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平臺教育論文:平臺創建對學生自我教導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韓楓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第十三中學
在講座時,老師結合學生實際對各種行為規范做細致生動地講解,在會場和學生們積極互動,會場氣氛輕松和諧,使學生在中學生活之始就對各種行為規范有了清晰具體的認識。其次,以班級為主陣地,班主任按照學校要求結合班級特點,利用班會組織學生對照《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逐條進行學習,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體驗進行思考和討論并撰寫心得體會;同時利用黑板報宣傳良好行為習慣重要性的小故事。第三,班級組建評比小組,開展組內成員和小組間常規形成速度比賽。根據不同階段要求,分別引導學生爭做“行為規范人”、“文明禮貌人”、“課堂行為標兵”、“課間行為標兵”、“學習勤奮標兵”等。第四,以檢查促養成。每天,學生會、團委深入到學生日常行為的每個細節,加強個別指導。講座使學生對行為規范有了清晰認識,班級活動強化了學生規范行為習慣,評比與督促為學生自我教育的實現提供了保證,入學伊始學生就受到了系列教育,奠定了自我教育和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堅實基礎。
孩子的心靈是豐富的,孩子的天性是活潑的,如果脫離了活動這塊沃土,行為習慣的塑造也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塑造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我校為鍛煉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積極組織了各種適合學生特點、靈活多樣、喜聞樂見的活動,如:國旗下的演講、讀書匯報會、經典劇場進校園、我也追星故事會、陽光鍛煉一小時、快樂出游、校級運動會、迎春聯歡會等等。這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徑,增強了習慣教育的趣味性,化抽象的約束為生動的感悟,讓學生獲得了更鮮活的實踐經驗。同時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了紀律和規矩的魅力、團結與互助的收獲、成功與挑戰的快樂,促使學生能更深刻地感悟和領會教育的意義與真諦,真正實現了教育的生活化。
加強自我管理,行為體驗自主化
教的最高境界是為了不教!教的最佳效果是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為學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機會和機制,是提升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怎樣才能使學生的自我管理體現在學生的常規管理中,我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給學生提供自我鍛煉、自我教育的機會。把職務的選聘權交給學生。學生學習、生活在自己的班級中,對學校、班級和同伴等事務管理最有發言權。因此,我校大到學生會、團委的組建,小到班委的組建,再細到科代表、小組長等等職務的選舉,均采用“學生報名—競聘演講—師生民主選舉—就職演說”的形式,這種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管理的愿望,充分調動了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次次競選中挑戰了自我,錘煉了自我,提升了自我,也喚醒了學生自我管理意識。
把規章的制定權交給學生。為了保證紀律的約束能真正喚起學生們的認同,我校各班在堅持《十三中學生行為規范》準則的前提下,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和學年的增長,由班委組織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并制定本班班規條令,學生參與班級規章制度的制訂,參與班級管理,既表現自己的意愿和才干,鍛煉自己的能力,喚起對學校、班級的責任感。同時,又使學生由對班規的漠視抵觸到認同接受,能有意識地按自己制訂的目標、規章要求愉快地執行,從而很好地規范了學生的行為習慣。
把紀律的監督權交給學生。老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自始至終地“盯”著學生,只有當學生能積極自主地管理自己,紀律才會充滿靈性。為了更充分地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愿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學校在各項活動中積極倡導把監督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我監督和管理下規范自己與同伴的行為習慣。如學校的“文明監督崗”、“衛生檢查崗”、“間操活動檢查小組”、“運動會文明班級檢查小組”等均由各班輪流選派學生擔任;班級里設置的“班級日志”有學生對同學一日課堂常規、課間行為進行監督記錄,周末定期在班上做點評、總結……通過活動,將大量的學生吸引到學校、班級管理監督隊伍中來,激發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自覺性和能力水平。
把活動的組織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是我校開展各項活動的宗旨。因此,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學生永遠是最活躍、最亮麗的風景———春運會上的一個個精神抖擻認真負責的裁判員是學生,學生會競聘會的精心安排是學生,教師節中組織同學為老師鮮花問好的是學生,迎新聯歡會上精彩的主持是學生……一次次活動的組織錘煉了學生。可以說,組織活動成為更多學生自我展示、自我鍛煉、自我體驗的一個大舞臺,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凸顯,主體意識得到強化,自我教育能力得到增強。
把評價的參與權交給學生。學生參與同伴的評價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導向與激勵,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一改以往由班主任評價學生的形式,而是采取了班主任、科任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尤其是更為關注學生對自己和對同伴的評價。在期末,組織學生對自己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寫出評語———“我眼中的自己”;組織學生互相評價———“同伴眼中的我”,讓學生既是評價的客體又是評價的主體。這種變革使學生更關注自身平時的行為,更關注自我在同伴中的印象,更關注自我的改變,促進了學生自主意識的形成與發展,保證了學生民主參與的基本權利,也使學生通過參與評價了解了自我發展的方向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