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基于此,文章從追本溯源,強化情感教育;采用立體式拓展實踐,進行情感滲透;教師通過教學語言和技巧,加強學生情感教育三個方面提出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情感滲透;語文教學;教師素質;教材運用;立體式拓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基本特點。”比較相關考綱發現語文學科由以往“考查學生掌握和應用語文基礎知識的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改為從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角度“考查考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索能力”[1]。這把學生審美能力、情感體驗提到了一定高度。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對學生個性的培養,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也符合當代社會對學生的要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白居易也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中學語文教學實踐應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滲透。筆者從教師自身素質培養,語文教材藝術運用、立體式拓展實踐三個方面探析了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
一、追本溯源,強化情感教育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作家作品往往取自生活,有自己的內心情感觸動,經過藝術加工后高于生活實際,但仍是作家情感再述。曹雪芹寫《紅樓夢》時“增刪十載,字字血淚”,韓愈提出“文以載道”。“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字一句總關情”,情感往往是文學創作的“根”,因此,語文教學實踐中要追本溯源,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技巧方法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理解鑒賞,情感感知體悟,從而汲取優秀精神內涵,提高其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更符合“終身語文”發展需求。首先,把握重點語句,細讀精品,重視橫向和縱向立體拓展,進行情感教育。《最后一課》的最后一節韓麥爾“寫完,他仍站在那里,頭靠著墻壁,不說話,用手向我們表示:‘課上完了……去吧。’”這一段文字雖短,但含義深刻。首先在誦讀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應采用什么樣的感情基調?為什么韓麥爾先生最后有這樣的狀態?他是個怎樣的人?他的肢體語言反映了怎樣的內心世界?同時,聯系課題中“最后”,運用有感染力的語言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學生就會進入角色,體會韓麥爾先生高尚的愛國情操,從結尾處體會悲壯的情感。甚至可以結合詞文情節聯系我國“九一八”事變后相似事件進行情感遷移,激發學生思考討論,如何對待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那么,愛國主義情感滲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整篇文本有整體認識,甚至對作家作品有較全面性認識,促使其自覺地進行情感體悟。語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既包含了作者鮮明的觀點,又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此外,不少優秀大家的經典作品多次入選,那么教師不妨在學生掌握“零碎”知識后,引導學生聯系作家生平等信息探討整篇文本的情感,自發獲得情感滲透,甚至主動獲得人生、價值等情感體驗。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情感復雜,上闕氣度恢宏,寫景壯觀宏偉;下闕由景及人,情感復雜,自然聯想到周瑜意氣風發,對比自己年華老去,無處遣懷,既表達出作者對英雄人物的仰慕,對建功立業的渴望,也表達出其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感慨。
要想讓學生充分感知這些復雜情感,教師不妨聯系作者生平幾進幾退的遭遇,“不合時宜”的秉性,儒釋道思想的影響及作者其他如《江城子•密州出獵》《記承天寺夜游》等相關經典文章,促使學生在整體掌握相關信息的基礎上自發地感知作者在本篇中抒發的復雜情感,從而感知作者“出世”“入世”的抉擇和豁達灑脫個性,引導學生在人生道路上“進”“退”抉擇的情感滲透。最后,當學生獲得一定信息、知識、甚至情感體驗積累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站在時代背景的高度,對一定量零碎知識進行整合,從而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對學生進行如愛國主義等情感滲透。譬如,陸游、李清照、辛棄疾等均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宋代文人,雖然文風不一,但教師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后不難發現,這幾位文人的詩詞都飽含渴望收復失地,統一南北,渴望為國盡力,批判朝廷政治上的不作為,感慨憤懣壯志難酬,報國無門,歲月蹉跎的共性情感,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聯系靖康之變后南宋政治形勢和朝廷內部主要政治導向。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對學生來說,既不失趣味性,又有探討性,對教師來說既可以充實拓展學生知識,又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甚至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和創造性。在筆者相關教學實踐中,經過啟發,不少學生主動查閱資料,認為文天祥等詩人也可以放在這樣一個大范疇中討論國家沉浮對個人命運和志向情感的影響。有學生慷慨陳詞,查閱了不少資料后真正理解了文天祥在國家危難中寫下的《正氣歌》所蘊含的浩然正氣,當筆者將她的讀后感在班級展示時,很多學生受到了深深震撼。大家發現原來很多“平常詩句”竟“字字血淚”。還有學生給大家補充了“崖山海戰”等歷史事件,在班級展示陳述相關資料時,不少學生潸然淚下,扼腕嘆息,氣憤不已。甚至不少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后主動查閱相關資料,以朗誦、辯論、讀書體會等形式對課堂教學實踐的體悟進行延伸。或陳述家國情懷,或感慨祖國安康,自然而然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二、采用立體式拓展實踐,進行情感滲透
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還可以就著文本教材進行賞析體悟,結合相關主題寫作、表演、演講、座談會等多種方式加強語文學習成果,進一步進行情感滲透。但語文學習絕不局限于教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具備“生活處處是語文”的“大語文”及“終身語文”概念。課堂之外同樣可以大有作為。課外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對焦點時事關注等,運用立體式拓展實踐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引導學生運用課堂學習成果審視大世界,體驗復雜有序的生活真諦,建立對世界,對生命、對價值等的自主情感體驗。
三、教師通過教學語言和技巧,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第一,語文教師應具備充分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具備感染力和藝術性,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可以使學生迅速融入文本和情感氣氛的情境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強烈探索知識的情感。第二,語文教師在講析課文時,應始終以飽滿的感情投射、感染、引導學生進入相應情境情感的探尋、體驗。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老師曾說:“情是文章內在的,固有的,貴在咀嚼語言文字,深有領悟;教師只有自己真正動情,才能以情感染學生,這種情是真摯、高尚的。”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研究教材,努力發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足以喚起情感的因素,用富有情感的語言、動作、表情等方法真情流露,才能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完成知識傳授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感知和情感體悟。
四、結語
情感教育應是教育的根本。語文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設置情境,巧妙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進行廣泛聯想活動,從而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共鳴自己,得到情感和美的體悟,才能更有利于形成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1]段仙飛.語文學科發展性評價[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作者:于桃紅 單位:南京市公園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