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教育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曹雪峰 單位: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教師權威的失語化:青少年學生道德外在約束的弱化
隨著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知識日新月異,知識的生產、存儲、傳播等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青少年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方法和途徑對信息進行篩選和復制以滿足自身的需求。隨著信息渠道的增多和覆蓋面的擴大,使得教師和學生常常同處一個“信息平臺”,導致傳統德育中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備受人們的爭議和批判,教師的感召力和權威性正在逐漸被弱化。多元化的文化和價值對青少年學生的滲透使得他們通過一些網絡事件、熱點話題及自身的社會實踐所獲得的道德體驗和價值理念常常與教師的諄諄教誨存在不對稱性,而且教育的功利化傾向也使部分德育工作者的道德楷模形象嚴重受損。這些變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外在約束,使得道德自律流于形式。
德育信息獲取多樣化:青少年學生道德內在約束的弱化
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形成往往是由外部信息刺激開始的,當外部德育信息對青少年學生產生刺激時,就會引起他們的注意。這些德育信息會對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新時期的來臨。無論知識性德育信息還是教育性德育信息都將會隨著網絡信息的傳播進入青少年學生的視野。這些德育信息使當代青少年學生思想變得更復雜,使他們的思想觀念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而且由于信息的鋪天蓋地使青少年學生無所適從,使他們在選擇中出現苦悶與彷徨,部分青少年學生甚至吸收了錯誤的思想道德信息,形成了錯誤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弱化了青少年學生本身存有的道德自律,在網絡生活中變得“無拘無束”、“放任自由”,最終被引入了思想道德發展的誤區。
道德沖突的常態化:青少年學生道德評價體系亟待建立
由于在網絡世界里中西方文化傳統、思想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異,沖突也很激烈,而網絡共享性、自由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恰恰加速了這一沖突,也導致西方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意識形態以及不健康信息充斥著網絡。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青少年學生由于缺乏生活閱歷和一定的政治辨別力,難免會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傳播中迷失方向,影響其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尤其是西方的價值觀念、道德理念等在網絡上的傳播給青少年學生進行道德評價和價值取舍帶來了觀念震蕩和價值沖突。既有對傳統道德的懷疑,也有對西方道德理念的效仿與批判,還有對自我價值實現與社會需求問題的困惑等等。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些沖突有范圍擴大化、加速化的趨勢,不同國家間意識形態的相互滲透和道德價值觀念的相互傳播,將會加重青少年學生道德價值觀的沖突。要想減弱道德沖突帶來的危害,僅僅靠青少年學生道德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建立及不斷完善青少年學生道德評價體系。
基于律商培養塑造良好的道德行為
要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媒介素養
21世紀已經成為一個信息繁雜的時代,媒介信息的獲取、分析、辨別和傳播日益成為公民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的基本技能。由于青少年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心理發展不健全、社會閱歷少、是非辨別能力差、感性認識多于理性等,再加上其缺乏一定的媒介素養和批判意識,缺乏一定的道德自律,因此在理解某些媒介信息時比較容易出現偏差,以致受到負面信息的誤導。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整合各種教育資源,通過多種途徑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媒介素養,使他們能夠掌握基本、必要的媒介知識,學會合理獲取、利用信息和傳播信息,進而學會辨識信息、評價媒體,而且要建立一定的心理防范意識和抵制能力,為提高其道德自律奠定堅實的基礎。
要關注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求
新時期的青少年學生自律意識弱于他們自主意識的不斷增強,個性的不斷張揚。他們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除了物質需求、精神需求,還包括個人才能發揮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榮譽、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實現等需求。德育工作者要在尊重青少年學生的基礎上,遵循他們內在的價值需求和身心發展規律,以實現他們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要將人文關懷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要關心和愛護學生,體現人文關照的溫情。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需求的基礎上,通過人文關懷引導學生正確面對道德失范現象,積極抵制網絡的消極和不良影響,提高道德自律,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養遠大的人生目標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要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情感陶冶
道德自律情感是青少年學生擁有良好道德自律精神的體現,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要注重情感陶冶,激發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自律情感,最終促進道德自律精神的培育。心理學認為,情感與認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有認識才有情感,而在認識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又反過來影響人的認識活動,激發推動人的認識向縱深發展。青少年學生的情感發展是以外部、被動、自發的情緒表現逐步轉化為內部、主動、自覺的情感體驗。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通過自己情感的投入,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激發受教育者的情感,促使受教育者積極主動交流,有計劃、有目的地完成教育任務。教師只有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的基礎上加強情感陶冶,以情激情,促進對話理解,在情感交融中實現共鳴,才能使德育內容真正內化并外化為自覺行動,才能為培養道德自律奠定情感基礎。
青少年學生要加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管理、自我改造和自我修養,是一個人在道德修養上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自我教育是德育得以實現的關鍵,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學校德育的任務是把缺乏道德經驗、依賴性較強的受教育者逐步培養成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獨立接物待人的社會成員,運用自我教育有利于完成這樣的任務。德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雙邊活動,青少年學生只有理解了德育才會主動地去接受它,自我教育便成了德育得以實現的關鍵,面對新時期價值多元化、信仰危機、誠信危機等現象,青少年學生的自我教育更有利于提高道德自律。