內容的討論,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進行充分討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引導學生感受古文表達的意境,汲取古文經典所蘊含的文化知識。教師在古文閱讀課之前可以運用一些圖片視頻,給學生展示一個能夠反映閱讀內容的場景,讓學生先通過這樣的場景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然后在此基礎上,討論要是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會有什么感受,再通過閱讀看看作者是如何感受又是如何表達的,這樣學生在閱讀時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感受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增強。
二、合理運用課程資源拓展古文閱讀的廣度
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學要不斷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古文閱讀教學中,教材是課程實施賴以存在的基本要素,但是只是課本素材遠遠不足以提高學生的古文學習能力,不能滿足學生的古文學習需求[2],教師應該引來課程資源之活水,澆灌學生古文之沃土,讓學生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類古文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開出提高個人語文素養和熱愛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美麗之花,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各類活動,運用所掌握的古文知識和古文經典思想進行討論交流,深化學習效果。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拓展古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援引影視資料等激發古文的興趣,在講《崤之戰》的時候,可以利用當代的一些影視資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組織課堂互動討論拓展古文閱讀的深度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學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主動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并根據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自覺調整學習方法和心態,最終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教師自身應該不斷提高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合作,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習效率,進一步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積極和別人進行交流,在傾聽他人意見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在互相探討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自我升華。語文教學說到底是一門語言教學[3],所以一定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古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作者當時創作的氛圍,教師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眼神或者動作的提醒和引導,幫助學生領略古代文字和語言的美妙,如果教師一直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講解,學生會感到非常枯燥無味,用小組講故事,或者知識搶答、辯論等不同形式展現古文的教學,這樣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四、精心布置作業,提高古文學習的高度
作業是檢查課堂知識是否鞏固的重要標準,設計新穎、構思巧妙的古文作業,能不斷地拓展學生課外閱讀的空間,提高學生理解古文的能力,面對不同的古文,教師應設計不同的課時作業。比如,在設計《鴻門宴》的作業的時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為劉邦和項羽做不同的結局假設:“如果歷史可以重來,你認為劉邦和項羽各自應該改變的是什么?”要高質量地完成這種開放式的作業,學生必須做大量的課外閱讀,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當時的社會形勢,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空間,提高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還為教師講述鴻門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如,在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筆者就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請你自己選擇一位文中的人物,并為其代言,用自己的觀點來為文中的人物做好陳述,從學生做的作業來看,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非常獨到新穎,并且能夠用古文為文中的人物做好自我陳述,這就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提高了古文教學的效率。總之,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不斷幫助學生積極探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脈絡和線索,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斷用創新的精神和意志更新語文課堂的教學,做學生在中學階段古文學習的引路者。
參考文獻:
[1]王銀申.如何搞好新課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學[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3):12.
[2]桑哲,林燾.借鑒傳統,立足現實,放眼未來:訪北京大學語言學教授林燾先生[J].現代語文,2006(2):56.
[3]趙旭.文言文教學改革的對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10):56.
作者:馬新華 單位:臨海市白水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